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必须直面“产业生态化”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筑业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中推动改革转型。行业企业不仅要认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大趋势,更要做好迎接变革、创新发展的准备。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不仅拉开了建筑业“主战场”向县域转移的序幕,而且“生态”一词成为高频词汇,备受各界瞩目。“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严禁建设‘丑陋建筑’”的规定,更是为这一变化打上了醒目的注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总体要求,明确了“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的目标。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意见》要求“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产业生态化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化的废弃物产出。这对传统行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筑业企业必须抓住“黑色”到“绿色”创新革命机遇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于建筑业而言,从短期看,为实现“碳中和”,转型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这主要体现在环境政策约束对资源配置方案的倒逼作用上;从长期看,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将加速推动建筑业转型,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尽早走上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路,走向更加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
行业企业必须意识到,迈向“碳中和”、推进产业生态化,是一场“革命”——从“黑色”(粗放的、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到“绿色”(精细的、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的创新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业企业要取得新发展,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过去40多年,建筑业发展紧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未来必然走向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技术进步颠覆传统生产方式,经济政策的变化促使商业模式升级。二是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维。建筑业企业必须抛弃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壁垒,将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机融合起来。三是要树立以产品为导向的发展思维。以往,企业习惯于从自身能力角度出发寻找发展机会,未来,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指引,才能站在风口、抓住机遇。
显而易见的是,以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被动房、近零能耗建筑等为代表的绿色建筑,将逐渐从“小众”成为“主流”。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这将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