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陶业入冬不要夸大反倾销影响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据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分析,本来应该利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实现陶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但是由于当时政府救市,没有很好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节奏,这也是造成现如今陶瓷产业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0年6月1日,国家商务部网站“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公布了“欧盟国内产业对华瓷砖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欧盟产业针对中国进口瓷砖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的申诉。同年6月16日欧盟对中国进口瓷砖启动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中国建筑陶瓷将直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
今年3月17日,欧盟对我国陶瓷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正式公布,结果表明,没有一家中国陶企得到市场经济地位。在应诉的陶企中,除了三家获得个别处理外,其余应诉企业平均税率为32.3%,未应诉陶企为普遍税率73%。初裁结果临时性关税从3月17日至9月16日执行,之后根据终裁结果执行。
9月16日,欧盟反倾销终裁结果公布,将对原产中国的陶瓷征收最高达69.7%的惩罚性关税,执行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0时起至2016年9月14日24时止。这一结果,无疑让正经历着因国内地产调控、通货膨胀等原因所带来市场不景气的中国陶瓷业更加雪上加霜。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也冲击着中国陶瓷的出口。
除欧盟外,东盟以及承接中国陶瓷出口量排名第三的韩国和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南美等国家也都蠢蠢欲动。
出口欧盟的还占不到1个点
在欧盟反倾销终裁结果公布后,有媒体报道称,欧盟反倾销已经影响到中国1440多家陶瓷生产以及出口企业,估计将有三分之一的企业面临着转型或关闭,数万陶瓷业工人将会受到影响。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今年6月份以来,确实出现了大部分陶企销售下滑,全国各大建陶产区大面积停窑的现象。但是,他并不认为欧盟反倾销将引致中国陶瓷相关企业近三分之一倒闭。
尹虹告诉笔者,年初他曾撰文质疑过在初裁结果公布后个别专家所担心的15%陶企倒闭的说法,称不知道那是在哗众取宠还是危言耸听。
尹虹承认,中国整体建陶产业的冬天已经或势必来临,而现在仅仅是刚刚开始。并不仅仅是因为反倾销。
尹虹告诉笔者,“说出口对整个行业有影响,多少会有一些”,但并非那么严重,“陶瓷行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行业,以2009年为例,我国瓷砖总产量为64.24亿平方米,出口仅约10%。”
2010年是我国出口欧盟瓷砖的高峰,有6200万平米,而当年我国瓷砖总产量为75.76亿平方米,“欧盟27国,出口欧盟的还占不到1个点。”尹虹笑称,即便是把出口欧盟的都抹掉,也不可能会导致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
华夏陶瓷网总编辑刘小明也向笔者表示,欧盟本身的瓷砖消费量就有限,而且欧盟也有产能,不能把我国陶瓷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全赖到欧盟身上。
刘小明说,“出口欧盟的也就占1个点左右,现在搞得好像中国陶瓷全靠欧盟吃饭了。”
尽管如此,然而国内大量陶瓷企业产能闲置、各大产区大面积停窑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这一现象,尹虹告诉笔者,更多的是国内因素的影响。
尹虹告诉笔者,在今年8月份他曾撰文分析过国内陶瓷企业停产现象。他认为,导致陶瓷企业产能闲置、大面积停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因素。他称,在今年一系列的房产调控措施下,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交下滑明显,而作为对商品房成交下滑相应补充的2011年1000万套和未来3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进展低于预估,因此2011年建材家居市场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刘小明也认可了这一说法,他告诉笔者,不仅仅是房产调控,近几年陶瓷行业本身的产能扩张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据了解,从2006年以来,我国建陶产业每年都要增加数百条生产线,造成大量产品特别是低端产品库存积压,产能过剩本身就已经是眼前的事情。
除此之外,尹虹还分析认为,国内持续的严重通胀使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人民币汇率升高等原因共同造成了目前陶瓷行业大面积停窑的局面。
国内因素影响大于国际市场反倾销这一说法,得到了佛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张玲的认可。
统计显示,中国陶瓷出口的70%左右在佛山,而据张玲介绍,佛山的出口大部分在东盟、拉美。她告诉笔者,欧盟反倾销对陶瓷出口肯定会有影响,但影响多大只能到以后出来数据才能判断,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而且她称,出口减少不能仅仅说是反倾销的影响,“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有影响,欧债危机都有影响,反倾销只是原因之一,全把出口减少说是反倾销影响也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