"超人"的西游记 破李嘉诚"向西"战略的四大理由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超人"的西游记 破李嘉诚"向西"战略的四大理由

  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亚洲首富,李嘉诚演绎了84年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由李氏家族把持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频频抛售资产,从百佳超市到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写字楼,再到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及停车场,一连串涉及金额达410亿港元(下同)的套现行动引发业界震动。

  伴随着内地、香港资产的陆续出手,李氏父子却在欧洲同时上演了一系列的收购大戏,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耗资249亿港元的四宗海外并购。连英国 媒体都惊呼: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2010年时,欧洲业务只占和记黄埔盈利比重的19%,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已上升到35%。

  于是乎,李嘉诚“逃离内地、脱港入欧”的猜测甚嚣尘上。在各种质疑下,李嘉诚近日公开回应,“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相信多年后 都会屹立于香港。”他表示自己绝对不会从内地撤资。然而李嘉诚也不否认,“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亦 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买卖资产是商业决定。”

  尽管李嘉诚暗示,出售资产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但值得注意的是,“长和系”此轮出手的资产均是其培育多年的“压箱底”长线投资项目,并非短线投资可 比。在专家看来,这样的举动意味着李氏父子虽然不会离开赖以起家的香港、内地和亚太市场,但其看淡内地及香港、强化欧洲的全球化资本运作策略,显露无遗。

  抛售长线投资的信号

  “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微博上的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嘉诚转让资产并不可 怕,不过这次出手的是他培育多年的长线投资项目,这说明他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原和记黄埔的一位高管向南都记者表示。

  据历史资料显示,东方汇经OF C是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于2006年10月联手以8 .32亿元从富都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手中购得。这是长江实业在上海的第一栋甲级办公楼,位于陆家嘴金融核心区,毗邻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及金茂大厦。该项 目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拟建35层楼,原计划于2014年落成投入使用。

  从拿地到入市,该项目已历经7年时间,直到去年,长江实业高管还对外表示,将长期持有这一项目。但仅仅一年之后,“长和系”便改变决策,着实令业界吃惊。

  同样让人吃惊的,还有广州的西城都荟。尽管目前该商圈仍在起步,西城都荟前期招商多有波折,以至于开业率只有75%,但凭借入市时的低成本,该项目俨然也是“长和系”在广州的“小银库”。

  “这是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建时政府拿去香港招商的首批地块之一,当时卖了99宗地,地铁上盖的有24宗地。广州地铁一号线2000年左右通车,那时候 C B D区的珠江新城地价大概不到3000元/平方米。”广州地产界资深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由此推测“长和系”当初拿下西城都荟地块的价格,应该不到3000 元/平方米。

  据悉,该项目占地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除8栋25-50层不等的1896套高层“逸翠湾”住宅外,附设一个8.8万平方米的 购物中心“西城都荟”。从上世纪90年代拿地至2005年动工开建,再至2012年商业项目开业,缓慢的开发周期长达20多年,其中,仅“囤地”就超过了 10年。

  “等2008年逸翠湾开盘,其住宅价格已卖到1 .5万元/平方米,到2011年该楼盘售价最高达3.8万元/平方米,成为当地的楼王。”上述地产界资深人士粗略统计,就住宅部分的收益来说,“长和系”已收回投资回报并创下可观收入。

  西城都荟原计划2007年开业,但因多重因素影响,最终延期5年后于2012年面市。不过,南都记者了解获悉,西城都荟与重庆大都会广场、上海梅龙 镇广场及北京东方新天地可以说是和记黄埔在内地商业地产长线投资的“四大金刚”。2011年,它们创造了4 .68亿港元的租金回报,虽然2012年北京东方新天地单独上市后不再列入租金收入,但上述“三大金刚”2012年的租金收入也有4.06亿港元。

  如今,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以30亿港元被出售,和记黄埔为此获得4 .93亿港元收益。但南都记者留意到,和黄与长实其实分别持有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这意味着,在此次交易中,“长和系”最终获得的收益应该是9 .86亿港元,投资回报率相当惊人。

