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顾志宏:印象语言
6月9日,以“建筑师的成长:教育与修养”为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U7+ Design中青年建筑师设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深度”举办。论坛上一批青年建筑师通过分享作品和思考、感悟,探讨建筑师成长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旨在通过身处高校设计院的建筑师的成长经验,展现建筑设计的知识性、艺术性与社会性,以及教育与修养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顾志宏
《印象语言》
以下为现场实录:
顾志宏:就像庄院长说的,中青年建筑师代表设计院的力量和未来,不光是力量和未来,大多数的活是在中青年建筑师在做,中青年建筑师的教育与修养确实很重要。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让这么多的设计作品,比如一年能干一千个活,都能够体现我们的教育和修养,都能实现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质量。我写了一句话,体验与呈现美的能力,我们怎么能够真的去把控体验呈现美的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体验什么样的美,一般来说,我们去理解这句话,体验建筑空间的美,我的体会,包括我带领我们这些年轻的设计团队在做很多设计项目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体验美的能力,可能不仅仅指的是建筑。在建筑创作中我们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审美质量,除了逻辑推理以外,怎么以原创的思想调动理性之外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建筑之外的文化、记忆、生活、历史、自然等等东西,这些东西怎么融入到我们建筑中,所以我提出新印象语言,我们用建筑语言的方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审美质量。超越简单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比如地形的分析,功能的分析,这些我们建筑师比较容易把握,恰恰是一些虚的东西,在我们分析完了这些功能、环境、交通,我们怎么把它做的更有意思,更好呢?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很多中青年建筑师就比较盲目。也许有一个什么好的想法,也许没有好的想法,这一段思考是我们应该着力去提升的。
比如我们粗暴的表面形式的一种抄袭,或者是拼凑,我们抄的成功了,觉得还不错,效果不错,也许拼凑起来,搞的比较合适的样子,也许我们打着一个理性的旗号,但是没有什么亮点,没有什么想法,因为它仅仅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除了逻辑推理之外,我们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独特印象,陈一条创作思路,提炼一种设计语言,近些构建一种建筑新印象。这种形式上直接的引入不是印象,印象是一种更虚的,更抽象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我们能不能把它捕捉下来?如果我们把感觉捕捉下来,实现在建筑中,这个建筑不是简简单单的形式的借用。比如我们借用一个器物,它有它的独特性、场所性、空间性,特别是抽象性和原创性。
我们做了一些实践,跟大家分享,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幼儿园,这是在浙江诸暨做的一个幼儿园,幼儿园是其中的一小块。我们脑子里形成的,是在我们分析场地之后,对这个建筑充分的去理解之后,在脑子自然形成的。把它转化成建筑语言,成为一个建筑的新印象。比如一个欢乐的沙坑,我们想把握柔软和舒畅,感觉舒服,可以乱跑。我把欢乐的大沙坑的感觉移到这里面来,孩子在上面疯跑,包括在走廊上疯跑,柔软和流畅是我们在沙坑提炼出来的印象,这种印象通过我们的语言渗透进去。包括朦胧的U形玻璃,包括天花屋顶的造型,我们都想体现流畅和柔软的幼儿园的新印象,来源于沙坑,我们不想把沙坑搬过来,它只是一种印象。它的形状是椭圆,掰成六个圆弧的整合,椭圆的形象是有纪念性的,和流畅和柔软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种感觉是小孩在沙坑里面随便玩耍,我把椭圆剪开,画六个圆转来转去,出来这种感觉就不一样,是比较流畅的,而且有一种柔软和活泼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做?周围的环境非常混乱,非常的拥挤,所以一个完整的形态,在园区中的感觉也像当地的民居一样,外面相对整齐,在环境中小孩不会被环境淹没,有一种安全性,保护性,就像小孩在大沙坑里很欢乐,有自己的天地,借助民居的思考,中间创造了一个非常活泼和柔软的公共空间。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去看,小班看大班在看什么,这也符合幼儿园培养孩子的理论。
