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遴杰:土地违法为何屡禁不止

提要:土地违法在我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作为我国土地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国土资源部最近几年想到的办法似乎都集中在运用高科技手段这一条。也难怪,这一百年来科技进步如此迅速,如果能用科技手段实现一些好的管理目标,自然不失一良策。但靠科技管理土地真能起到效果吗?

杨遴杰

杨遴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建设报》专栏作家。

土地违法在我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作为我国土地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国土资源部最近几年想到的办法似乎都集中在运用高科技手段这一条。也难怪,这一百年来科技进步如此迅速,如果能用科技手段实现一些好的管理目标,自然不失一良策。但靠科技管理土地真能起到效果吗?

  前几年,国土部推行一种"天上看、地上管、网上查"的立体监管模式,主要依赖卫星影像来识别违法用地,再通过对违法地块进行处罚来控制土地违法现象。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地想的法子不少,有在屋顶种树种草的,有在超级大棚里盖别墅的,还有在需要复垦的废弃矿山地块上刷绿漆的。我在北大时候的一位老师有一次感叹屋顶种树的新闻,说现在的人们注重环境,知道在城市里添绿了。我都不好意思提醒她老人家,这些屋顶种树的房子到底是在城内,还是在城市边缘。

  只是卫片执法和过去的管理措施一样,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国的土地违法案件并没有减少。不过还真有地方在田里立起一个竿来管理土地,到一些地方去会发现,基本农田里竖着一根竿子,十几米高,头上是一个可以水平360度、垂直90度旋转,26倍变焦的视频摄像头,外加太阳能供电设备和无线通讯平台,这就是最新的视频监控方式。国土部去年就提出要探索建立全国基本农田视频监控网,按照某个试点地区的经验,3.5万一套的设备监控7平方公里(1.05万亩)基本农田,匡算一下全国15亿亩基本农田,总投资大概要50亿。这么大一个蛋糕做出来,参与其中的科技公司无疑是高兴的,只是财政支出这笔钱,效果不彰,谁来承担责任?再说,这样的设备孤零零的放在地里,别说有人故意破坏,就是一些闲人为了好玩,晚上拿根竹竿或者弹弓打着玩,找人都找不到。

  实际上,效果一定会是不彰的。土地违法猖獗,瓶颈并不在于不能发现违法现象,现在网络披露、电话举报、卫片扫描,加上地方执法单位的巡查,违法用地的信息很容易获得。先不说小的地块,这些年来国土部只批准了十来个高尔夫球场项目,但是全国大致有超过六百个各式高尔夫球场,这么大地块的违规行为在卫片下是无法遁形的。土地违法无法遏制,关键在于违法主体权利过大,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与执行。从国土部查处的各类违法案例来看,违法面积大、行为恶劣的都是地方政府。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民众缺乏手段来抵抗政府的违法占地行为,《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条例》出台后,强拆引起的血案不见减少,就在于司法不能起到保护民众权利的作用。而且即使违法情况被获知,还得要地方来执行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置。违法案例大多都是为了地方要落地的项目而违法,要地方政府查处责任人,无异于要一个人左手砍右手,真查处了,以后还有谁愿意帮着干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临时给个处分,事后调到更重要的岗位,甚至升职使用。

  在获得违法信息上投这么大成本,是跑偏了方向。要根本扭转土地违泛滥局面,还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一是司法体系要保护民众土地权利不受侵害,让违法行为无法开始;二是对违法行为实施到位的惩罚,惩前毖后。制度改变的收益是巨大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最成功的是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在承包制之前,村干部早上敲钟大家下地干活,晚上敲钟回家吃饭,虽然技术含量低,但是也是全程监督人们干活,结果是人人都吃不饱。联产承包制后,“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一目了然的剩余分配办法,立马呼唤出巨大的增产来。土地违法问题上,构建切实保护权利与处置违法的制度,才是正道。

  有人说,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一整套监控手段,是在建立“智慧国土”。个人认为,如果这也算智慧,只能证明我们的学习能力太差。改革开放到今天的经验充分表明,技术好学,容易学,真正艰难的恰恰在制度层面的进步,而真正的智慧恰恰是制度上革新的能力。还是那句话:技术的进步解决不了制度缺陷的问题。有了制度的进步,这种不必要的高科技监控手段的投入反而可以省下来。没有制度改进,再高的科技手段还是竹篮打水。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