  相对于上海东方汇经O F C和广州西城都荟这两个长线项目的成长空间,百佳从财务表现来看,似乎没有较大优势。根据和黄年报显示,百佳超市的毛利也仅有2%- 3%。这意味着,李嘉诚将数十亿资产放在银行,一年3%的定期存款利率的利息也比百佳一年创造的毛利高。仅从商业技术层面来看,这或许是李嘉诚家族最终放 弃百佳的原因所在。

  但零售业务之于李氏家族并非如此简单。“和黄是一家综合性企业,1989年确定地产、港口、电讯、零售、能源为五大主营业务后,其投资分布介于传统 与高科技之间。零售及制造业刚好是传统业务的一项,投资风险较低,有助于平衡投资高科技业务的风险。”凯基证券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表示。

  20多年前,当时中国内地有限度开放外资零售业政策,凭借对港资的眷顾,“李氏家族”成功抢滩深圳开设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超市。尽管这种业态曾于1998年撤出内地,但两年后,被李嘉诚寄予厚望的百佳重返内地并开拓出一番新的事业。

  但不断壮大的百佳及零售板块一直没有分拆上市,对此,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在于屈臣氏在和记黄埔整个产业链条上所起的特殊作用。首先,零售业务投 资风险较低,不需要通过分拆来减低集团投资风险。其次,零售收入占和黄营业额近半成,一旦分拆将大幅减少集团的总体营业表现。再者,屈臣氏可为和记黄埔内 部提供现金流,分拆后将削弱流动现金。

  李氏家族结构性调整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令传统零售业风险高企,原本的平衡开始被打破。根据和记黄埔财报显示,2005年零售业务在该集团收益总额中占比高达50 %,但自2011年至今,这部分业务在集团收益总额中的占比基本保持在37%-38%左右。

  与此同时,物业销售的贡献在长江实业中逐年下降。2012年该集团物业销售收益为10 0 .0 4亿港元,明显低于2011年112 .18亿港元。2013年上半年,长江实业的物业销售收益是38 .31亿港元,也低于2012上半年的60 .4亿港元。

  这不能不让人去揣摩,“超人”抛售资产背后的意义:李嘉诚看空内地楼市?

  根据和黄去年年报,地产及酒店类业务中,租金收入较去年下降1%至38.05亿港元,“主要由于2011年出售若干投资物业,但因续租租金上升而大部分抵消”。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李嘉诚判断称,“政府压抑住宅楼价上涨之措施于2012年继续对市场情绪有不利影响。”

  长江实业的拿地更是从2012年即已减少。去年,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手购入位于上海青浦区赵巷镇的14.45万平方米住宅用地,总楼面面积约13 .89万平方米。今年前8个月仅拿下一幅位于二线城市南京的地块。

  香港博盛资本研究员雷拯夏认为,内地市场出现过热势头,地王频出,拿地的溢价率大涨,这时房地产商就会加杠杆,风险偏好上升。而地方政府也会有动机 更大限度去依赖财政收入。而此时一旦中央政府调控加码,风险就会很大,“所以李嘉诚一年内只在南京拿下一块地,再加上近来这些离场动作,也只能说明李在履 行正常的商业行为。”

  “其实国内一些大企业也看得到这种情况,做了高地价不入场的判断。如中海、华润,在市场过热的时候就不参与拿地。”雷拯夏告诉南都记者。

  从“长和系”目前全盘战略来看,地产在集团收益中占比有限。2012年,和黄地产及酒店收益总额达199 .7亿元,同比增16%,但这一块业务仅占总体总收益3984亿的5%。“和黄号称建立五大项经济业务,目的在于分散投资,防止某一个业务资金断裂需要其 他业务的支持。”前和黄人士透露,进入地产,也只是保持市场的占有,其业务一直都没有加大。南都记者留意到,和黄2012年地产及酒店应占土地储备为 920万平方米,其中97%为内地土地储备。

  事实上,随着中国内地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政策调整以及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优惠条件逐渐取消,可以说,港资企业往日的投资优势不复存在。政策 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是极大的,前和黄中层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李嘉诚对内地诸多“潜规则”感觉不好,过多的灰色成本让其灰心。

