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作品展--威海元素熠熠生辉
市民在观赏获得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的作品塔山公园半山林取景器设计图。记者 夏志忠 摄
——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扫描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矫晓虹 王文文 通讯员 王美琪)8月17日,徜徉在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作品展中,细心的市民会在众多的作品中发现不少熟悉的建筑身影,它们中或是现代化风格的馆藏,或是简约自然的公园设施,或是取材于威海海草房的特色元素,这些建筑作品让市民倍感亲切。
经典设计
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10件获得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的作品中,一个三杈形的白色建筑吸引了观展者的目光,它就是由TAO迹·建筑事务所于2011年设计的塔山公园半山林取景器,它半嵌入坡地之中,因其观景位置独特而得名。
“外观通透晶亮的半山林取景器随坡就势而建,有效避免了对原有景观的破坏,巧妙掩映于山林之中,达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展会现场,来自中南建筑设计院的何庆国如此评价。半山取景器分成3个树杈形状,分别指向刘公岛、海港、环翠楼3处景观,市民从入口下半层进入建筑内部,来到观景平台可观景或者健身。
从功能上看,半山林取景器设计注重低碳环保,采用生态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它曾入选《建筑学报》‘可持续居住的环境营造’主题,标志着该设计获得国内建筑领域权威认可。”何庆国说。
在81项优秀奖中,石岛大小王岛概念规划、威海环翠楼公园改造规划设计、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病房大楼扩建规划设计方案、荣成之家——荣成市社区活动中心、威海半月湾名兰公寓等建筑设计名列其中。
展区中,从整体上体现了海的风格、海的神韵的威海文化艺术中心,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强烈的现代风格,被评选为2013中国优秀文化建筑范例工程。它是由加拿大埃里克森和米科维奇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筑位置和布局设计吸收周围环境因素,朝向海滨南路,通过天桥将建筑与威海公园连接起来,成为我市一道独特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风景。
威海海草房
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2013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作品展上,取材于威海海草房的3件建筑作品格外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它们融入了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现代设计理念,展现了威海建筑在传承中创新的独特魅力。
“我是在海草房中出生长大的,设计灵感就取自荣成海草房。”出生于威海的宋思远,现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其获银奖作品《编织的海草房——社区活动中心》表达了对家乡建筑的热爱。宋思远认为,海草房这种沿海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积淀。宋思远的设计,巧妙地将海草房与现代高楼建筑融为一体。
在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的马军看来,海草房是威海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这一作品很好地处理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海草房变为社区活动中心,以石为墙,海草为顶,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现代设计理念贯穿其中。
展览当天,在铜奖作品《前堂后“室” 山东·威海·楮岛村——人民公社会堂改扩建方案设计》前,作者之一的张若凡向观展市民讲解着作品的构思与创作理念。“我们的设计就是在楮岛村原有的人民公社会堂的基础上,融入了威海特有的海草房元素,建设独具威海特色的社区活动中心。”张若凡说。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与设计,来自山东建筑大学的张若凡、张永林、段培培等同学一起完成了这一作品。他们认为,楮岛村的人民公社会堂历史悠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地域特色,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建筑,在传承中创新。因此,张若凡等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人民公社会堂进行改造升级,在保留了原来外貌形态的前提下,实现建筑功能的换代升级,让社区活动中心更具“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特点。
同时,来自武汉大学的卢婷等几名学生设计的《院里院外 威海市社区活动中心设计》获得了2013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优秀奖,作品充分利用威海地域建筑元素设计,别具威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