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将由半岛变回全岛 八尺门海堤年底有望开拆
东山县已正式启动八尺门海堤贯通工程,连接东山岛与大陆的八尺门海堤及海堤上的向东渠将全部拆除,同时启动两侧海域的清淤整治工程。海堤拆除后,将使东山岛从半岛变回全岛。
据东山海洋渔业局介绍,退堤还海,主要是为避免生产、生活移居导致水域堵塞,退堤还海后,东山湾与诏安湾将打通,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
据了解,目前工程已进入环评阶段,与此同时,取代向东渠的东山饮水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中,有望于年底通水,通水之日,八尺门海堤将开始拆除。
地缘环境:海岛东山 十分缺水
对于现在而言,八尺门海堤是当地海域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它却是半个世纪里,东山人民生活生产的大“功臣”。
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漳州市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1966年出生的何伟湃主任科员,同如今22万东山人一样,受过这位“功臣”的恩惠。
“没有八尺门海堤以及海堤上的向东渠,就没有东山今天的繁荣发展。”何伟湃说,这样的高度评价并无一点过分。
为什么呢?这还要从东山岛的地理环境说起。
原来,福建省的第二大岛东山岛,岛内没有一条江河,属于极度贫水区。
何伟湃回忆说,自小他就深刻感受到东山各地缺水严重,喝水都成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旧城关(即现在的铜陵镇)。“严重缺水时,只好用半咸淡 水洗衣服,晒干后,可见白花花的盐。大伙饮水,全靠天降雨、挖井水、打池塘的水,而一旦降雨少,喝水就成问题,更别说是灌溉农田、发展生产了。”
何伟湃回忆,小时候,许多家庭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干旱时,甚至是从云霄、诏安,通过渡船运水回东山。
“功臣”诞生:修建海堤 连接大陆
1954年前,东山岛与大陆交通就靠八尺门老渡口,人力摆渡。但由于渡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尤其是用水的需求。
在八尺门建造海堤或大桥,成了东山人民的愿望。“八尺门海堤”的修建,和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密不可分。当看到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渡船接送,甚至通过摆渡运输淡水的情景后,谷文昌沉思:“不修筑一条直通大陆的长堤,东山是很难发展海岛经济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桥施工难度大。于是1960年,省政府决定建造八尺门海堤,连接东山和云霄。
1961年6月八尺门海堤建成。海堤全长620米,堤高最深达16.6米(长仅10米),堤宽13.6米,东山由全岛变半岛,海堤上修建一条两车道的公路,至此汽车可以直接开上东山岛。
据了解,这是我省的第二条连接大陆与海岛的海堤,在此之前,连接厦门岛与大陆的厦门高集海堤于1953年开建,1955年建成。
1973年,八尺门海堤上又筑57座向东渠渡槽墩,云霄淡水通过渡槽墩,引入东山。至此,东山农业、工业开始大发展。
功成名就:已建两桥 确定开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八尺门海堤日渐成为省道的“卡脖子”路段,八尺门海堤路线弯道多、半径小、坡度大、线形较差、路况甚差,仅达到四级公 路的标准,其最大汽车交通量为200辆。而按1998年八尺门海堤日均汽车交通量4644辆算,拥挤度达23.22,已超过二级公路交通量标准。
因此,2005年东山县在八尺门海堤下游50米处兴建了八尺门跨海大桥。大桥通车后,八尺门海堤被封路,失去交通功能;而随后,东山又兴建了连接诏安的大产大桥。两座大桥,完全满足东山岛与陆地的往来需求。
由于八尺门海堤下无涵洞,东山湾和诏安湾的海水不能互通。加上近年来网箱养殖发展、投饵量增多、人们生产生活的移居以及废弃物的排放,使得八尺门海域海水日趋富营养化,这一代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
相类似的情况,厦门高集海堤也于几年前拆除了。
于是,拆除东山八尺门海堤,便被提上日程。
回归全岛:打通两湾 海水对流
根据“东山县八尺门海堤贯通工程”规划,工程分为三期,其中一期工程为423米八尺门海堤、558.6米向东渠拆除及拆除过程中分步清淤;新八尺门大桥基床防护、海域两侧护岸建设等,工程总投资估算约5710万元。
二期工程为清退海域两侧各1公里内的网箱养殖约5000箱、海堤两侧共3公里海域的清淤疏浚以及海堤两侧共计4公里的海岸线的美化、绿化等。
三期工程清淤范围位于现八尺门海堤东侧,长约2.4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共需清退岸线海域内的养殖网箱约5000箱,并对该海域进行清淤疏浚;并对海堤东侧共计4.2km的海岸线进行整治与修复、美化、绿化。“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的意义何在?
何伟湃解释:海堤拆除后,东山将恢复成名副其实的“岛屿”,而且有关部门还将在海堤两侧采用吸泥船清淤。因诏安湾潮时早于东山湾,潮位也高,在八尺门海堤打开后,涨潮流将从诏安湾流向东山湾,落潮时则相反,从而使两湾海水得以交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主要目的是通过区域内的整合,打通东山湾和诏安湾,恢复东山岛的生态环境、历史环境;通过两岸的打造,使区域内恶化的环境得到改善;另外顺应历史潮流,在两岸沿海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何伟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