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空间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空间

提要: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于5月21日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以“空间·空间·空间”为主题,继首日的巅峰讲坛和自由论坛之后,22日上午,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为主题的详细规划分论坛,紧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整体背景和高质、高品的城乡规划建设要求,对高质量发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结合清华同衡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业内专家、学者一同分享心得和体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多的视角,解读与探讨城乡空间领域可行的高品质发展路径。

  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于5月21日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以“空间·空间·空间”为主题,继首日的巅峰讲坛和自由论坛之后,22日上午,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为主题的详细规划分论坛,紧扣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整体背景和高质、高品的城乡规划建设要求,对高质量发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结合清华同衡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业内专家、学者一同分享心得和体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多的视角,解读与探讨城乡空间领域可行的高品质发展路径。

  论坛主持人:

  恽爽: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详细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院长致辞:

  袁昕: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40年,这40年的城乡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确实弥补了长期以来城市空间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时至今日,注重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只是注重效率,成为我们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指针。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而言,同样面临着高品质增长以及如何用高品质空间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品质提升的问题。

  因此,今天这个话题变得非常有意义,也值得大家仔细探讨。清华同衡这些年在这方面一直不断地做一些实践和尝试,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到雄安新区、从旧城胡同整治到乡村规划,希望借由这次分享与讨论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有所启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真正的为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高品质的空间支撑,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主题报告:

  l  从规模到效率——生产空间的转型再开发之路

  冯刚: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二所副所长

  “生产空间”一词作为政治语汇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的类型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等。生产空间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效益拉动的重要支撑,然而其“供给&需求”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三大转变:土地需求由糙至精、服务需求由表及里和政策需求由单到多。故此新时代生产空间的转型再开发同样需要做出调整,即由“规模增长”转向“效率增长”。

  实现策略一:精准化空间判定。首先对各类生产空间多年的空间累积状态,做出更全面的梳理、盘点、自查与报备。其次以战略目标为根、以公众利益为本,对建成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归总和轻重排序。

  实现策略二:订制式空间供给。一方面为人才提供层级化更均衡的生活服务空间,以产城单元、街道、社区为面、线、点提供全局、全时和全域活力。另一方面为适应更多样的企业生产发展需要,提供类型化的企业设施配套。例如为区域外向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平台、为存量型大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平台、为存量型中小企业提供共性工厂等等。

  实现策略三:全过程空间落实。强调跨越空间边界,权衡多元主体,采用KPI指标对空间资源的开发-管理-运营全过程进行合理化保障;通过空间绩效考量保证企业开发可行,通过空间分类导引保证规划管理可控、刚弹结合,通过空间响应开发保证园区运营可落。

  然而面对生产空间的高效率再开发,除了空间土地技术性的探索之外,还需要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内涵,不仅仅是资本驱动下的经济要素,还包括文化、社会和环境要素等等。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主动、自发式的高效转型,通过自上而下的底限控制与上限保障,给予企业更多的空间。

  l  人本需求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于润东:清华同衡详规中心副主任/详规四所所长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空间的营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人为本。人这个概念我们已经谈论了很久,过去的工业时代强调集体、效率和物质需求,倾向于把人看做抽象的、符号化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而互联网时代强调个性、人本和精神需求,倾向于把人看做真实的、有感情、有温度的个体。在这种前提下,人的需求也从过去单一的、功能性的、物质空间的、集体性、标志性的需求,升级为多元的、思想性的、精神文化的、个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促使规划师进行思维模式和角色认知的转变,提供城市空间体系的服务升级。

  我们曾经有这样的疑虑,城市会不会变得更加扁平。但实际上从硅谷进城记,大量硅谷人才和企业重新回归到城市中心可以看出,人实际上的需求并没有被颠覆。尤其是在大量的虚拟社交、生活服务和所有快速高效的功能性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反而城市空间应该提供更多的体验式、浸入式,不可替代的场所,促进社交由虚拟回归面对面。

