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出 最佳建筑"双黄蛋"(2)
杰出成就奖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83岁老先生为 已经写不出完整的乡土建筑史恸哭

该届的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为83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由于身体抱恙需卧床静养,陈志华无法亲赴现场领奖,在大会组委会赴陈志华老先生家中拍摄的视频中,陈老拿着几页手写的稿纸,用并不大的声音对现场的后辈和年轻人们讲述自己对中国乡土建筑和对公民建筑的看法。“这次不能跟新老朋友们会面,可惜了,我的身子出了些毛病,我争取下次健康地过来参加这个活动。等我病好了,我还要好好干,直到最后一口气。”
他回忆道,“60岁以前,我在学校里面教‘外国建筑史’,60岁退休以后,我开始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以前的房子都是农人建的,这些乡土建筑更灵活,更能满足居住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多关心农耕文明时期的建筑。我们最近打算要编一本中国乡土建筑的集纳大全,但是已经做不出来了,很多已经消失了,完整的已经写不出来了。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建筑史、文明史,都写不出来了,多么可悲。”说到此处,老先生语速变慢,语带哽咽,“我知道建筑师是个很热门的职业,大家都很忙。我希望身体健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
“我一直记得冯老先生(冯纪忠)的一句话,他说,‘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如果它不为公民服务,不体现公共利益,那么它就不是公民建筑。我在根上,要再跟冯先生学习,我希望人人都记住这句话,都说这句话。我做冯先生的学生,这一句话就够我用到死了。”说到此处,83岁的陈志华伤感地留下眼泪,他拿着涂写过的稿纸所做的这番获奖感言,也令全场观众陷入静默和深思中,视频结束那一刹,全场响起掌声,过了15秒依旧没有停息。台下坐着的华黎、黄声远等青年建筑师凝重地拍着手,与屏幕上老先生的面孔长久对视。
建筑评论奖
最好的建筑评论 介入公共领域

建筑评论奖则由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摘取。“评论最好的地步,最好可以用评论介入公共领域,影响大众对建筑的看法,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通过他的评论。” 终评会委员吴光庭表示。评委认为,这个奖项的设置,有意让评论往公共领域发展,促进建筑知识分子通过评论介入公共领域,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评委认为,阮庆岳除了对建筑本身熟悉外,还积极介入文学、策展等领域,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社会对空间设计的关注。
花絮:
最忙碌:讨论激烈误饭点,午饭不忘评选作品
“在奖状上面除了很明显的一个章,上面还有中午吃饭不小心洒下的菜汁,说明他们比较认真,开会的时候比较激动,还溅了还很多东西。”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一席开场白,引得哄堂大笑。
为何颁奖辞上会有菜汁?原来,在昨日终评会上,评委争论激烈,终评时间一再延迟。为了节省时间,评委不仅取消了原定的茶歇时间,更是将午餐带到会议桌上,一边吃午餐,一边对入围作品进行评析。仅最佳建筑奖项便花去3.5个小时。“不专门去吃午饭了,我们边吃饭继续。”
当讨论及最佳居住建筑奖入围者“四季••一所房子”的微循环沼气系统,评委黄居正介绍:“专门有个院子养猪,粪便可用作生产沼气。”话音刚落,黄居正忽而意识到众多评委正在吃午饭,莞尔一笑:“这时候说起这个话题实在不雅。”话语引得众人大乐。
逐个作品评析,有激赏、有存疑、有诠释、有争锋、有灵光、有风趣,9名评委中途无休息,整个终评持续6小时,各奖项获奖者方尘埃落定。昨日终评会上,评委提名史建先生担任下一届评委会主席。
最两极:本土化与工业化建筑的对弈
终评会一开始,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与休宁双龙小学两个作品以迥异的建筑理念成为评委辩论的焦 点。博物馆从当地选取木材、火山石等建材,并通过建造模型与当地工匠交流,注重与当地社会人际关系的交流。“”
与此对应,与双龙小学所代表的轻钢材质、工业化建筑理念与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在现场考察最佳建筑将入围作品“休宁双龙小学”时,评委夏铸九留意到,小学的设计师将该作品的建筑形状形容为一条“龙”,然而由于建筑坐落山坡地势,“龙尾”部位比较接近地面,小学生很容易便爬到建筑顶部,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给校长提建议,在‘龙尾’部位种上植被隔离,小学生就不容易爬上去了。”
评委留意到,工业化的建筑业在与当地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缺失。双龙小学采用轻钢结构,施工方从北京调至河北当地施工,并未与当地工匠充分沟通。“工业化建筑易于推广,并将现代设计理念带至村落。但是工业建筑也有个缺点,如果某个部件坏了,在当地不容易找到更换。”在考察完毕离开前,夏铸九叮嘱小学校长,记得留下北京施工方的电话,若将来需要维修,方便联系。
最激烈:3位40岁青年建筑师奖
同窗竞逐,三入围者暗自角力
在所有奖项中,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可算是青年建筑师奖项的追逐。由于三位入围建筑师今年均整好40岁,根据奖项设置原则,青年建筑师奖的申请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截至2012年12月30日),若此届与奖项不能如愿,入围的三位青年建筑师将与下届无缘。三名建筑师均向终评会提交了精心制作的PPT,展示各自的代表作品与设计理念。
“我今年已经40岁了,下届就没有机会了。” 最终以8票获得全票通过,斩获此项奖后,华黎感慨。“这个奖是肯定我的建筑对社会和人文的关注,而不单单是形式。”据介绍,青年建筑师董功与华黎均为清华大学1994年建筑系同窗,两人一起为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不过,在昨日终评会现场,评委们都相当纠结,甚至有评委对董功发出遗珠之憾的感慨。
最感动:“得奖是对老人最好的悼念”
昨晚的颁奖现场有个遗憾,由于母亲两天前不幸病逝,获得最佳建筑将的作品“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的设计师李虎无法亲赴现场。在颁奖台上,李虎的妻子黄文菁百感交集。
“这个获奖的消息已经算是对老人家在天之灵一个最好的告慰。”黄文菁在台上感言道:“建筑师不应当只关注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如何解决世界存在的问题?李虎和我一直觉得,今天中国特殊的建筑实践环境里,建筑师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应当意识到并主动的承担起更多的对社会的责任。”
她表示,获奖作品青少年营地有幸是这样的一次探索,作为既是建筑师又是家长的双重社会角色,大量的观察、思想和研究让设计师看到了目前中国教育体制里的很多问题,大多数的孩子们在分数和升学的重压之下,成长过程有很多欠缺,从能力到体力到人格,而营地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教育模式,对国内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比较陌生,对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营地是对正常学校教育缺失部分积极有效的补充,因而对营地这个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项目,对这个在中国还是全新的建筑类型。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丝 王日晶 实习生何柳
摄影:南都记者 陈文才
本文导航
- 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出 最佳建筑"双黄蛋"
- 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出 最佳建筑"双黄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