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虚打概念牌 真正推行仍有难度
从零星到举目皆是,绿色建筑变成了中国地产商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众多房企纷纷打出“绿色牌”,“绿色社区”、“节能环保”、“生态社区”等字样成为各大楼盘的核心卖点,究竟怎样的楼盘才算是真正的“绿色社区”?而“绿色建筑”在普通大众面前也显得尤为抽象。URS伟信中国区规划建筑业务董事总经理、工学博士杨波面对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一种居住体验
在杨波看来,“绿色建筑”不仅仅适应于狭义上的建筑层面,而应作为一个充分利用设计理念,寻求人类技术同自然资源的契合点,从而贯彻于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即从项目的设计到建造,甚至于直到拆除全过程中的概念。
“从主体上说,绿色建筑应实现低资源消耗的最大化。从客体上讲,应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最关键的是,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应该作为一个人类的生活方式所出现。”杨波表示。
2006年我国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7年由住建部发起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也将依据建筑评价标准给予绿色建筑星级评定。因此,并非仅仅使用了“绿色建材”便可称为“绿色建筑”,更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单凭项目的绿化效果作为其是否可成为“绿色建筑”的判断标。
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同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我国香港地区的HK-BREEM等较成熟的评价体系相比,仍存在一定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绿色建筑”实则节省成本开发商勿短视
绿色建筑成本高昂,目前市场上绿色建筑多用于高端改善型项目,但这种情况其实主要是因为专业人才的缺失,实际上,一个好的设计产品未必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尤其在建筑环节,不仅需要借鉴现代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吸取优秀传统住宅的精髓,譬如山东的海草房,延安窑洞等,我们的先辈在住宅建造中有着高深的智慧,巧妙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方式是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点。
一个有长远发展规划,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商,完全可以而采取牺牲部分利益获取价值的方法。在建造阶段或许会提高部分成本,但运营阶段却能大大降低消耗。从开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反而是为开发商节省了成本。
杨波最后说道:“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现在的‘绿色建筑’产业是由政府主导推广,而开发商抱着吸引客户的目的未将动作做到实处,加之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较低。所以市场上真正的绿色建筑可谓寥寥无几。”
“绿色建筑”多为概念牌推行仍有阻力
为吸引眼球,市场上有很多开发商在对外宣传时,含有包装和夸大的成分。比如有些开发商在宣传时偷换概念,仅仅将绿化做得美观一些,便大张旗鼓的自封为“绿色建筑”,对客户造成误导。
现在对“绿色建筑”信息的了解在业内与普通大众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使开发商在宣传时有机可乘,也使“绿色建筑”在大众之间很难得以推广。
杨波表示,国外有许多典型的案例经验值得学习。譬如英国的“零碳工厂”项目,强调对环境无害的零碳设计,曾经几度带领客前去学习,而我们国家却鲜有这样的代表性项目出现。概念震天响,经典案例却无处寻。
杨波分析道:开发商要加强自律的同时政府也应在推广过程中有更多作为。杨波称,在关于“绿色建筑”的推广上,政府在公共项目上有所补贴,但对开发商的补贴上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尽管国家规定了购买绿色建筑在金融贷款上有一定优惠,但实际上还并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强制执行标准,某国有银行的个贷业务员就向记者确认,目前购买“绿色建筑”并不是能达成房贷优惠的条款之一,目前房贷优惠,还是仅从诚信度和资产评估的角度考量。
一位财经专家分析道,即使日后形成了完整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也不见得对推行产生巨大作用,目前的房价高企,而绿色建筑必然会增高售价,那么消费者在买得起和住得好两项选择中,应该会首选前者,如果消费者没有动力买,开发商就没有动力建,“绿色建筑”要普及起来仍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