  同样不容乐观的是,随着今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香港楼市出现了明显的降温,导致港资企业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前景由乐观转向谨 慎。李嘉诚在9月17日与传媒的倾谈中谈到香港竞争力的问题时称,1997年时,香港的G D P和新加坡差不多,但今天香港的G D P远低于新加坡,原因是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很成功,教育、新科技都做得好,给了市民很多机会,而香港没有工业。

  香港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明显比较单一,而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众多大宗商铺贸易,香港的主力仅剩金融业。

  雷拯夏表示,由于地皮、租金昂贵,不少新兴产业只能撤离。从李嘉诚的投资节奏可以看出,香港乃至内地的投资环境已然发生变化,对资金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商业帝国进军欧洲

  在这种环境下,“香港的李嘉诚”正更快地向世界的李嘉诚转变。追踪研究李嘉诚商业帝国20多年的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导师曾渊沧认为,“长和 系”自成军以来,目标就是打造多产业的跨国集团。简言之,李嘉诚早就不是香港的李嘉诚和其商业帝国,而是世界的李嘉诚和其商业王国。况且在欧债危机后进军 欧洲,有抄底的性质,也是看好了复苏的前景。

  据和记黄埔2013年中报显示,和黄欧洲的基建业务都来自英国,盈利约56亿港元,比整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盈利之和还要多。

  南都记者从长和系年报中发现,目前李嘉诚的产业中,最值钱的业务来自加拿大上市联营公司赫斯基能源,其中以电力、供水最为赚钱,在英国这两项更是利润总额最高,超过超市业务。超市业务目前净利约2%,毛利约8%,利润率很低。

  相比起风险日益加大的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环境,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年、资产价值正在谷底的欧洲开始显现优势。首先是欧洲各国都推出了非常对投资者胃口的购房移民政策,令投资者通过投资移民快速获得欧盟身份。

  李嘉诚侧重投资欧洲早在3年前就已开始布局。2010年,李嘉诚旗下集团以91亿美元从法国电力集团收购了英国电力网络业务ED F Energy的电网资产。完成电网收购后,时隔一年,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又以24亿英镑买下英国上市公司N orthum brian水务,该公司是英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公司之一,主要服务于英格兰东北部及东南部。2012年,李泽钜又斥资6.45亿英镑收购英国天 然气公司。至此李嘉诚父子控制了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被英媒惊呼悄然“买下整个英国”。

  通过这几次的收购,李嘉诚父子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李家控制着英国大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大约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

  除了在英国重磅出击,以色列、爱尔兰、荷兰、奥地利、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都成为了李嘉诚“西进”的选择。在欧洲方面,李嘉诚控制着奥地利 O rangeA ustria全部权益、以色列Partner股权以及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 V R共计35%的股权。和黄欧洲业务从2010的19%上升到2012年的34%。

  除了通讯领域,李嘉诚旗下还大举买入垃圾处理、废旧物资回收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公司。今年6月,李嘉诚旗下的控股母公司长江实业牵头,豪掷97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 V R共计35%的股权。

  虽然欧元区7月景气指数已达15个月来的新高,但是债务规模扩大、信贷疲软和消费不振等因素的存在,使欧元区经济依旧处于低谷阶段。低谷期的欧洲物业,特别是企业,价值大幅度下跌,但是其内在价值依旧存在。而李此时正大手笔地入驻欧洲,显然是逮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香港博盛资本研究员雷拯夏认为,现时投资欧洲很划算。“未来十年,说不好欧洲就比中国投资回报率差,但是现在欧洲多数资产很便宜,譬如西班牙就变卖 国有资产,包括电力、港口资产,换取资金。和黄以在英国投资为主,这是联动的。我们应该看到投资电力是公共事业,有稳定的回报,而租金不会有什么泡沫,这 是非常合理的。”

  欧洲的市场比中国内地、香港两地的市场存在哪些优势,才能吸引了这位港资大鳄如此大手笔地投资?

