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军:中国寺院养老研究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成为本届论坛的关注焦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养老,是本届论坛预判的未来大健康养老工作的发展方向。4月22日上午,一首悠扬的歌曲《天边》飘荡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大礼堂内,在欧美同学会合唱团的优美歌声中,第十届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期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景军做了关于中国寺院养老研究报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景军
景军:谢谢周老师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这是第二次参加我们的活动。去年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关于全国老年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我们今年做的一个研究,社科基金支持下做的研究,是中国老年人的互助行为研究。所以对老年人的互助有几种形式开始关注,比如中国有一部分,中国有两个老年人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老年时间银行。大概时间银行在全国有四五十个,但是真正运营的只有两个,一般都是面子工程,一个是苏州的,一个是广州的,做的是比较好的,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是老年人,像我给我们院的张光斗(音)先生,80多岁,我每周给他送水,在我的时间银行上有所记录,等到我85岁的时候我把这个本交给别人,别人再做。就是这将交替式的互助。
还有一种是中国农村老人会,这个有很多功能帮助我们看了很多老人会的预算,这个预算的一半是叫看病,就是村里的老人得病之后,老人会派到这家家里去慰问,他也有养老功能,防止家暴,这个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家暴。
还有一个老年人的抗癌组织,像北京的抗癌乐园都是在这些组织发生的老年人互助。
我今天讲的老年互助的一种形式是发生在寺院里的一种形式,这个是必须有信仰的才能有这种互助。
所以我们关心到佛教安养院的研究,但是讲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在清华大学做完的两个小型研究。一个研究是我们做的关于我们和盖乐普(音)美国调查公司做的老年适老服务的研究。最后我们研究的时候罚钱,我们中国政府,尤其是几个城市提出的养老规划是9064也好,是9073也好,不管多少,实际上跟中国城市中老年人要求或者计划搬到养老院里的比例是不符合的,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打了80000个电话,这里打通了20000多个,完成的老人问卷是2000多个,163城市,最后发现老年人在一般情况下开始已经考虑搬到养老院的愿望里面占到10%以上,并不是我们政府说的机构养老只有4%到3%到5%的比例。也就是民众的要求超过我们政府对养老的预期和规划。
一旦把这个问题再深化一下,假如你有需要的时候,你是不是考虑搬到养老院去。我们看到这个比例的增加就相当大。比如60-69岁的比例的年轻的老人意愿是最强的,占到一半以上,这个问题就是假如你有需要,这个需要当然就是指自理的需要和半自理的需要。所以第一个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发现,我们已经在去年公布过。但是我今年重复一下去年的研究。
今年做了一个新的研究,新的研究就是我和我的几个很聪明的学生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养老网,养老网上有24000家养老机构在养老网上注册,介绍我自己的大概机构的情况。我们看了一下中国民政的养老院的统计,他比中国民政少几千个。但是中国民政那个年鉴数据是死数据,是没法进行统计的,不给你…(英文),有一个统计数。我们用一个软件在上面趴了一周,把两万多个机构都弄回来,反正不是国家机密,我已经把这个事做完了。
我们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周老师前几年公布了一个关于失能老人在中国的情况,周老师是170家单位的样本,我们是200多个样本,这其中包括很多农村的敬老院,所以我们知道,实际上中国的敬老院很多是没有接受失能老人的功能,不可能有的。所以把这个加起来之后,八成以上的养老院是不接受失能老人的,这个是中国社会养老的一个现实。
