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强调城市化要实现大小城市双向互动

以前仅仅考虑城市规划,忽略农村,没有把城乡平行对待,城市规划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应该对整个农村和城市进行统筹考虑。牛委员强调,在城市规划时,空间布局一定要考虑区域,要注意城乡统筹。

  “怎样缓解城市病?将城市规划思路转移到区域规划。”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出一剂良方。

  他说:“以前仅仅考虑城市规划,忽略农村,没有把城乡平行对待,城市规划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应该对整个农村和城市进行统筹考虑。要把思路放在同一个区域,从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体范围出发进行考虑,这样就不会走冤枉路,不会走回头路。城市病包括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还有一些住房问题等,它的病因其实就是规划思想局限于城市,而不是区域整体。在组团式空间布局中,人口还是那么多,但人口若被分置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中小城市都在一个区域内,城市病症状就会减轻。”

  土地紧张,打开城市,是不是浪费土地?牛委员解释道,实际并非如此。只要规划好了,反而可能降低成本。因为城市功能之间存在配合,而且城市的规模也是大中小,一直延伸到城镇、农村,是一个梯度,所以不能将城市和农村完全切割,互相之间没有过渡。

  “我比较理解吴良镛先生的概念,他从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跳出来。比如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之间的联合,这个思路是比较先进的,而且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城市建设,不能只看人口数量,还要考虑在城市居住的必需因素。首先,要有就业,如果没有就业,人们肯定无法在城市生活。其次,当城市变成组团式时,必须全力解决交通、通讯、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生活得比在家乡时还要好,这样才有吸引力。”

  牛委员说:“我一直在提议,过去我们的城市化,都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农村到城市,这个概念比较陈旧,现在应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兴城市化要主动向乡村转移。”比如,美国有些大学就在小镇上,每去1名学生,就需要1.9个人为他服务。如果2万名学生去了,差不多需要4万人为他服务,这样就带动了小镇的第三产业。不论是个人,还是整个家庭,只要学校存在,就是稳定的,这是比较有效的迁移。再比如北大,如果把它转移到一个小镇上,但是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实验条件都不错,衣食住行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甚至比城市还好,这样不也很好吗?在国外,一个车间被搬到一个镇上,工人和家属逐渐成为稳定居民,这个城镇就发展起来了。

  牛委员强调,在城市规划时,空间布局一定要考虑区域,要注意城乡统筹。城市规划不只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还要在两者之间实现互动。城市化本身既要从下往上建设发展,也要鼓励高水平产业往下走。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