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约470亿 成本高企仍靠政策奖励_新浪地产网

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约470亿 成本高企仍靠政策奖励

提要:“2011年到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从43.2亿元,逐步增长至462.3亿元。”在5月30日的“2018国际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上,武汉市城建委建筑工业化办公室副主任童明德披露了这一数据。

        新闻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1年到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从43.2亿元,逐步增长至462.3亿元。”在5月30日的“2018国际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上,武汉市城建委建筑工业化办公室副主任童明德披露了这一数据

  有机构分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及住建部发文确定的比例,未来装配式建筑市场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童明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装配式建筑需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等发展模式,推动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装配式建筑比例将达30%

  将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这就是装配式建筑。这种建造方式实现了房屋工业化生产,成批成套制造,被形象描述为“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

  与传统现浇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施工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明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7年,住建部进一步提出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大约在3%~5%,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业产值约为11.6万亿,如果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比例要到20%,则装配式建筑产值将超过2.3万亿(不考虑行业增长),增长约300%。

  实际上,装配式建筑在欧美住宅、写字楼、新城建设等房屋建造方面早已流行,纽约帝国大厦、法兰克福西北新城、悉尼歌剧院等项目均是装配式建筑。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欧盟中国城市委员会高级专家于小冬表示,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单只是一种先进技术的要求,更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理念到技术,与国际接轨。

  “过去装配式建筑没有在国内流行,主要是部品生产相对滞后。”童明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各行业中,科技对建筑行业的贡献是比较低的,有项目但缺乏构件生产企业。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据了解,目前武汉有15个部品生产基地正在建设,2018年底基本实现投产,可以满足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需要。预制构件生产设备供应商德国艾巴维公司董事总经理Mr. Werner Eckert介绍,中国预制构件具有远大前景,公司与美好置业(000667)合作的第一个工厂已落地武汉,即将安装设备,还有13个工厂正在建设。

  成本高企仍靠政策奖励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预制装配率有规范要求,如上海规定按照装配式建筑的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成都规定按照装配式建筑的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总建面小于2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20%。此外,南京曾在部分土地出让中明确规定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论坛现场了解到,与传统的房地产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左右,这是部分房企难以接受装配式建筑的原因之一。

  根据《建筑科技》发表的“装配式建筑成本浅析”一文,装配式建筑较现浇结构成本有所增加,预制率越高成本增加越多,预制率10%~60%将增加直接成本280~420元/平方米,另外还有其他间接成本。

  “现行的政策奖励可以抵消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童明德表示,上海、武汉等地都有容积率奖励措施,外墙装配式部分建筑面积可以不计容,不计容面积不超过规划总建面的3%。“如武汉房价为1万元/平方米,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高300元/平方米的收入。”

  有专家认为,随着装配式建筑量的提升,产品按照工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成本会逐渐下降,房企需抢占规模化和工业化的先机。上述《建筑科技》文章也显示,日本等装配式发展成熟的国家预制率越高,成本越低。

  据了解,目前参与到装配式建筑的主体仍是规模较大的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如万科碧桂园以及武汉的中建三局、美好置业等,可以整合全产业链资源,解决工程总承包、技术、部品生产等各环节相互衔接的问题。

新浪地产
关键词:

装配式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装配式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