  首先是,能源更新换代是大势所趋,在英国做燃气、供水等,能提供可观的现金流,回报稳定,为李家带来很大收益。

  其次,经过多年耕耘,李嘉诚在英国的人脉和银行资源方面积累了很深厚的基础,而且在本地化人才和管理这两方面上,英国很强,技术水平也相对比较高。

  再次,欧洲规范的市场环境也为投资加分。“欧洲在制度上是没有问题的,整体上市场环境就更安全、更确定。它基本服从市场规律,市场以外的干扰比较少。”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成钢对南都记者如是说。

  在许成钢看来,由于受危机影响多年,现时投资欧洲很划算,且欧洲投资环境中有较多的地方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场投资。“但是否投资欧洲要看企业自己的两 重判断,一是整体上的判断,二是对企业自身的判断。整体上来说,欧洲的经济是会恢复的,这个是基本肯定的。但是有些领域会恢复,有些领域是不会恢复的了, 而有些领域则会发展,这都要考验投资者的眼光和决策能力。”

  至于为何在欧洲中选择了英国深耕,李嘉诚曾表示,虽然英国加入欧盟,但其货币英镑并没有加入欧元区,货币汇率比较稳定。英国的法律和秩序非常好,相 信这个国家有承担。李嘉诚指,他对在英国的投资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英国的机动性较强,因此对英国的担忧程度不如欧盟其他一些成员国大。

  一边是国内高企的房价和难以估量的政策风险,另一边是处于低谷期、但可以预期触底反弹的欧元区,面对欧元汇率和房产的历史低位,从投资角度讲是最佳 的入市时机,将来只要欧洲经济回升,不管是汇率还是房价都会攀升,会收到双向的升值。李嘉诚选择此时出手,就是看中了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投资机会。

  正如李嘉诚日前向媒体所说,过去10多年,其向最少4个国家出售了以数千亿计的海外电讯业务,其中于英国的一项价值最大,但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 投资。如何买卖资产、何时买卖资产,都是李嘉诚旗下企业在对市场、对自身作出判断后所做出的商业行为。减轻零售和地产,加码能源基建、电讯科技等产业,这 样的布局如果说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启示的话,也许是时候该冷静冷静,给实体经济更多空间了。

  李嘉诚“向西”战略的4个理由

  零售业利润下滑

  长和系2012年年报显示,零售在和记黄埔中国内地的盘子中,营业收入最高但利润却较低。百佳虽然在港澳地区布点广,但是在内地市场规模较小,仅有 62家门店,今年上半年百佳新开12家店,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在华东地区等布局稀少。尤其在上海这个一线城市,百佳更是数次败走,目前百佳在上海暂无门 店。

  在内地,百佳超市业务的收益总额、EBIT D A与EBIT于2012年均录得下降,反映内地经济增长减慢,导致消费额下降。因此以内地市场来看,屈臣氏才是和黄零售系的主力,百佳超市只能算是补充。

  能源成投资大势

  据和记黄埔2012年年报显示,赫斯基能源公布于2012年扣除专利税后之收益为22.435亿加元,较去年上升2%,赫斯基能源将继续保持与加强 其重油及加拿大西部基地之产量,并将此等地区重新定位为热采开发与资源重地,同时发展其三大增长支柱,包括亚太区、油砂与大西洋区。

  内地香港市场环境恶化

  内地市场出现过热势头,拿地的溢价率大涨,风险偏好上升。2012年和黄地产及酒店收益总额达199.7亿元,同比增16%,但总租金收入,包括所占来自酒店部门之商业物业之租金收入,较去年下降1%。根据9月公布的数据,广州西城都荟的出租率仅75%。

  欧元触底投资价值大

  根据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欧元区7月经济景气指数连续第3个月上升,已经达到15个月以来新高。专家认为,从景气指数回暖、PM I回升以及失业人数略降等数据来看,欧元区经济在经历截至3月底的18个月衰退后或已度过最糟糕时期。

  “ 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相信多年后都会屹立于香港。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亦要负起绝对的责任。”

  ———李嘉诚

关键词:人物观点  

人物观点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人物观点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