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尧:华远的故事
2000年新年伊始,新千年的欢呼声尚未退去,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49楼华润集团总裁办公室里,华润集团总裁宁高宁放眼远眺。他正面临一个选择:是和任志强(微博 博客)继续合作,还是和王石(微博 博客)握手,是将曾经辉煌的华远进行下去?还是全面入驻万科,押宝市场化的未来?
宁高宁所统领的华润集团在2000年很早就是个大有来头的企业了,他1948年成立于香港,属于国务院直属企业,其名称“华润”便来源于中华的“华”和毛润之的“润”,是中国各大进出口总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2000年时,华润集团旗下拥有119个利润中心,年营业额43.98亿美元,总资产为73亿美元。作为重要的红筹中资机构,华润在香港联交所还有多家上市公司。
而位于北京的华远房地产是由华润旗下的华润北京置地绝对控股的公司。
华远和华润的合作关系始自1994年,对华远而言,当年主要是想利用华润平台,实现境外融资,进行企业经营的资本扩张。任志强在回忆当初与华润的合作时说:借用别人的资本扩张自己的资本更为重要,单独为了企业经营所需资金可以依赖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这些华远房地产公司在合资之前之后都曾做过),而若需可持续扩张的资本,就要借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用资本市场中的钱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的确,在双方合作期间,华远房地产得以在香港成功上市,借助庞大资金和自己在京城地块上的优势,很快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知名地产企业。当然,华润集团也获益匪浅,毫无争议的拥有了华远房地产60%左右的控股权。
在2001年上半年,华远已销售楼盘的合同额已经接近20亿元,约占北京市场销售总额的15%强,这种销售业绩放在现在也是很牛的成绩啊。
可以说在2001年之前,华远是北方房地产企业的绝对领军人物,任志强也绝对是地产巨无霸的当家人,在2000年,是地产界能够和万科、王石抗衡的人之一。
在新的世纪进入宁高宁视野的万科地产,在2000年也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市场化运作的羽翼。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1988年选择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1999年,其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人民币38.7亿元,楼盘竣工面积达53.6万平方米,当之无谓的成为行业翘楚。
受1998年23号文件的鼓舞,在市场化中锤炼已久的万科地产显然认识到新的机会已经来临,2000年以来,万科积极地以多种方式增加土地储备,其业务范围就开始布局并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数个关键城市。截至2000年底,万科在深圳、上海、沈阳、北京、天津、成都的土地储备达450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43%,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在2000年的地产江湖,业界普遍有“南王北任”,“南万科、北华远”一说。
在海外念过MBA的宁高宁自然知道,在市场化条件下,纯粹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必定是未来最有希望的公司。1998年,国务院发布23号文,中止福利分房,原来的房地产双轨制供给制度实质上给废止了,房地产市场化掀开了新的一页,房地产公司整合在即。曾经辉煌的华远地产是靠京都事业单位大单定制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而白手起家的万科地产则是面向普通消费者,零售散卖,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公司。资本的指南针是跟着市场走的,显然,选择哪一方是最明显不过的了。
1999年12月,在华润正式入股万科8个月之前,年薪700万,号称中国年薪最高的职业经理人任志强辞去华远地产总经理一职,专任董事长。
2000年4月,万科天津总经理郭钧(博客)接替任志强出任华远地产总经理职位。
2000年8月,仅仅4个月后,和万科原有的大股东深特发完成股权转让后,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不到一年,华润便完成了对万科的选择,但此时,这个大股东只有15.08%的股权,远没有达到绝对控股,要知道华润在华远地产一直是持有50%以上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其他行业的一些重大并购中,华润也注重绝对控股原则,对万科,华润自然也想拿到绝对控股权。新任华远地产总经理的郭钧就曾经表示:华润将斥资20亿到30亿元,将持有的万科股份增加到50%。
2000年12月,万科发布公告,拟向华润定向增发4.5亿B股,以提高华润对万科的持股比例。按照华润的算盘,通过此次增发,万科将和华远一样,成为华润下属的绝对控股子公司,王石、任志强都将是华润旗下的职业经理人。
在万科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B股的公告中,华润集团做出了两项针对华远房地产公司的限制性承诺:一是华远房地产公司不得在北京以外发展房地产业务,二是华远或万科在北京新增住宅项目双方都有合作的优先权。这个条件对华远是非常苛刻的,由此反观,华润对万科是非常器重的,这也是促使事后任志强辞职的主要原因。
