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规范》规定12层以上电梯一台可容担架
早在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规范》中曾要求:12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不能少于两台电梯,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然而,该规定在现实中几乎无人执行,原因在于其中的“宜配置”而非“应配置”。
8月1日起,由住建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正式实施。新《规范》中关于电梯安全做出了明确规定:“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新规一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宜配置”改为“应配置” 担架进电梯13年后再被重提
据悉,此次“12层以上电梯一台可容担架”并不是首次提出。
早在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规范》中曾要求:12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不能少于两台电梯,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然而,该规定在现实中几乎无人执行,原因在于其中的“宜配置”而非“应配置”。
新《规范》同时明确,如果一栋12层及以上的住宅楼由2个及以上的住宅单元组成,且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住宅单元未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时,应从第12层起设置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联通的联系廊;联系廊可隔层设置,但上下联系廊之间的间隔不应超过5层。
新《规范》对开发商来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层电梯长度从1.3米到2.3米不等,少于2米的居多。一般来说,建造年代越久的高层,电梯进深越短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电梯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价格,开发商在安装电梯时肯定是要考虑成本的。
新《规范》对开发商来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让医用担架能够平放,电梯井面积至少要增加两三个平方米,而且不仅是轿厢和候梯厅,建筑外观和套型都可能跟着变。电梯可容纳担架,意味着电梯井的尺寸要加大,而这又会影响到楼层的走道设计,进而导致楼层的公摊面积有所增加。
“这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业主的健康及安全,毕竟现在很多大型小区的电梯是放不下担架的,但开发商的建造成本是一定会增加了,买房的成本随之也会增加”。家和集团副总裁张建勋认为,现在的电梯对承载有规定,更多从重量来控制,不会从体积去控,但《新规》既要重量也要体积。因为目前这种医疗电梯还没有大众化普及,使用专业化的医疗电梯会令采购成本曾加,加大建筑造价,从而间接拉升的楼价。
“可能对高档楼盘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但对于一些中低端的楼盘来说,本身房价很便宜,使用医疗电梯必会加重成本”。张建勋表示,电梯尺寸大幅度提高,还直接影响到平面层的整体布局和户型结构调整。这对于正赶上新旧规范标准交接的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公摊率、户型设计的变化肯定会在市场上有反应。
担架上得去下不来 电梯安全关乎生命
在新《规范》出台前,一旦高层住宅楼内的用户遇到紧急情况,120急救人员都是采用轮椅来运送病人。而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脊柱骨折以及休克病人就容易在下楼时遭遇二次误伤。
参与起草新《规范》的专家、中南建筑设计院技术处总建筑师林莉介绍,曾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栋住宅楼的15楼,有位66岁的老人突发心肌梗塞,救护车很快赶来。医护人员折叠着把担架带进电梯,上了15楼。但把老人抬上担架后,到了电梯口才发现,电梯比较狭窄,担架根本就进不去。而此时担架不可能再折叠了。情急之下,老人的女儿搀扶起老人进电梯,结果老人当场死亡。
在广州市,有一个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女病人,因担架进不了电梯,无奈之下,医务人员只好把她固定在担架上,用了半个小时才将她抬下23楼,极为不便。正是因为频频出现类似事件,全国各地要求修改旧版《住宅设计规范》的呼声非常高。
现在有了新规后,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而按照他们的经验,要让担架能够平放,电梯轿厢的径深必须达到2米,电梯井面积也会增加。“虽然这样的设计可能导致楼层的公摊面积有所增加,但长期来看,担架电梯无疑会发挥救命的作用。”
从8月1日起,全国多市北京、上海、郑州、常州、武汉等对是否涉及有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是他们审查图纸的重点,不少房产企业也已经就此开始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果施工图审核通不过,意味着无法进行后续的施工招投标、领不出施工许可证,即楼盘无法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