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分之一城市房价下跌 楼市并没有你想象的火
从2016年初开始,不断有消息传出楼市火爆异常:一个接一个的天价地王,深圳楼市疯了,上海人们排队离婚只为买房,但是相较与热点城市的火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却呈现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
一二线城市城市曝光度高,房价焦虑感强,舆论影响力大,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全国楼市上涨的缩影。然而,一线二线代表不了全国楼市。它们的暴涨,反而会掩盖全国楼市严重分化、问题重重的真相。其实,大多数不在新闻关注之列的三四线小城市,房价非但没有出现暴涨,反而还在下行的边缘徘徊。
近三分之一城市房价下跌,楼市并没有你想象的火。
楼市分化:一二线暴涨,四五线下行
我们用全国百城房价指数作为分析,统计发现,过去一年,100个大中城市中,跌(包括不变)的城市有31个,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房价涨幅在5%以下(包括下跌)的城市有67个,超过三分之二,房价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只有23个。
在涨幅阵营中,几乎都是耳熟能像的热门城市,譬如深圳上海北京,再如南京合肥武汉。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周边城市房价随之水涨船高,最典型的代表是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北京周边的廊坊。
正是这些城市的暴涨,让人感受到中国楼市的灼灼热浪。然而,放之于全国的大背景下,这类城市寥寥无几,所谓的热浪只属于某些人的狂欢。相反,在政策宽松背景下的横盘和下跌,更能传达出中国经济的真实信号。
下跌城市共同特征:经济低迷、库存量高
房价下跌的城市,则有着一些共同特性。要么是经济衰退,人口外流严重,东北城市就是典型;要么是土地财政依赖度太高,从而大量卖地,导致库存居高不下,鄂尔多斯就是最著名的鬼城代表。
如果经济衰退人口外流,无论政策如何刺激,政府如何托市,都无济于事。因为房价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即便是资本炒作,也不会随意拿黄金换土。
譬如东三省,哈尔滨、沈阳、长春作为省会城市,虽然刺激政策频频,但房价还在去年基准线附近徘徊。以沈阳为例,为促进楼市复苏,沈阳先是提出大学生零首付购 房,因引发争议而不了了之,接着提出大中专毕业生购房可用父母公积金,同时对于购房予以补贴。即便如此,也未能提振楼市。
楼市下一步:哪里最安全,哪里最危险?
我们知道,制约房价涨跌,有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之别。短期看的是政策宽松、货币放水,以及土地供给与市场需求;长期则要看城市发展空间,经济增长前景和人口吸纳能力。
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得出一个貌似怪异的结论: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但其安全边际仍要高出四五线城市。
而四五线城市和东北城市,人口红利尚存时,还能沾点荤腥,随着经济大环境下行,县域经济衰退,这些城市已无发展潜力。
毋庸讳言。一二线城市永远比四五线城市有前途,但要分清的是,一二线的暴涨,到底是长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短期的货币放水、人为制造短缺的影响,这对于未来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