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思考
保障房、限价房不仅仅限制了房子的面积和售价,也限制了利润。有限的资金能不能建设出高品质的保障房?以前,人们习惯于把保障房定格在偏远、便宜等意象上。笔者认为,保障房是“绿色、节能、人文、经济”的宜居之所,不能仅从经济角度去看待保障性住房。
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保障性住房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应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
规划方面,尽量避免居住功能过度集中,注重居住、办公、商业等设施均衡配置与同步开发;鼓励混合居住模式,住宅类型的多样化和混合设计能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布局在满足室内外日照、采光、通风等基本要求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容积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需完善,保障公共交通网络可达性与便利性,并实现同步开发;应注重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应重视居住者从精神层面满足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创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设计方面,保障房设计常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功能合理:满足居住生活基本需求,保证住宅设计的私密空间、公共空间、家务空间和卫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二是布局紧凑:在满足经济、适用的居住需求前提下,减少室内单一性的交通空间面积,提倡空间相互借用,增大实用面积。三是设计灵活:功能空间设计提倡可变性,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提供空间灵活划分、使用的条件,延长保障性住房的建筑使用性。四是造型简约:遵循绿色建造、可持续建筑原则,减少建筑装饰性构件的使用,造型设计简洁并注重周边建筑立面的和谐与统一。五是建造产业化和产品标准化:保障性住房的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建造成本可控、工程质量可控、建设周期可控、绿色建造等优点。
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设计
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住房是以市场为导向原则,户型类型、产品档次多样,在满足基本居住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关注舒适性和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保障性住房套型建筑面积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经济实用,产品避免奢华浪费,价格优化,套型类型通用性要求相对更强。
在保障性住房套内空间设计方面,结合人体工效学原理和相关住宅设计规范,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对象特征,在满足基本生活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套内空间实现功能合理、面积紧凑、使用方便等设计原则。针对可以采用产品标准化的特点,保障性住房在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的设计部位,逐步做到产品标准化、精细化设计,提高其功能空间在一定面积内使用率。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设计尽量使公共交通空间紧凑,从而降低每户的公摊面积;同时,在小面积指标公租房设计中,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使用人群,适当设计公共使用、交往活动空间。公共空间设计注重无障碍设计,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重病患者的生活居住需求。
标准化建造绿色保障房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在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不断总结探索,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建设应更加关注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地政府的有关装配式住宅、保障性住房等系列务实政策的鼓励之下,保障性用房的标准化设计、建造无疑是一种实现多赢的方式。
工厂化规模生产的特点,可以为设计确定的新颖设计模式进行定型化生产;水暖电等室内标准化设备安装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工厂化完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现场干扰因素过多而引起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种种弊端;结合绿色建筑需要的部品标准装配化的基本要求,以最短的现场施工工期满足用户最大利润与社会环保等实际需求。
未来保障房的设计将在保证满足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使用的灵活性、可变性、适用性,从而延长保障性住房的生命周期。在建设和物料设备使用方面兼顾产品的标准化和低排放。在厨房、卫生间等部位,逐步做到产品标准化、精细化、产业化;推动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的使用,从而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带动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