所以,在这里,民办的或者叫民非比公办更积极、更愿意去做,这个研究还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们所说的什么叫医养结合,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全国下来所有的养老机构不到15%的养老机构有医保定点,这是很差的,北京市其实也很差,医保定点虽然作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去说,但是实际上落实离我们老百姓的需要差得太远了。公立的反而不如民办的积极,这也是让我们觉得很困惑的事情,不愿意办养老定点、医养结合,不愿意办医保点,不办医保点,不办卫生室,不跟医院打通绿色通道,你怎么叫医养结合啊?但是,最后发现,公立的反倒不积极,这个是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中国的养老事业显然提出一个像李局说的,它是一个多样性的、多种渠道的方式,看样子也只能是多种渠道。因为我们现在政府的政策是不给你保底的,老年人不给你保底,我交给市场,我购买服务,我们不走北欧道路。这种情况之下,也就是说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里师求助于野。”看样民间力量得挖掘,市场的力量得挖掘。我个人更看好民间的,市场不挣钱是不做的这个事情,但是老年人上面花钱的老年人,就我父母这种岁数的,花钱太慎重了。我昨天给我妈买了一个桌布,360块钱,我妈生气了,说我浪费。这个我就想,我母亲要考虑养老,花钱的情况下,她是一个什么价?这个挺难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可以想开,她那代可能想不开。
多元性是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教安养院我们关心这个,虽然数量很小,但是它是一个形式,是多样的一个形式,后面还有一个主体性,还有一个价值观在这儿体现。
我就认为,中国基本上走了一个福利多元主义的道路,关于养老的问题,这是北欧来的,西方来的理论,实际上也是新自由主义的东西,养老的问题上,政府的福利绝对不会占主体。我们是多元的,这个看来是未来中国的现实。
第二多元性也是现实。超越家庭养老将来也要变成一个现实。所谓的现实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清华大学我住的院里我大概是最年轻的老师,我们旁边很多很多的老年人都是80多岁的,我没有看到他们孩子天天在这儿养着。清华大学许多教授的孩子都在国外,怎么会回来养你?超越家庭养老对于一部分中国人来,像我这种没孩子更要超越家庭养老。这里的问题我们就要问佛教安养院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谁是行政的主体,文化意义是什么?大概是什么样的受益人在这里面。
首先我和齐腾飞同学做了一个,因为在网上没有注册佛教,注册起来非常非常难,我们通过网上还有打电话的方式做了一个中国的佛教安养院的分布。大家会看到,福建、江苏、浙江是最多的,像福建一个省35个佛教寺院都开了养老院,这个是比较可观的,北方和西北部不要讲共,北方很少,北京有几个,我比较熟悉的是双元(音)养老院,一会儿我会提到。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设施,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它强是进行一个佛化生活的领域。
佛教安养院在中国实际上宗教团体,尤其是佛门,在中国养老是有传统的,不是说今天才发明的。比如我们看到早年的1936《佛教公论》上泉州的大开元寺妇人养老院,全是流离失所的老年妇人被收去的。所以他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服务对象是佛门孤老。这个佛门孤老是三种:
第一种人是民间居士。
第二是历史上的太监和宦官。我们知道太监和宦官是没有家庭的。北京实际上大概西山和城里大概有20多座太监庙,太监我们在明代,尤其是明代和明清两代出来之后自己要养老,在山上养老。比较有名的是北京的万寿兴隆寺,那是老北京人的太监们养老的地方。佛门孤老历史上分成这样几类人。
之所以我们国家的佛教寺院开始可以做这个事情,是跟国家的政策有关。国家的政策是有一个民政的一个政策,所有在宗教场所服务的这些人可以纳入我们国家的民政保障系统。所以你看这个,这个是安庆的迎江寺,两个人领到了社保。这里生活特别困难还纳入地保,到了前几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多数正式从事宗教工作的,就是一份工作。因为他在宗教场所做,都有一个退休的,都有一个医保,都有非常需要的还有一个低保。国家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国家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是2012年的时候,国家终于同意宗教界可以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这个慈善事业的范围是什么呢?不是一般的捐善款的意思,可以申报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可申请建立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这是国家的一个政策,也就是寺院也好、教会也好,可以办医院,现在可以办医院,可以办养老院。这个国家政策出来之后,促进了我们国家宗教界,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佛教界,我还没有讲到回民,伊斯兰,还没有讲到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做得更红火一些。
这种情况,我们做的调查,我和我的七个学生我们做的调查,比如类型,寺院自己建的,比如第一种,灵岩山寺。
第二是居士林建的,在家信佛的居士他们自己集资兴办的。
第三是佛教基金会的,这个是叫和合基金会,这个是杭州寒山寺的。中间这个领导原来是江苏省民政局的局长,现在好像是江苏省的一个主要领导之一了。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咱们北京地区比较多的,我说叫佛化养老院。这个是不依附于哪家寺院,也不依附于哪家佛教基金会,就是原来传统上的养老院,但是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叫佛化,佛教元素。这个是北京郊区的一家警察,子承父业,办了这样的佛教的养老院。