然而,华润并没有一赢到底,其主导的增发计划形势突变。2000年12月24日,平安夜。万科董事会根据走访投资者的结果重新检讨增发计划,最后,包括华润代表在内的16位董事作出了理性的抉择:放弃增发方案。
王石在回忆录中写道:
反对增发的小股东们认为,此次增发不能带来相应的资本溢价,另一方面,发行股数高达4.5亿股,股本扩张太快,会造成年末每股收益的摊薄。
君安证券旗下,由原万科员工吴冲负责的网站“金网100”成为统领小股东,强烈表达反对意见的旗手。
……
既然增持、整合万科不得,华润那只好另觅他途了。
结果是,2001年9月,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宣布辞去董事长一职,华远集团将持有的华远房地产18%的股权转让给华润集团,(一年以后,华远集团收回了华远房地产品牌,任志强又顶着华远老品牌,在新的公司披挂上阵了。)华润集团在任志强退出后拥有了华远房地产90%以上的股权,在继承老华远的全部衣钵的基础上,正名华润地产,融入了万科的管理精英,开始了房地产市场上的征程。
任志强辞职一事很快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很多人士纷纷揣测,是王石最后挤走了任志强,是万科的介入,挑开了华远、华润原本稳固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万科董事长王石不得不在第一时间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新闻界表达了对“华-万-华”三角关系的看法。
在发布会上,王石认为,华远的转让过程中,华润是主体,如果说与万科有关,只是间接的关系。王石说,早在1996年,华润的高层人士在与万科的业务接触中就已认识到万科的企业文化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认为在万科的市场模式下进行土地贮备及商品房销售是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意识到华远公司以拆迁和集团购买为主的开发模式将会萎缩。因此,华润希望将华远在北京强有力的拆迁能力、强有力的建造发展能力与万科所擅长的市场营销能力相结合,以规避市场风险。
王石认为2000年8月华润入主万科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移植嫁接万科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
同时王石也认为,任志强的辞职是不同企业文化不相融合的结果,任志强在辞职时强调说是两个企业不相融是对的。王石认为,任志强的辞职举动是非常聪明的,也是非常高明的。他认为如果站在北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场转让的结果形成三赢局面:有利于华润按照已经认可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继续进行资源整合;任志强通过转让18%股权,得到资金,收回了“公司名号”,可以投入新的地产项目;对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又多了一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任志强作为一位老资格的房地产公司老总,一定会在房地产界有新的作为,同时,新的资金投入还能增加北京市场上的投资量。
显然,王石用“企业文化”表述万科与华远二家公司在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王石补充到:就其个人而言,他对华润与华远之间的结合与分离是很欣赏的。在他看来,传统的行业通常是企业不行了,老总才离职,而华润与华远则是按市场原则办事,所以他欣赏任志强的个人能力,同时更欣赏华润资本力量的成熟。王石称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和任志强的离职相对应,王石在万科的二次股权整合中,显然是最大的赢家。
在最初的股权变动中,出让万科股权的是深特发,受让股权的是华润,按理说作为高管的王石与此无关。但此次转让就是王石引的线,也正是凭借此轮股权转让,王石甩脱了十五年的婆婆,引入了华润这个有深厚背景的大股东,为万科的扬蹄飞奔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增发与反增发的这一轮股票变动中,要求增发的是华润,反对增发的是中小股东。
但最后增发失败了,万科管理层空前稳定。
这两轮股权变动,充分体现了在市场化条件下,资本对市场的直觉是最灵敏的,同时,职业经理人对资本的依赖和抗拒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在后一次股权变动,以职业经理人取得最终胜利,这也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公司背景密不可分。但无论如何,在房地产市场化刚刚开启不久的2000年,能看到这样基本上是按照市场化的规则来发生的这一幕显然是很不容易的。
弹指一挥间,11年过去了,在2011年的房地产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万科地产以一千亿规模荣获排名第一,华润地产排名15名,而华远地产则在百强企业之内鸟无影讯。如果没有这十多年来任志强天天大嘴引发各界的关注,按华远地产的实力,恐怕远远不能获得外界现在这样的高的关注度。
事实证明,2000年宁高宁的决策是正确的,资本对市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