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2017年财政政策更积极有效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于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决定2017年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方向、目标及政策取向、工作重点的最高级别会议。这次会议为明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调了具体着力点。其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成为2017年经济工作主要着力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等;货币政策则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政策供应新变化,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等。
??赤字率是否突破3%?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均为6.7%,11月份数据依然向好,全年较大概率能维持6.7%的增速,符合年初既定的6.5%-7%的正常运行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尤其强调“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那么,什么是“稳”呢?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局要稳,意味着防风险放在第一位,允许经济增速适度降低。
但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稳”指的是经济、社会都要稳,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就业。预计2017年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1400万,经测算经济增速大致要维持在6.5%-6.6%左右。
为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突出表现在,赤字率提高到3%,而且地方专项债券规模从1000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提高赤字率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政府支出规模很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超过17万亿,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未必会进一步提高赤字率。存量支出盘子还有很大优化空间,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加大在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的支出。
李迅雷预判,2017年赤字率可能仍在3%左右,但明年宽口径的赤字,如地方变相举债、专项建设基金等可能仍然会持续。2016年名义赤字率为3%,但将发改委专项建设基金、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等隐性债务加进去,实际赤字率可能高于3%。
也有分析认为,明年赤字率可能达到3.5%左右。刘元春分析,明年结构性改革要加大力度推进,降成本、去库存等可能都需要财政支持,随着财政收入增速的回落,势必要求扩大财政赤字,赤字率可能突破3%。
但刘元春也认为,因为财政政策存在弹性空间,还有发改委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金融债等类似财政手段支持,初步估计2017年赤字率为3%-3.5%。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区别于2016年的“灵活适度”,2017年稳健货币政策为“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稳健中性”的定调,不少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货币政策会适度偏紧。今年10月份以来,银行间利率、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以及央行公开市场较多投放中长期资金、抬高资金综合利率等,已经显露适度偏紧的政策取向。
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宋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0月中旬以来,短期回购利率走高且波动加剧,央行可能以此化解围绕影子银行频繁活动、通胀压力上升、资产泡沫和外汇流出的担忧。
李迅雷表示,以前稳健但灵活的政策定调,实际执行政策弹性较大,可以偏宽松也可以收紧。2016年M2增速12%左右,GDP增速为6.7%,整体货币政策是偏宽松的。明年货币政策会收紧一些,维持中性,M2的增速可能会在10%左右。
李迅雷指出,在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汇率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操作会受影响。美元还在加息通道中,中国利率水平也有上行的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大选后,特朗普减税、加大基建投资等政策取向,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将进一步回暖,美国国内通胀率确实在上升,美元走强,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压力。
近期,国内通胀预期也在上升。11月份,PPI超预期同比增长3.3%,CPI同比增长2.3%。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中性并不意味着偏紧的货币政策取向。
刘元春表示,当前经济整体仍然存在下行压力,偏紧的货币政策,造成利率上行,会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如企业债发行成本上升,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中性货币政策,是要维持流动性的相对稳定,不紧缩不扩张,货币政策要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央行强调流动性稳定,后续可能会对shibor等利率指标更为关注。
刘元春表示,11月PPI同比增长3.3%,虽然超预期,但上游PPI传导到下游CPI机制不畅,总需求疲软下,明年通胀压力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