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范强:抗震设计受制于经济发展 国家应给以特别关注
近几年,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震灾害,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那么重建中哪些抗震设计值得推广?高层建筑如何抗震?就这些问题,新浪地产(微博)网对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范强进行了专访。
据范强介绍,地震本身仅仅十来秒的事,本不伤人,造成人员伤亡的,是由它引发的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其中前者又在人员伤亡统计中占绝大部分。就目前的科技能力而言,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佳办法,应放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设计上。
他进一步向我们介绍称:我国目前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谓中震,是指建筑物要达到所在地区在《烈度区划图》中划定的烈度标准。小震、大震,是在这个标准下调、上浮1.55至1度。
其具体规定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1年)有明确规定,即在基础隔震设计目标上规定:在遭受小强度地震影响时,建筑结构基本不受损坏和影响使用功能;当遭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将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和丧失使用功能的破坏。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质构造不尽相同,尤其是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因此抗震设防在不同的地区,会经过对各个因素的统计,进行设防。
而所谓“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底部与地基之间增加适当的缓冲物,大大减弱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波作用后的加速度反应,同时让隔震系统来主要承担建筑物的位移,从而减低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变形,以达到防护目的。这项技术的关键是,能将过去传统的“硬抗”技术转变为“软抗”技术。一般来说,基础隔震机构的地震反应只是抗震结构的1/4到1/12,但却可以大大提高结构的安全度。
就此,范强一再表示,抗震设计是跟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为目前就抗震设计、抗震材料、抗震施工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非常成熟,都能按规范中要求的做到。但主要在于很多地区出于经济条件限制,在实际施工建设时难以完全按照抗震要求。范强以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为例,当时经济条件非常有限,大量的房子是砖混结构,这是特别不利于抗震的,因为它的结构比较松散。所以唐山的房子大多都倒了,其中没倒的一些房子是因为加了构造柱。而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区,很多都是居民自建房,因为经济条件和意识的原因,几乎没有做抗震设计,这也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因这一。
据报道,目前中国超过250米的建筑有94栋,2013年至2018年将有164栋超高层建筑完工。此外,还建起大量外形新颖怪异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范强认为,相交之常见的建筑,造形奇特的建筑本身的确是存在一定风险,但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该能达到安全标准。不能单纯以建筑物高矮,就来断定哪一个更抗震,或者哪一个更容易在地震中倒塌。
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推广的有基础隔震技术、耗能技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等。范强也表示,现在的抗震规范的要求越来越严了,例如现在规范中规定“抗震设防的设计,窗洞口两边、水木楼梯间、转角必须有构造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