我们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地形的分析和对幼儿园功能重新的理解和梳理,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会有一个沙坑的印象,来创造出它独特的新型的幼儿园,非常整齐的一个幼儿园新的感觉。建成之后,孩子们在里面确实非常舒服,孩子在走廊里面疯跑,我觉得非常痛快,从这点上,大沙坑的印象,就让它成为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幼儿园的新印象。
第二个是长春群艺馆,为了带动长春郊区的建设,它非常孤立,非常冷,我冬天去,非常冷,但是它要建设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群艺馆,里面唱歌跳舞,当时给我的感觉,一个很寒冷的人站在这儿,周边是荒地,要迸发出很强烈的热情。蜷缩与迸发给我很强烈的一种印象,它的功能性和它的环境的矛盾,这种印象我把它转化成为这样一种设计的语言,就是热烈的内测和外面像石头包裹在冰天雪地保护自己的那种感觉,在冰天雪地的一块石头,里面很热火朝天的那种感觉。
这是一个体育馆,在唐山曹妃甸,这个体育馆是我做的,大学的体育馆,我们高校设计院会做很多,他是唐山曹妃甸湿地盖的一个大学,没有这个大学的时候有一片滩涂,斑头雁胖胖的,很有力量的一种鸟,和南方白鹭是不一样的,特别有北方滩涂的力量感,飞翔的一只斑头雁,我把斑头雁融入到里面,不能说它是斑头雁的形状,但是有北方那种鸟很有力量感的那种感觉。创造出来,符合体育建筑的力量感,通过斑头雁的印象,打造一种新的体育馆,在曹妃甸湿地上大型体育馆独特的印象。
另外是重庆妇女中心,这个是国际中标的一个方案。重庆有十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第一张就是重庆美女,当时挺有意思,当时国际投标,中国就天大一家去参与。当时中标,重庆市领导亲自选中的中标,它是重庆妇女中心,学妇女培训,心理辅导,很多很碎的功能块,中间有些保留的一些绿化的树,中间做了一个共享的空间,把这个空间串在一块,是一个绽放的主题,需要有一个更强的整合和塑造的一个能力,要不然它就会流于俗套。这是中间的空间,很有女人味的,蕾丝的那种,什么叫女人味?穿蕾丝有女人味,这是蕾丝的一种转化。它可能是有一点具像的方向,但是应该还比较漂亮,把这个女人味表达出来了,这种印象应该是成功的。
这是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是在山口,它正好在山脚下,这个也是顺理成章的一种表达和一种想象,山脚下的一只石头,它前面需要做一个大广场,后面是山,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当时就想山脚下有一堆石头,形成这样一个山纹,山纹是一堆石头,这个后来又研究它的功能组合和空间的穿插,做一些室外的平台空间,用在浙江南部。我觉得这个也是做的时候在空间组合上还是有点拘谨,山脚下的石头这种印象表达不是特别充分,把握印象的转化,很多时候在于我们控制语言的能力。控制语言的能力是中青年建筑师要培养的,为什么我们感觉盲目?我们控制语言能力上不足。当我们控制语言能力上做的比较准确,比较适度和含蓄的时候,我们就有比较好的表达。
我们在做更加普通的建筑的时候,能不能也让它做的比较趣味?我们大量的中青年建筑师在日常设计中接触的比如高校建筑师接触很多教学楼、实验楼,有些同志聊天的时候就被称为肚皮工程,有脸皮工程,通常台上讲的脸皮工程,肚皮工程,我们能放弃吗?我觉得恰恰是我们中青年建筑师要关注的。从职业起点来说,谁上来会给你一个博物馆做?我们要提炼自己的设计语言,加强我们的修养。
我下面举三个普通实验楼和教学楼的例子,这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个实验楼,这好像是前年建筑学会得了一个创作奖,这是八万平米的实验楼,用地非常拥挤,我们想在这么拥挤的一个地段里面怎么去创造一点空间,让学生觉得舒服,它是一个实验楼,找内部的东西,陕西有窑洞地坑院,挖开给我一种强烈的驱动,我想怎么挖开它,红色的东西,搞不清楚哪一块是红的,我说你挖开就是红的,假设它就是一个方块,凡是挖开的洞就是红的。后来这个房子就是这样,所有的挖开的地方都是红的,就创造了一个线索。从这个庭院里面也借助了地坑院开放式立体院落,解决空间压抑感的一种方式,用挖开的方式,下沉的庭院,感觉这个庭院不闷了,感觉到这个表皮也不呆板了,在用地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连续形成一个审美的线索,觉得不压抑了。学生们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创造出这样一种室外的空间线索,有剖析的趣味,这样一种审美的线索,剖析的趣味,就是挖东西的这种感觉,真正实现到最后,通过红色的表皮,把它强调出来。这样实验楼就有点意思了。
一般我们做国际学校,一般对方要求欧式,很隆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山坡丘陵地,我想能不能做一个不一样的国际学校,一个飘浮在山水之上,轻盈、通透、朴素的国际学校新印象,新鲜的空气、流畅的空间,特别舒服的感觉,它一样是一种品质。因为它的环境特别好,外面有水,是缓坡的草地,有一点点高差。我们很多时候处理山地的教学建筑,大多数是化整为零,这个是在我们建筑里面一点点突破,不是化整为零去适用等高线,适应山地的坡度,而是化零为整,做了二百多米的织状的楼群,轻轻飘浮在山水之上。我们觉得国际学校包括中小校园需要一种整体性,需要一种完整性,把一个学校打碎也有很多弊端,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包括孩子的集体活动,孩子喜欢非常整体的流畅的空间里面去活动,我们打造于飘浮在山水之上,非常流畅的整体的空间。通过织状的空间,和山水找到新的关系,和传统的化整为零,一个一个组块在不同的高度上去摆,再连起来这种空间关系不一样,它非常流畅,打造的非常通透,这是小入口,和英国合办的剑桥国际学校。越是国际学校,越需要它朴素,体现一种淡淡的乡愁,符合青山绿水的环境,通透的空气吹过来,感觉里面环境非常舒服。它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国际学校高品质的要求,建筑非常朴素,我们看地形的时候,脑子中的一点印象。我觉得我们建筑师要抓住这点印象,最终去实现它。
