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扒”了我的“苏式建筑”情怀
国棉三厂家属院的“苏式建筑”
国棉三厂家属院内街道环境
活在现代快餐文化中,怀旧是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源于睹物思人,物却消逝得太快。相比之下,老房子成了沉淀时代和记忆相对久远的载物。你想或者不想,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新浪乐居讯(编辑 严蓉)徒步行进棉纺西路,让人不自觉将时光拉长到前后五十年,路南路北相逢两重天。路北是拔地而起的上百米新楼,而路南的郑州市国棉三厂,这座城市唯一的“苏式建筑群”,自1954年建成,现在将要走进花甲的年纪。当年的小洋楼如今落满尘埃,正视着不可抗拒的老去。
值得庆幸,围绕厂门的部分“苏式建筑”的家属楼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最终保留下来,连同国棉三厂厂门及办公楼,一同纳入了郑州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走进“苏式建筑”
这几栋家属楼是典型的“苏式建筑”。红砖红瓦结构、三层楼带烟囱,加上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伸展。标志性的具有“三段式”结构,即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踏进厂门,一条百米主道贯穿厂家属院,主道的两边既是对称的“苏式建筑”。从外观看,历史半个世纪的“苏式建筑”并没有受到太多侵蚀,主体建筑十分完整。院内高高的树木引人注目,树枝间交错相连、绿意盎然,似乎是院内撑起的一把遮阳伞。把骄阳的过分热情阻挡在外,给院内洒下温和细碎的柔光。
这里也是一个文化基地,是制造“苏式楼”情怀的工厂。58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脚步,也见证了老国棉厂盛极一时到被迫转型的历史轨迹,宛如一部中国近代史坐落在那。如今厂家属院里剩下的几乎都是有历史的,老建筑,老景观,老人。
走近“住在文物里的老人”
面临拆迁,最不能割舍的便是情感。落叶归根是老人们传统的思想,有着难改变的习惯及生活方式。如今部分苏式建筑家属楼有幸被保存下来,由政府及文物单位进行保护,老人们转瞬间 “住进了文物里”,这本该值得欣喜。
但深入家属院,这一切的欣喜又值得怀疑了。
沿着百米主道走到院内的交叉口,周边小商小贩正在忙碌着,水果摊沿路叫卖、日用品摊、小吃摊……本该宁静的院子俨然成了小型菜市场,每天上演着讨价还价。而院内一条商业小道上,门店脏旧、蝇虫乱飞、电线耷拉等景象令人揪心,这里的垃圾箱似乎有些紧缺,随处可见的垃圾便成了这里的主人。
老人们的眉头是紧缩的,有唉声叹气,有无可奈何,更多的在呼吁政府的管理,该管理的不仅是院内的环境,还有老人们居住的老房子。
这些“苏式建筑”走过了58个春秋,质量令人啧啧称奇。它们墙壁厚、地基坚实,冬暖夏凉的性能给老人们带来了多年的舒适。然而时间久远,建筑出现问题无法避免。尤其居住三楼的老人们时常面临房屋漏水、墙面掉皮的情况。楼栋内的楼道、扶梯都已经上了“年纪”,老人们的安全成为隐患。
然而自2011年 “苏式楼”被列入保护名录中一年多以来,此类问题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护。
不要情怀要舒适。这样住下去,多数住在文物里的老人甚至宁愿接受政府的拆迁,让政府“扒”了它。
走向何处?
被保护的与即将拆迁的“苏式建筑”
国棉三厂内家属院大部分都是具有文化底蕴的“苏式建筑”,据文物局最新消息,能保留的最终只有部分“苏式建筑”,它们最后将进入国棉博物馆规划区。其他家属院将列入政府改造范围,不久的将来它们或许和周边的高楼一样矗立,和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呼吸同一层空气。
保存下来的“苏式建筑”是孤独的幸存者。它们还能活在历史的烙印里,和国棉三厂共进退。这些红瓦房,将把记忆保存在前苏联时代,吟唱着《小路》,像一个置身事外的人,目睹着这个城市的翻天覆地。而住在文物里的老人,却经历不起岁月的快速推进,他们想要的很简单,能舒服地度过有生之年。正如这首前苏联民歌“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而完善房屋、改善环境这条路有多远?
历史背景: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至今已50多年。“一五”时,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新兴纺织基地”。上世纪50年代,在郑州西郊,国棉厂以“一年建一个厂”的速度扩展:1953年,郑州国棉一厂开建;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到1958年,5家纺织厂在西郊的荒地上铺展开来,加上改制而来的国棉二厂,6家国棉企业建设宣告完工。
国棉厂在上世纪的30多年里,一直是国家财政和外汇的“聚宝盆”。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50年来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为国家赚回了33个同等规模的纺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