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阶段
当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热点。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
为解决城市面临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计划。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看来,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GPS、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智慧化。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毅认为,智慧城市实质上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产物,其发展有三个动力机制,一是解决城市问题;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重振经济的需要。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非常有利”,张毅表示,一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并提高城市化质量;二是通过智慧城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向智能化智慧化迈进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自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至今,我国已有290个国家智慧城市(区、县、镇)试点。
刘治彦表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见效快,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系列成果,基本完成智慧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阶段,正在向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
张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经过若干年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有突破;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三是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智慧化程度更高;四是涌现出一批智慧城市示范点。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是客观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张毅表示,一是智慧城市建设重硬件,轻软件。智慧城市建设最核心的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不断改善,良好的社会生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核。二是重管理,轻应用。部分城市将大量投入放在政务部门智能化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方面,但是对广泛的公共服务投入相对较少。三是智慧技术应用与智慧产业发展不匹配,部分城市重智慧技术应用,不重视产业转型升级,不重视人才配备,导致技术应用效果不佳。四是智慧城市建设趋同化。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来看,部分城市不考虑自己的基础,不结合自己的特色,盲目攀比和追从,出现“多城一面”现象。
注重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
“展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谓机遇难得、挑战空前”,刘治彦表示,总体来说,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均存在挑战。首先,在建立城市感知体系、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应用体系和保障信息安全方面面临挑战;其次,在智慧城市便捷性与公民信息私密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社会伦理道德、网络硬件设施与智慧城市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挑战。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鸿雁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培养人的品位、道德和人文素养。一座好的智慧城市,一定能够充分表现人文精神、人文旨向和利他主义,更好服务于社区、个体,尤其是城市外来人口。
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更加注重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张毅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一定要来自基层;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关切民生大计的公共服务为主,只有满足群众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才会可持续发展;三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生态,包含产业生态、社会生态等方面,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四是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一定要考虑效率,要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