  故此,未来的城市空间营造可从四个方面提供空间模式的升级。

  第一,打破单一封闭分区。打破边界,一种基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边界,将原来单一的居住、产业板块或者大的功能分区变成小组团,复合化,短出行,职住平衡的结构模式。

  第二,业态混合的情景化体验。营造一种场景。现在的城市空间营造不再是通过纪念碑式或者宣扬丰功伟绩式的几大建筑来彰显,而更应关注如何满足人本需求,如何把文体公共设施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全龄且全时的活力片区。

  第三,面对资源分配,强调城市空间资源的平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城市是以资本为中心,未来的城市中心应当回归人才。以新加坡的达士岭组屋为例,以全世界最长的空中花园和最重的空中桥梁,打造兼具品质和活力的公租公寓。标志着保障性住宅不应是边缘的、权宜的、低端的,而应同样营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满足使用者需求。

  第四,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未来人的想法、需求会变化;功能业态、城市空间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城市的核心地块应谨慎开发,现阶段不确定的用地进行弹性预留,产权不应进行私有化的分割。

  综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仅是经济和地域的不平衡,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平衡,包括行业领域的不平衡。实际上从服务升级到需求回归到空间模式的提供再到破界协同,这是我对于城市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营造高品质空间的初步的想法,作为开放式命题,希望未来与更多的同仁一起进行探讨

  l  旧城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方家胡同环境整治为例

  刘巍:清华同衡详规中心更新所所长

  整治遭遇“罗生门”

  我的感受源自于去年在方家修胡同的事儿,我们接手方家的整治提升工作恰逢方家的“封墙堵洞”在网上一夜爆红。无数小店封堵前后的对比照片使网络评论一片哗然;当地居民则认为“封墙堵洞”封得好,再也没有“低素质”的外国人喝醉了当街小便,环境也干净了;社区干部则说,我们再也不用每晚处理居民和酒吧喝醉的人吵架的事了;46号院的设计师表示,胡同封堵后缺乏了之前的风情和文艺。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起,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我们仿佛遭遇了一场“罗生门”。胡同中的所有人都在消费这个空间以及附加在它上面的各种“中国味道”和“异域风情”,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进行治理工作就是要明确这个资源到底要更大程度地满足谁的需求。

  它是谁的胡同,它是原住民唯一的家,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家更舒服。

  我们和街道、施工、物业,还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把胡同乱七八糟的电线捯饬利索了;疏通断了好几年的下水管;收拾出独立的健身空间,归置出小学门口的休憩空间,拾捯出居民晒太阳的小广场;张罗了一个养老驿站,升级了一个便民菜站... …

  我们做了很多,但是这样是否就够了?是否就是高质量生活和高品质空间?其实不是,仍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给自己出了一道如何治理胡同的难题

  从环境整治到胡同治理,这是我们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在全程跟进施工过程中,听取政府、街道、居民的声音,同时也站在各方立场看问题,能尽力解决的问题,一定及时响应,同时还要坚守职业规划师的底线,这是不容易的。相比规划的技术难度,规划人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更为重要,胡同中老的东西怎样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新的东西怎样能够和它无缝融合,需要动脑筋思考。治理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问题的解决可以列出诸多方案,但结合实际具体落地时往往不会那么顺利,但坚持这么做,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改善人居环境,更需要的是根本问题的改善。如何通过设计手法的引入,改变相关利益人的观念问题,不仅仅是改善物质环境,更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人居环境,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触发社会问题的一点点改善。通过设计与实践改善方家胡同物质生活环境,影响利益相关人,包括居住者与基层城市管理者,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建立包容、多元的有机体系,努力影响施政者决策管理方式,提高相关利益人的公众参与性,重燃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修胡同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我们正在把修胡同的故事点滴写出来,让设计更有烟火气和人情味,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在高质量品质空间提升的过程中,我们愿与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修行。

  l  人民城市的服务设施供给模式探索——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民之环”规划研究为例

  陈永强: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三所副所长

  城市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服务设施体系是保障城市基本运转的核心稳定器。

  当前城市服务设施可从规划管理、技术变革、复合集成、行业融入、后期建设方面概括出正在面临的困境:

