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冈:乐观造城 建筑与城市的对话

http://news.dichan.sina.com.cn新浪地产作者:李敏霞 方立平2013/4/25 10:47:59 新浪地产
提要:不论在哪个行业领域,企业的每一步发展和变化与社会时代变迁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这10年的改革变迁,最大的变化不单单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物质生活,更是体现在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转变上,这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不太理想的因素。

  不过度追求单一建筑项目的展现,忽略建筑和城市之间应有的关联

  地产界:有没有令你印象最深,或者付出心血最多的项目?能不能给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的项目故事。

  杨承冈:应该说由我们的设计团队完成的每一个项目,不论是大型的城市规划,还是面积只有千余平米的风格会所或是精品别墅,都倾注了我们的大量心血。我们不沉醉于复制自己已有的某个作品影子,而是针对不同的项目,发觉其各自的城市背景和特征,注重项目文化性的重塑,进而构筑出充满活力和流动性的建筑空间。

  我们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高端的风格居住建筑的研究,中国的居住建筑领域这一领域发展十分迅速,许多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大约10-15年前的很多社区已经显现出衰落,不能满足人群居住需求的态势,究其根本,不是简单地居住面积不满足要求,建筑外立面形式和材料陈旧等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居住文化的营建和居住环境与住宅的融合。我们在呼和浩特市做设计的东岸国际社区的核心就是重点营造高雅的居住文化理念和强调自然生态的居住自然环境。通过对道路交通体系的全新构建、绿化景观的有机梳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再在此基础上规划各个功能组团的居住建筑,将不同类型的居住单元和建筑空间合理地串接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让建筑自然地追随景观环境。设计中着力于造景与交通相结合,意图在低密度居住社区中合理经济地建立一种人车分流的全新交通体系,从而使居住者能够真正拥有宁静安详的高尚社区生活,通过社区东、南、北方向出入口,机动车直接进入半开敞地下车库,极小地缩减了机动车进入社区地面的路段,保证区域内地面上整体道路中无机动车通行,使得不论是高层公寓、还是多层洋房和别墅的停车和出行全部在半自然地坪下解决。规划注重建立“生态山水之城”的概念,强调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在居住建筑的规划上运用新城市自然主义的设计方法,力求使建筑如自然生长在景观空间周围,结合地形起伏和水体的走向,曲折布置,控制对景观带的开放程度和朝向角度,作到相互交融促进。户型种类丰富,既有独栋别墅,联排别墅,也有多层花园洋房和高层景观公寓,北方地区全南向户内景观花园、电梯如何、空中别墅设计等等在项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

  公司另一重要设计研究是城市公共建筑,包括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文化建筑,从城市宏观发展的层面去定位建筑的特质,切实做到建筑在城市中的有机生长。近期在山西临汾设计的奥体中心,在充分考虑临汾自唐尧以来悠久的文化历史,充满活力和前景的城市发展趋势,以及体育运动富于动感的特质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筑的定位和主要理念。整体造型充分考虑采用了充满流动感的曲线形态,汲取临汾地区龙山文化的代表--陶器和玉器的造型和色彩,在建筑细节上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结合涂料和铝合金装饰,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条窗,简洁而富有朝气,营造出未来主义色彩的建筑风格,富于进取心和时尚感,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气魄宏大的现代建筑群。周边的汾河景观和主体建筑做到最佳结合,方案精心营造了“一水、一圆和五环”,将建筑组群设计出跃动的美感。

  地产界:据了解,贵公司在生态建筑设计上很有研究,这样特殊的建筑类型是否还能具有建筑师的个性?您是怎样做的?或者说您认为您的原则或理念是什么?

  杨承冈:我们近些年来通过与境外设计师的协作,对生态的理念有了一些体会,并不断地努力应用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在北京郊区和河北等地风景区尝试做过一些度假酒店和别墅建筑,完全依托于原始地貌,不破坏当地自然形态,采用本地的石材,不过多采用不可再生的混凝土材料,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雨水再生利用,在软硬件两个层面均做到了生态的持续营建。

  重视生态建筑意识本身就可以演化成一个建筑师的个性特征,建筑生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累积,它需要我们巧妙地运用设计手法,把生态的概念附加到建筑空间中去,附加到城市区域的生活和生产形态中去。建筑师的个性并不是一个有形的标签,我觉得我们应该将身处在城市和人文文化的环境中去思考和建立这种所谓的个性,我们筑造的建筑终究是为了它所处的城市和时代文化服务的,它最好的个性就是能成为城市历史中的一个完美拼图。

  地产界:我们为什么要推动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这项工作?它有哪些深远的意义?

  杨承冈:生态建筑当下谈论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的确是建筑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一个建筑是否生态,一座城市或一个社区是否生态环保,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硬件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和构造的改良,建筑节能技术,比如太阳能和雨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等,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达到和显现出来的;软件层面跟多地是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这包括社区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建筑和环境的再生利用,城市模式的可持续生长发展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加以规范和引导,我们的工作应当是让人们拥有更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地产界:设计师如何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新科技?谁来承担采用可持续设计方案所增加的成本?

  杨承冈:当今建筑材料和建筑智能化可以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在积极把握,尤其是建筑智能化对建筑空间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们的设计团队注意研究建筑空间的组合和流动性变化,不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空间营建的有效而丰富,把城市建筑组群组织得生机勃勃,这其中科技因素的加入会将空间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它会改变空间的流动节奏,影响人们活动的方式。材料也是我们十分注重研究的领域,我们会对主要的建筑材料成立不同的专门小组,把建筑填充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的特征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特征。可以说没有绝对好的材料和建筑技术,也不存在绝对差的东西,关键在于设计者怎样去把握和利用,好的设计方案应当是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融合建筑空间、建筑实用技术和建筑材料组成而综合产生的。有时候可能会看到一个生态环保项目的前期投入比一般的建筑多一些,这需要投资方、建设方、使用方和设计者多方面达成有效的共识,比如像我们在北京所做的一个居住项目,我们采用了地热技术、水处理技术、太阳能节电技术等,建设成本会增加,但后期会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使用效应,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它延长了建筑真正的使用寿命,我们现在说一个建筑有70年的产权,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建筑材料完全不能做到同寿命延续,大多只有不足10年就必须更新,这一方面和材料寿命有关,一方面也和使用方式有关,生态环保的建筑技术能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由于我国目前的建筑开发都是以销售为目的,而不是以长期持有为主,因此说对于成本的认识相对短视,我们的设计工作恰恰应当是要具有长远的目标和意识。

  地产界:未来什么样的设计单位能够抓住新一轮城市化的契机?

  杨承冈:城市化发展是现在各界议论很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不仅仅是把我国广大村镇转变成城市的过程,它还是对现有城市环境合理治理,城市资源合理分配的过程。城市化应该建立在对其所在区域人口资源的分析,城市自然资源和基础资源的分析,国家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合理地规划和分配城市功能,保障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均能得到良好的运转,延续传承和拓展城市及社会发展文脉。

  我们在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城市设计的工作,以此作为引导和原则去开展不同区域的类型建筑的建设。因此,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下,一个好的设计工作团队应该具有充分的前瞻性,应当努力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的优秀的顾问,去综合协助城市建设顺利实现,不能只简单地局限于过度追求单一建筑项目的展现,忽略建筑和城市之间应有的关联。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这种设计出发点的转变,并很好地把城市化设计理念贯彻执行,我想这样的设计公司应当是充满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空间的。

关键词:设计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