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明确特色小镇发展三原则 不照搬城市小区模式
特色小镇发展理念,正逐渐明晰。
近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各地要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拆老街区,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通知》指出,要建设小尺度开放式街坊住区。延续小镇居民原有的邻里关系,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小区模式。还应营造宜人街巷空间,严禁建设不便民、造价高、图形象的宽马路、大广场、大公园;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高层或大体量建筑。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由于缺乏清晰定义与内涵,特色小镇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通知从空间形态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对特色小镇发展做出多项原则性规定,对于加深业界与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认识,推动特色小镇的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避免“小镇不像小镇”
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规范性通知,《通知》主要从小城镇空间格局、建筑尺度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对特色小镇发展提出要求。
其中,关于特色小镇的空间格局,《通知》强调,要尊重小镇现有格局, 保持现状肌理,延续传统风貌,不盲目拆老街区。严禁挖山填湖、破坏水系、破坏生态环境。“严禁盲目拉直道路,严禁对老街区进行大拆大建或简单粗暴地推倒重建,避免采取将现有居民整体迁出的开发模式。”
在建筑尺度方面,《通知》指出,应以开放式街坊住区为主,尺度宜为100-150米,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小区模式。保持和修复传统街区的街巷空间,新建生活型道路的高宽比宜为1:1至2:1。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0米,单体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米,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高层或大体量建筑。
对于传统文化保护,《通知》则指出,要保护小镇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及时修缮历史建(博客)筑。不要拆除老房子、砍伐老树以及破坏具有历史印记的地物。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建设一批生产、传承和展示场所,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和工匠,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低俗化、过度商业化。
长期研究城市文化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看来,《通知》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纠偏”。
刘士林指出,在过去小城镇发展比较边缘化,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其自身诉求往往得不到重视。而在特色小镇成为政策风口后,大量资本和产业开始涌入小城镇,当资本方与小镇方的需求出现冲突时,小城镇往往处于弱势,使得一些特色小镇,脱离小城镇空间布局而转向城市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开始出现“小镇不像小镇”的趋势。
因此,《通知》被认为规范了空间和形态上,特色小镇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2016年7月,住建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同时,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这被认为是特色小镇定义内涵与外延的官方版本。在刘士林看来,这一定义不够严密清晰、城乡维度缺位,同时,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分类体系以及资本、投资方的准入筛选机制,“特色小镇既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需要严密的界定来平衡其发展。”
产业与空间待结合
实际上,尽管对特色小镇的准确定义仍有异议,在实际操作中也经常出现偏差,但业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
对于特色小镇的分类,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处长相伟的说法被认为颇具代表性。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目前特色小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类是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载体,比如说浙江的一些新型小镇;第二类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说景德镇的陶瓷小镇;第三类是数量最多、发展难度最大的文化旅游类;第四类是房企转型建设的服务型小镇,如碧桂园特色小镇。
这显然是从产业角度出发,对特色小镇进行的分类。刘士林指出,现阶段而言,特色小镇的相关研究中,产业发展最为清晰。但如何使产业发展符合小城镇的文化、景观传统和发展定位,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三所所长杨军认为,特色小镇的规划首先应从历史地理、山水格局、文化传承和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资源盘点和空间定位,所有后续产业规划、用地规划都将依托核心资源来发展。
全联房地产商会特色小镇分会秘书长、北京特色小镇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匡洪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包括特色空间和特色产业,《通知》主要针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外在形态进行了规范,但还需要更具体的细则。
他呼吁,定位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特色小镇,其产业培育还需要主管部门协调推出更多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