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张晓慧:MPA绝非简单的信贷规模管控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MPA考核新规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5月30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MPA并非“分规模”,绝非简单的信贷规模管控或者限制。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MPA的考核结果,但MPA绝非简单的信贷规模管控或者限制。
今年一季度开始,央行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以约束银行表外资产的扩张速度,这构成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MPA考核,市场普遍认为,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压力更大。张晓慧认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感觉受到MPA约束较多,多数是源于其过度追求利润、过度增加杠杆,导致资产扩张速度远超其资本承受能力。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机构并不会比大银行受到更多约束。
“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感觉受到MPA约束较多,多数是源于其过度追求利润、过度增加杠杆,导致资产扩张速度远超其资本承受能力。例如,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中2017年3月末贷款增速超过25%(约为全国水平的两倍)的分别有35家(占25.9%)、157家(占14.2%)和154家(占14.5%),其中贷款增速超过35%的有182家,占三类机构总数的7.9%。据了解,有的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2017年贷款增长目标甚至高达60%-70%。”张晓慧进一步指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也超过其稳定负债的能力,不得不过度依赖同业负债,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若这些机构延续资产过快扩张势头,维持高杠杆或过度加杠杆等不审慎行为,当然会感受到较大的MPA约束。这正是宏观审慎政策发挥作用的表现。
此外,对于近期货币和债券市场出现的一些波动,有观点认为与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有关。张晓慧对此并不赞同,她表示,MPA要在抑泡沫、去杠杆、防风险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本是宏观审慎政策的应有之意。在控制杠杆率、促进资金脱虚向实的过程中,部分前期加杠杆冒尖的机构自然会感受到一些压力,面对临时流动性冲击时,常常使用诸如“跪求资金”、“钱荒”、“断粮”、“崩盘”等耸人听闻的字眼,这也是一种本能反应。MPA并非金融市场波动源头,而且恰恰相反,它有利于提醒金融机构全面加强风险管理,稳定和控制杠杆率水平,是防范系统性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