  1.多头管理。文教卫体、水电气暖等各个设施,涉及部门众多,各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控制界限和标准,自成体系,规划建设和落地实施统筹难度大。

  2.技术变革。规划建设需要前沿科技示范应用,来构建高品质的空间环境。例如阳光厅、地下管道物流系统、隐性地下市政设施系统、精明深层立体隧道系统等等一系列的前沿科技。

  3.集成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的混合利用一直处在模糊的地带,出现规划建设中未能集约利用,管控落实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4.行业融入。文教卫体每个行业发展迅速,实施政策也有很多新理念和新政策,当前存在着先进理念和实施政策引入不足的问题。

  5.资本依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之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此,我们需要在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后期建设中探索一种新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千年城市、人民城市”,它的“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它需要普惠公共服务设施和超级基础设施的支撑。

  我们提出“人民之环”的概念,位于城市的服务中心,为城市高效提供各种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保障服务,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城市稳定运行和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人民之环”集成多项全球最前沿的城市建设科技,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奠定未来城市长久发展的基础骨架。

  “人民之环”形成了五大核心特征:

  1.空间一体化耦合,构建稳定基础框架。

  2.集成前沿科技,提升居民获得感。

  3.吸收行业最新理念,提供全龄全时服务。

  4.综合技术集成,引导高效开发建设。

  5.优质空间生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通过“人民之环”的构建,探索一种新的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建立一套城市公共服务保障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核心框架,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

  l  协同式规划助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李仁伟: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一所所长

  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今年2月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

  借用刘奇先生的观点,从发展要素来看,中国乡村发展的转变经历了分-流-合的过程。现阶段乡村需要聚合要素发展,关键是“合”。

  从要素聚合发展来看乡村面临的三个问题:

  1.本底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2.政府资源投入没有形成合力。

  3.政策与实施没有形成合力。

  对于上述的困境,我们在昌平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整体规划中,进行了一次协同式规划的方法探索。

  在规划中,针对如何能聚合要素资源,精准引导实施,我们提出了需要做到五大协同:

  1.组织架构协同。打破“多龙治水”,纵向单线条实施的部门逻辑,强调横向多方的综合统筹,强调项目实施出口专职管控。将政府部门、乡镇、设计团队纳入对接平台,在同一平台、同一语境下推进工作。对接平台由政府指定一家主管部门牵头,并由多专业设计团队应对乡村复杂情况。

  2.多种规划协同。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体系,协同发展规划、部门专项规划、乡村规划、项目规划,并提出达到四个高质量:一是高质量乡村的生态和环境;二是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三是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四是高质量的乡村治理。

  3.项目资金协同。乡村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弱,政府支持的项目及资金是推动乡村发展,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则需要对接所有相关的项目和资金,结合乡镇发展需求、规划方案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之后,对支持项目进行增补建议,实施顺序建议,并结合空间方案一一落位。

  4.政策配套协同。在规划推进过程的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会发现一些普遍性、受到政策制约导致项目无法落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帮助政府推动政策落实。在昌平项目中,根据其自身特点,在闲置农宅利用、土地流转、景区经营权回购等方面进行了政策研究和建议;对于高质量的乡村治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5.实施引导协同。实施成果我们形成了项目库+镇、村规划导引+实施保障制度,项目库包含政府项目资金的项目,在实施时间、实施类型,实施部门上给予明确,目前无资金的项目,提前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

  对于协同式规划,我们认为,它是在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价值观体系下,在区域层面对乡村地区发展的内部要素、外部要素的空间整合,是对乡村建设实施组织方式的一次探索。

  高端对话:“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对话主持人:

  张晓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朱子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杜立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副处长

  刘泓志:AECOM公司亚太区规划设计/经济高级副总裁

  五位来自我国行政管理和规划行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内涵”、“高质量空间的实践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三个角度展开了深度研讨,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视角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内涵。结合项目实践和切身体会,几位嘉宾提纲挈领、深入浅出,获得了在场百名观众的热烈反响。

新浪地产

设计规划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设计规划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