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平台生态赋能智慧社区建设
(来源:福建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电子政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智慧社区是上述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和具体体现,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社会资源,重塑社区治理结构,提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水平,最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社区是抗疫的重要阵地,而智慧社区也成为抗疫的有力武器,在信息收集与传递、疫情监控、社区管理、生活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决定制胜的作用。疫情检验并凸显了智慧社区在应急事件中保平安、促稳定的重要作用,而从长期来看,智慧社区建设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应对社会老龄化、推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越发成熟,未来必将迎来智慧社区建设的新浪潮。
与此同时,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着前期投入大、维护难、居民参与和接受程度低等问题,成为智慧社区推广和发展的瓶颈,不少智慧社区系统在投入使用一两年后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或管理问题甚至被废弃闲置。究其原因,首先,目前政府主导智慧社区建设的观念和模式仍然占多数,有些智慧社区规划是站在自上而下的管理视角,没有以居民参与和服务居民为中心,导致居民认可和参与度低。其次,为跟上智慧社区建设浪潮,有的地方急于在短时间内上马新的智慧社区平台,结果由于产品没有经历市场考验,加之为了中标前后的短期成效,前期投入大,但后期缺乏技术、资金和服务的持续投入,一旦出现技术和服务问题,智慧社区容易流于“一锤子买卖”。此外,智慧社区的总体模式单一,没有调动多元主体和社会资源充分参与,但是,同时,不同智慧社区产品之间又缺少通用接口,信息和资源集成交互能力低,产品替代和续航能力差。实际上,我国早在2001年就提出建设社区智能呼叫中心,2006年开始推动社区信息平台建设,但由于没有发挥市场经济、企业创新和居民参与的主体作用,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以服务为中心,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是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规模超过3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三分之一。中国数字平台实践也走在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移动终端平台等数字平台已经深刻融入百姓生活。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及其所带动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使区域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与社区发展相耦合,成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必然途径。依托数字平台生态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从社区治理结构重塑、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变革,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与社区发展相耦合等几个方面,把握正确方向。
要正确理解智慧社区的内涵,不搞跟风攀比。社区是有着共同属性的社会单元通过制度和文化联结在一起,其本质是人的交互。智慧社区是人、技术和组织制度的有机统一,人始终是核心,而技术只是手段。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服务居民为基础,通过电子政务和智能物业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电子商务、远程办公、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医疗等立体式地提升居民生活和工作便利。其次,要以居民参与为核心,实施灵活多样的社区整合和治理模式,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共享,让社区信息更公开透明,让广大居民能够更便捷地参与社区决策,居民信任社区、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是智慧社区生命力的源泉。同时,智慧社区建设要避免技术至上的形式主义,不在技术形式和资源投入上搞跟风攀比。中国广大社区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现实状况,智慧技术的应用成效也与居民的学习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应采用居民易于掌握、乐于使用的数字技术和产品形式建设智慧社区。
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智慧社区是多种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融合的产物,依托数字平台生态资源建设智慧社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整合企业(包括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和电子政务的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智慧社区的持续建设和发展,避免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唱独角戏”。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生鲜并配送到小区,小区里的电子快递柜,再到很多家庭开始使用网络监控平台来照看家庭,这些都已成为智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商业模式的应用也都在疫情期间保障了居民的健康安全和正常生活。越是那些与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相吻合的智慧产品才越能发挥实际作用,比如疫情期间使用的“健康码”正是与在线支付平台结合,才能得到快速地推广和应用。当政府退居幕后,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唱主角”,营造具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就格外重要。由于智慧社区的根植特性,其建设、运营和维护必须要有本地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一些舍近求远、从外地引进的智慧社区平台,由于缺少本地企业的支持,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出现“远水难解近火”,最终无人负责的状况。地方政府要加大力度培育能够扎根本地、服务本地的数字平台生态以及社会组织创新生态。只有具备充满活力的数字创新生态,智慧社区才具备持续发展完善的条件。
要结合社区实际选择适合的智慧社区模式。智慧社区的内涵非常丰富,这决定了智慧社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同社区有不同的区情,智慧社区要针对社区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模式和建设路径。有的社区已经具备较好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可以采取技术主导的智慧社区运营模式;有的社区商业氛围浓厚,或者驻区创业企业较多,可以打造以创新生态为主线的智慧社区;有的社区基础条件薄弱,困难群体人数较多,可以建设凸显人文关怀的智慧社区。这里借鉴新加坡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些做法。新加坡2002年被授予“智慧城市”称号,在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实施了升级版的“智慧国”计划。尽管新加坡在通勤、医疗、公共安全和生产等多方面都具备非常好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在智慧社区建设上,考虑到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和部分脆弱群体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有限,政府采用了一种较为缓和的智慧化途径,即通过数字平台联结和激发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再通过这些社会企业和组织服务社区特别是其中的脆弱群体,同时智慧社区也尤为关注社区的文化氛围、社区教育和休闲娱乐以及居民的精神健康,从而形成一种多主体参与、技术柔化、具备人文关怀的智慧社区模式。
(作者为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