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中介市场治乱须打“组合拳”
“我一个多月前想在网上租一个房子,但发现网站上打着个人房源旗号售房的,绝大部分是中介公司。”日前,在一次招聘会上,26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宁(化名)说。
小宁的遭遇具有代表性。除了冒充个人房源、不少房地产中介还存在骚扰客户、提供虚假房源、赚取差价、隔断出租、克扣押金等问题。7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国家工商总局表示,将集中开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专项治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秩序,严肃查处房地产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介市场乱象丛生
“从我第一次和中介公司联系,对方就表示不能和房东见面,我也没多想。”小宁比划着自己曾看中的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说:“等签完合同后,我才发现,房东给中介公司开出的价格是每月1900元,但中介公司给我的价格是每月2500元。”
由于不满意中介公司赚的差价太多,小宁提出退还押金并退租,中介公司随即变脸,表示不能退还押金,对添加沙发等家具的承诺更是置若罔闻。
毕业两年的王超(化名)换了3次房,两次都被中介公司克扣押金。“租房一般都是押一付三,退房的时候中介公司会以很多莫须有的理由克扣押金。”他说,“第一次是一家小中介公司,退房的时候说我没有交卫生费,1300元的押金扣了我600元。第二次是一家大中介公司,退房还是扣了我的押金,说我把衣柜弄坏了,可是我搬进去的时候衣柜就是坏的。”
北京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芳(化名)最近十分郁闷,她只给一家中介公司留过电话,在随后的几天里竟然接到了至少5家不同中介公司打来的电话。“我看中的房子早已租出去了。”刘芳一脸苦笑地说,“中介公司总是拿一些低价房子吸引消费者眼球,实际上根本就没有。”
亟须严管清痼疾
一项对近2000人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8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遭泄露,需要注册个人信息的网站和房地产中介公司嫌疑最大。
针对虚假房源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育慧里附近一名房地产中介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虚假房源一般运用在二手房销售上,被称为“模特房”。讽刺的是,行业内不少中介公司都标榜自己100%真房源,以示与别的中介公司区别。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不少房东将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后,便很少过问,这就给中介公司赚钱留了一条通道。“3000元从房东那儿租来的两室一厅。我以3500元租出去,赚取差价。”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要想赚钱,就把房东的房子进行隔断出租,每间出租3000元,多出来的隔断房间租金就是一笔额外收入。”
长期以来,北京不少房地产中介公司存在先吃差价再乱收费、不退少退房客押金、给客户发送骚扰短信、提供虚假房源信息、违背禁令隔断房屋、克扣押金等问题。
北京链家地产研究部张旭认为,房地产中介亟须政府相关部门严格规范,仅靠行业自律,很难消除各种不规范交易行为和恶性竞争等痼疾。
两部委严查违法行为
针对房地产中介市场乱象,7月4日,住建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集中开展房地产中介市场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集中开展为期6个月的房地产中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指出,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将严查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造谣、传谣以及炒作不实信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诱导、教唆、协助购房人通过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骗取购房资格、骗提或骗贷住房公积金、规避限贷的行为;采取内部认购或雇人排队制造销售旺盛的虚假氛围以及通过炒卖房号非法牟利的行为及协助当事人签订“阴阳合同”规避交易税费的行为。
部分中介公司“低价进高价出”的常用手法,也纳入此次专项整治的范围。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将严查违反《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擅自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为不符合安全、防灾标准的房屋提供租赁经纪服务行为,以及低价收进高价租出赚取差价的行为。
同时,对于未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强制提供代办贷款、担保服务并额外收取费用,未取得营业执照或未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擅自从事房地产经纪服务,泄露、出售或不当使用委托人的个人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及借用冒用房地产经纪人员名义签署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以及租借房地产经纪人员资格或注册证书的行为,《通知》亦提出明确的整治要求。
此外,《通知》要求,各级房地产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员,要加大查处力度,记入信用档案;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可取消网上签约资格,处以罚款,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税收、物价等部门,对经纪人员依法处以罚款。
□王雅洁 杜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