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道太"瘦" 12个积水点"承包到户"

    从广州变“威尼斯水城”,到去武汉“看海”,再到北京暴雨致77人死……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关心过“城市的良心”。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在此背景之下,南都将目光投向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地下。

    排水管道,在地下蜿蜒,将雨水排进东江、西枝江,将污水引进各个污水处理厂。在惠州,每次下大雨,虽然汽车在雨中可溅起一人高的水,但雨一停,街上的积水很快就会消失。只在一些低洼地段、涵洞、未铺好管道的路段,汪着积水。惠州这个目前只有一处下穿通道的城市,下雨时并没有积水成灾的险境。地下排水管道依然“显瘦”,因维护资金紧缺,排水管道设施升级改造跟不上,使得城市排水仍有压力。惠州的排水,更多是靠人工及时清疏来应对。

    困境

    老化

    60多年老砖渠渐被替代

    惠州“最老”的地下排水管,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砖渠,主要集中在桥东、桥西等老城区。那时,惠州人口还不多,污水量也没这么大。而且,惠州有很多洼地,水可以被地表吸收,湖泊也可以天然调蓄。

    后来,城市飞速硬底化,金山湖、西湖等湖泊面积也大片减少,“以前西湖都要撑船过的。”惠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处负责人李汉辉说,强降雨时,一些硬底化后的城区排水不及时,容易形成积水点。而且,现在种了很多树,树根一生长,伸进砖渠,容易把箱渠堵住,用机械清疏车也通不了。现在,这种砖渠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只在桥东惠高附近,还有一小段。

    后来建设的下水管道,除了大型箱渠,多以水泥预制管为主。其中,龙丰、河南岸、南坛片区的下水管道,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下埔、麦地片区等新建区,上世纪90年代也有了下水管道;而江北片区作为惠州正宗的新区,2000年以后,水泥预制下水管道也随着道路的修建、改造同步埋设。

    中心城区迅速“长大”,人口也随之增多,老的砖渠、细管网,已承受不了日益增多的雨水、污水。2000年之后的四五年里,惠州市政府对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对惠州市中心区的市政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现在,中心区主要市政道路上,都有了地下排水管道。据惠州市排水管理处介绍,市政设施的排水范围,从2003年的35平方公里,增至160多平方公里,市政排水管网东至大湖溪,西至火车西站、惠河高速出口,南至仲恺管理区,北至小金口。下水管道总长550多公里,附属检查井、集水井4 .6万多个,排水、排污泵站7座。现在,江北、河南岸等片区新建或改造的路段,排水设施也都在同步建设中。

    不畅

    可走小汽车的箱渠也不够用

    梳理近10年新建、移交给惠州市公用事业局、惠州市排水管理处的地下排水管道得知,近65.7万米管道中,有4.9万米为箱渠,其余水泥管道的口径,0 .3米的最多,有近15 .7万米长;0 .6米的管道约为11.6万米;0 .5米的管道约9.7万米;0 .8米的管道约9.3万米。

    除了部分是大的砖造箱渠,其余多为水泥管,一些口径较小(管径600m m以下)的管道,还会使用H D PE管。不过,因造价是水泥管的两倍还多,在惠州用得较少。

    为了保护丰富的水系,惠州在江、湖边都铺设了截污管道和箱渠。其中,东江江北岸,铺设的为2 .2×1 .8米的箱渠,江南岸则铺设有口径为1.6米、1.8米的截污主干管。

    在市区内,南湖周边有内径1米的环湖截污干网,向北沿着2米×3米的箱渠,顺南坛北路到达麻渣下泵站;横江沥全线已经接好口径1 .6米的截污管道,经麻渣下泵站后,沿着1.8米的主管通往梅湖污水处理厂;上游吊鸡沥也做了口径1.2米的截污管道,从南山经过九惠制药厂处的泵站,通往金山湖污水处理厂。

    但最大的箱渠,断面是3.5米×2米双箱渠,主要集中在眉山路、鳄湖路片;其次是3米×2米的箱渠,沿鹅岭西路、南坛北路连接麻渣下泵站。据介绍,虽然这条箱渠可容下小汽车通行,但这些片区汇水量非常大,箱渠排水压力仍然较大,使得惠州市汽车总站周边、红花湖路段,在强降雨时出现积水。

    而且,2007年,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建成后,东江、西枝江水位大幅度上升。沿江两岸的一些排水管道因为埋设的位置较低,到下雨天,受江水顶托,排水会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倒灌现象,强降雨时,主要靠沿江排涝泵站抽排。

    缺钱

    维护资金年缺口3000多万

    排水管道有点“瘦”,还会遭到树根、餐饮业、路边垃圾等的“威胁”。特别是一些餐饮店,会偷偷把油烟排到下水道里,油烟垢长期累积,很难清理。

    惠州市排水管理处技术信息股股长张戈说,因管道内会有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排水人员去检查,会用CCT V (往检查井内放一个小车,小车内放有摄像头)、超声波(从路面用探测器为设备“探伤”)、管口窥镜(在检查井口、管道口各放一个设备,利用镜像检查管道)等设备。

    因为经费紧缺,旧管道的改造和系统性清疏难于得到及时实施,如老城区桥西片区排水设施规划建设时间早、标准低,随着排水需求的不断提高,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需要及时清疏改造,但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介绍,20 11以前,全国一直使用1993年的维护标准,一年投入几百万元。惠州市区道路的管道、排水井、集水井管理维护经费,每年大约400万元。

    2003年以后,惠州市排水管理处负责管理排水设施面积增加了近两倍,管理人员和维护资金标准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去年,国家住建部出台了新的《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估算指标》,按照此标准,惠州排水设施的维护费用,每年大约需要3600万元。

    解决之道

    排涝点分片区划给个人20分钟内要赶到现场

    硬件暂时还不好升级,惠州市排水管理处就在软件上努力,将排涝、维护做得更及时。

    惠州市排水管理处在辖区内设置了12个排涝点,分片区划分给个人。收到天气变化信息后,20分钟内要赶到现场。暴雨来之前,他们也会提前打开重点路段的井盖,放上交通指示牌。

    为了保证及时排涝,2009年,惠州市排水管理处建立了排水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平台,还和气象部门共享了卫星云图。“可以实时观察到江北可能下几毫米雨,江南下几毫米雨,也可以提前预警。有一片云过来,我们就知道了哪里会淹水,哪里需要开闸,哪里的泵站需要提前预置人员。”张戈说,只要早到现场,就好办了。清理路面上的垃圾、树叶,打开井盖,这些“小动作”对排除内涝积水作用非常大。“人不去,可能积水两三小时,但人一去,拉开井盖,水哗地就下去了。”

    此外,惠州市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还配备有PD A智能手机。发现排水设施有损坏,立刻用这部手机拍照传到后台系统,问题点所处的街名、经纬度、现实状况等信息,在后台都一目了然。后台会转给维护人员,赶过去维修。避免了之前多部门转传带来的漏报、漏查现象。据统计,2010年4月,PDA巡查系统运行后,设施维护效率提高约两倍。

    今年汛期(4月15日至10月15日)前,惠州市排水管理处曾对重点路段的5000多个排水井、检查井,来了一次大清疏。春节前还对中心城区12个易涝点进行集中整治,其中9个点安装了摄像头,可在后台远程监控积水情况。所以,2007年以来,惠州市中心区,还未出现渍水特别严重的情况,只在部分路段出现渍水点。

    采写:南都记者 夏文格 实习生 刘冠莹 南都制图:何欣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