我们天津新校区机械组团,也是八万平米,是我做的,就是在这个脚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机械学院的教学组团,我们怎么把它做出一定的品质,审美质量?我们去看这个教室,教学的方式很有特色,像工厂一样,很多的要动手。这种感觉给我留下了很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我希望给它表达传递到新的机械学院的建筑中。最后叫教育建筑中的工业建筑,怎么把它转化到一个建筑语言上去,是四组组合的,不详细说了。它的主要转化是在细节,如果幼儿园的转化是在体型和空间,这个转化就是在细节,我们只是通过立面的细节,来体现它的工业化,工业的感觉,和文科块教学楼的区别,它的理性,它的力量和它的严谨,就是它这种机械学院的特点。它建成之后,在整个校园中,它的学院假设它是文学院或者其他学院,不如说它是一个机械学院更准确。
最后说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一个是美国秘书馆的项目,没有中标,媒体说为人民设计的美术馆,我非常高兴他们这么说。他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黑眼睛,在这么一个国家的殿堂里,我为什么敢做这样一个黑眼睛?我想说的就是我们设计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我们对社会和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判断。我觉得最高级的艺术殿堂恰恰是要吸引人民大众去参与的,我不是想做一个很炫的形状而做的黑眼睛,只是希望有些人看到这样一个国家美术馆这不就是一个眼睛嘛,我是不是也能进去看看,他一辈子可能不会走进美术馆,也许因为这样一个国家殿堂,有几千万人上亿人接触了艺术,这是它最大的社会价值,这是我的出发点。做不做眼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出发点和这种立场。它导致了我们这种设计语言倾向于雅俗共赏,倾向于一种被公众所理解,我特别不希望我们成为就咱们自己圈里人研究,自己玩,希望被大众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媒体说是为人民设计的美术馆,我觉得是比较骄傲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和这种思想还是应该坚持的。
另外是刚刚结束的天津国际设计周,设计周办了四届,主题就是未来就是现在,这是我参与的一个小东西,我们叫它红亭子。这是我们天津北宁公园,我选了一个红亭子,我想给它改造成一个新的红亭子,这个院子里的一个红亭子,用了四万个闪亮的红色方块,改造了这个红亭子,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就想这种设计语言,它这种方块就是我们的设计语言。你可以有很多联想,我要表达的不一定是你想的,但是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共鸣,你可能大概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是我写了一个设计说明,古老的文明伴随着时光流淌,从记忆走向传承,一路上碰撞、慌乱、挣扎与哭泣,说的很白了,就是我们如何继承传承,他们前辈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秩序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生活是不是一些闪光的碎片,比如我站在这里演讲好像挺闪光的,但是好像都是碎片。
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传承我们悠久的文明和传统?这个是不是一种矛盾?但是这种传统又流在我们血液中,好像随着时光一样,紧紧融合在一起。我不想说的太细,我们怎么用含蓄的语言去表达我们心里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搬一个什么东西。这个很难,只有含蓄的去表达,激发我们内心的东西,才是我们中青年建筑师需要去思考的。这是用交相辉映的感觉,阳光照在亮片上,看到亭子,你去想象,再去把它实现出来,这个不是一个建筑,不仅仅是想说语言的表达,比如黑眼睛,比如亭子,应该体现我们建筑师关爱社会、关心文化和关注人生。只有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创作的源泉,我们青年建筑师就建筑论建筑,只是局限在建筑本身怎么去给它做好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感性因素至关重要的,我们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文化,来源于生活,这些才是我们创作的根本的源泉和根本的动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