基本上我们如果说我们不讨论思想、不讨论哲学,关于养老的问题我们很难绕过去,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业都是应该有思想基础,有哲学基础,有中国文化基础彩号,在这个佛教的养老院里,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一场中国的佛教改革运动叫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由太虚做的,他和梁漱溟一起,梁漱溟也想出过家,出家不成差点自杀。最后由相信了由佛入儒。所以太虚和梁漱溟有一次非常大的争论,梁漱溟在黑板上谢了几个字,过去、现在、将来,说批评佛教,就是佛教只注意将来,实际上就是你只注意普渡众生,人死了你给他做法实,你不太注意普济活着的人。
所以太虚也承认梁漱溟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太虚特别主张在这个时期在上海、北京、广州佛教协会建立大量的佛教医院,佛教的施粥棚,甚至佛教办孤儿院。这里非常有意思的。今天看起来,面临养老问题的时候,我们普渡和普济是完全可以彻底没有任何矛盾结合到一块儿的这两件事情。这里关于它的继承人的问题,人间佛教承继者,当然是还有赵朴初,星云法师,证严佛教,都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含义就是我要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样一个。
这个特别重要的,跟我们一般养老院不太一样的就是关于灵魂的问题。他们非常注重的事情,就是临终状态,这里之所以发生互助,就叫往生助念,往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几年,会请到其它的教徒和信徒,来了快临终大家一块儿念经,实际上还是一个人死亡的恐惧感,坚定你死亡之后不是空虚的一切的世界的概念,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这样一个概念,是佛教转世的概念。所以它在这里的时候,最高境界的互助就是往生。实际上北京现在有一个叫助念团,北京也有一个,假如你是佛教信徒的话,你有家人,有佛教信仰的话,可以打佛教助念团的电话,会派几个居士帮你念经,送你一程,有点像西方的天主教的牧师。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在这里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他是生死相连的一个安养机构。大家看一下,他这个里面有火化,是佛化。不但有火化我在江苏还看到了骨灰堂,地下室的骨灰堂。很多人不但要在这儿得到火化,在这儿得到临终,而且要把自己的骨灰放到这儿。整个生活是一个念佛安养,临终关怀,往生助念,你有一个灵牌可以在这儿,骨灰也可以保留在这儿,是一个独特世界。假如我们不是信奉者的话,这个世界我们不太能够理解。
比如我去江苏的时候,江苏一个寺院是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本科生,出家了。他设计的这个助念往生最后走向临终关怀的病房,房里就是一片极乐世界的图画,他说我不希望我在我这儿的老人临死的时候是一个恐惧状态,我希望通过这个画让他看到西天世界。假如我们说无信仰的人,或者是不信神的人,我们觉得这个太可笑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小部分人有信仰的,还是一部分老人对你自己的身后是什么,即便是一个无信仰的、无宗教信仰的人,也是要问这个问题的。有点意思。
在这里,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分四种:
第一种是寒山寺模式,这个就是讲的寒山寺模式,这个是高档模式,还有国家领导人的妹妹都曾这儿住过,非常高档。这个房间全都是紫藤的木头,在这儿坐着,外围像一个公园,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年人,包括景老师我自己,住在这里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很有意思,这个我并不反对,叫高端路线。
第二个是寒山讲寺,这个就比较简易了,这个寺院山上做出来养老公寓,有的养老公寓做得非常非常漂亮,这就是走的是中低端的道路。
还有吉祥寺,福建的,彻底走的是低端道路。这个是什么呢?就是完全免费的为被社会上淘汰的老人服务,无家可归的老人服务。这是吉祥寺模式。这个跟这个大住持自己生平是很有关系。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镇江大圣寺,是我们国家失独老人收留最多的,140多个,失独老人先后住进去,很多失独老人,失独之后,包括清华我认识一个失独的教授,精神的崩溃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当你的儿子24岁的时候去世,我想这种打击是人间的难以承受。所以他们有很多人为了找一个清闲的地方走到这个镇江的大圣寺。
最后我想讲一下我们也关心,比如长辛店的天颐养老院,这是天主教的,这是我自己的研究,我的朋友在这儿管这个机构。我有一个反思,也是我做研究时的一个困惑,就是这些养老机构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宗教文化的道路?如果坚持宗教文化的道路,会提供一些非常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养老内容。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收住的这些老年人,你对他的要求就是要信奉佛祖,也就是他必须得是佛门中人。但是这又不符合我们政府要求慈善事业走向公益之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