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生产与物料的颗粒度分配密切相关
【中华陶瓷网】关于颗粒度的分布级配,相信企业的很多朋友非常的关心,但同时也表示相当的无奈。因为粒度的分布影响到坯体的致密性,从而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并且影响相当的大。但由于粒度的分布是个连续分散性质的,因此我们无法量化颗粒指标。我们只能定性的要求颗粒分布,要求粉料或料浆在产品中能够满足最紧密堆积。
那么在陶瓷厂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厂家对颗粒的分布要求不同的原因,是根据产品的不同所要求的。如在泥浆中,由于不同物料的比重不同,以长石、石英及高岭土而言,在2.2至2.7g/cm3的密度分布中,大致将物料粉碎至160目数(难以确定,笔者推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应该用高倍数的显微镜即可实现)可以将长石、石英和高岭土在泥浆中实现大致均匀分散。如锆英石比重在4.4以上,如果直接加到长石石英及高岭土坯料中去球磨料浆,则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沉降现象。因此,要想合理的将锆英石均匀分散在泥浆或釉浆中,必须将锆英石粉碎至更细的粒度。
在对高岭土矿产品的观察中,笔者发现一款加工方法,非常的有意思,也更加印证了颗粒度分散的必要性。那就是景德镇等日用陈设瓷产区的水锥加工原料方式。据传该加工方法的工作效率大概为1kg/h,加工效率之低,放到建陶行业里来看可谓令人发指。而雷蒙机的加工效率,虽然不同的机型产能不一,但基本都是吨为单位的加工效率。相比工作效率而言,雷蒙机不知将水锥甩出几条街。但据闻,不少高岭土矿山在发现大型高岭土矿时,依然选择水锥或电锥来加工而不是使用雷蒙机。其主要原因,即是水锥加工的粉料的颗粒分散好,从几十目的粉料到1000目以上的粉料都有。而雷蒙机加工的粉料则粒度分散相对狭窄。在日用瓷器制备过程中,水锥加工的粉料的使用效果优于雷蒙机加工的粉料。
在建陶生产过程中,物料的颗粒度依然在不同的方面具有影响。由于大多数建陶产品烧制过程时间很短,属于烧结产品,因此,颗粒度的降低,会使得坯体中物料的接触面积相对增大,从而使得烧结点或烧结面总量增加,从而使得陶瓷的坯体强度得以提高。笔者认为,大吨位的压机在建陶行业中产生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粉料尽可能破碎至颗粒之间最大程度的紧密接触。当然,颗粒度的下降,也能使得物料的烧成温度降低,进一步增加坯体中的玻璃液相,使得烧结能够进一步的进行。
在自然界中,颗粒度较低的矿物原料,基本上为泥类原料。在目前,建陶行业获取泥类原料也是逐渐被限制。如广东黑泥、江西吉安泥等都已经不能直接开采。广东黑泥基本为人为配制黑泥,吉安泥则基本属于偷采性质了。因此,为了在配方中代换泥类原料,需要选取颗粒度细的原料。膨润土成了选择对象。而膨润土的化学组成和吸水性则又限制了其使用的比例。因此,在选择颗粒度小的物料时,需要做更多的文章。
颗粒度细的物料,基本上属于地球上矿物原料风化度末端的物料。因此,其在矿物原料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小的。如同我们所知,地球的半径约为6340km,但地壳上的土壤层却很少。因此,可以预见,在陶瓷尤其是建陶生产的未来,如何在目前的元素指标分析之外,合理的加上细度分析,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