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陈锦石: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 | 两会提案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中南陈锦石: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 | 两会提案

提要: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提案内容包括“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加大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低碳、健康住宅”、“大力支持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奖励”,以及“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等5条建议。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提案内容包括“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加大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低碳、健康住宅”、“大力支持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奖励”,以及“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等5条建议。

  具体如下:

  建议1:加大城市群、都市圈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

  背景: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但目前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中,同时大小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差异巨大,住房供需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小城市人口外流、住房过剩,大城市流动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口巨大,大城市住房问题、小城市发展问题已然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8年9月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但美丽乡村建设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发展的内生动力缺失:一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等发展资源;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村民和村集体在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动中,传统的守望相助的社区正在消失,村民的集体认同感逐渐淡薄,村级组织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动员职能;三是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对滞后。

  具体建议:

  1、加强城市群、都市圈顶层总体规划,通过强化三规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公共基础建设,强化大城市对圈内中小城市的辐射。

  2、允许大城市与周边县市、城乡建立联动,加大大城市辐射的周边中小城市住宅供给,分担大城市住房压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时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

  3、城市群、都市圈内公共设施配套一体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资源政策,如医疗、教育等;参考澳门的横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类试点。

  4、在土地利用、财政投入、监督考核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激发基层政府、村民和各种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5、聚焦发展要素,继续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制定切实政策鼓励农村青年人群回到家乡发展,为企业和青年人群提供创业与发展空间,使农村成为企业和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共同积极做城乡高质量发展共创者。

  建议2:加大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背景:

  近年来,地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由于防洪排涝设施的不足,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侵害依然严峻。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2020年南方地区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重汛情,梅雨季长达62天,梅雨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江河共发生21次编号洪水,次数超过1998年。太湖发生历史第3高水位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松花江均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由于降雨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往年偏多,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较重,损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城市防涝设施的缺失,多地出现“城市看海”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具体建议:

  1、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幅提升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定期疏浚大江大河,遏制违法侵占水域行为,增强江河湖泊的吞吐能力;二是强化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1.29万亿元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鼓励地方政府在中央基础上扩大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三是加大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成立防洪排涝专项基金,指导、吸引民营资本与政府、国有资本合作共同建设、运营防洪排涝设施,为防洪排涝事业壮大力量。

  建议3:优化光伏建筑、保温技术利用,推广低碳、健康住宅

  背景: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八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2020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为10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同时我国建筑能耗强度仍然高于各经合组织国家。

  建筑业能耗高的同时,传统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外墙外保温材料掉落伤人事件偶有发生;部分保温材料未使用防火阻燃技术,引发火灾事故等。

  综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具体建议:

  1、大力推广低碳住宅。一是制定国家强制性低碳建筑标准,并对低碳住宅进行明确定义;二是在土地供应时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场低碳住宅供给;三是参照低能耗家电鼓励等系列政策,对购买达标低碳住宅的个人进行现金补贴或契税减免。

  2、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

  3、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二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三是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建议4:大力支持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奖励

  背景:

  建筑行业属于传统产业,相对其他行业呈现利润低、生存难、发展更难的特征。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专利技术保护难、推广使用比例小,现有的绝大多数施工技术、施工方案、施工材料跟不上时代发展。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科技创新的氛围相对欠缺

  相对于新兴领域,国家各个层面鲜有针对于建筑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基金、专项课题的支持和扶持。社会资本也更多关注前沿和高科技产业,对建筑行业的关注度不够。长期以往,建筑行业的整体科技创新的氛围及基础都相对欠佳。

  2、新施工技术推广的源动力不足

  如近些年铝模、爬架等新施工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对铝材的需求、还是对施工工艺要求都提升了,材料和人工费用也相应提升,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进一步降低了本就微薄的利润,这也阻碍了新施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3、从业人员创新意识及技能不够

  技术创新及落地实践,需要相应素质技能的施工人员。而建筑业入行门槛低,人员技能水平不高,思想僵化不变通。国家长期以来对建筑行业基础教育、技能培训投入也相对不足,导致从业人员创新意识及技能水平跟不上新技术发明和大面积推广落地的要求。

  具体建议:

  1、把对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升到国家科技层面,从源头上鼓励和奖励。一是多设立国家级专项课题,以专项科研基金的形式,吸引研究所、高校及企业参与建筑技术创新;二是对于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的,给与专利保护的同时再给予财税方面的激励。

  2、加大对建筑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利用建筑协会,组织资金与专业师资力量,通过增加高校建筑专业招生配额、增设建筑技术职业培训机构等手段,培养提升建筑施工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逐步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具体落地的人才需求。

  3、大胆奖励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对于对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有重大改进的技术,国家可以选择部分区域或部分项目进行试点,增加成本财务政策补偿手段。

  建议5:以工业化推动建筑发展

  背景:

  1、“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加快发展,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6%以上。

  2、我国传统的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建筑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吸纳农民工的第二大行业。然而我国建筑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建筑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还不高。

  3、传统建筑业会造成噪声污染、废水污染、废气污染、粉尘污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和有毒物质污染等。其中建筑垃圾、建筑扬尘和建筑噪音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国家严格控制的污染源。

  4、装配式建筑虽然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土地出让环节设置了装配式建筑比例要求,但是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标准化水平不足、技术水平处于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建议:

  1、大力推行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水平与技术水平。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NPC技术体系,在降低成本、施工便捷、安全等领域加大研发,不断完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管理体系,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更好发展。二是装配式建筑优先采用EPC总承包,从设计-采购-施工全方位把控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全过程、全专业综合高效管理。三是在政策上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

    2、高层建筑强制使用钢结构,有效提升工业化程度,同时增强结构安全性。

    3、继续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消除目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完善国内现有图集和施工操作手册,增加常见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各类人才持证上岗。

    4、在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选择符合区域地理、气候特征的住宅建筑体系,研制推广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减少能耗。

  5、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激励政策扶持建筑工业化项目。

新浪地产
关键词:

两会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两会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