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楼市投机就是审视我们自己_新浪地产网

正视楼市投机就是审视我们自己

提要:接到一个来自海外的电话,确实有点意外。还是咨询买房的事。他是中国公司驻海外的员工。嗯,就是前几天,一大批人涌向某个地区的时候。他在海外看到消息,也心动了,问我去保定莲池区买合不合适。我当即断然否决了他的想法。

  接到一个来自海外的电话,确实有点意外。还是咨询买房的事。他是中国公司驻海外的员工。嗯,就是前几天,一大批人涌向某个地区的时候。他在海外看到消息,也心动了,问我去保定莲池区买合不合适。我当即断然否决了他的想法。

  另一个朋友,90后,居然已经买了四套房,其中北京地区2套,南部某城市2套。而他的月薪只有1万出头。在北京生活的朋友知道,这种收入水平并不算从容。除了第一套是父母支持,其他都是靠自己,买-卖-买滚动积累的。

  敢于利用杠杆买房的,我们会说他胆子很大。想来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勇气。90后一代就更少了。有勇气还得有实力,如今在京沪深刚毕业就能买房,父辈的支持是不能少的。

  像我这样从事码字职业的收入,几年前就已惊呼买不起房。但假如像上文那位90后朋友,即使是2012年才入市,这轮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已让他将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更早以前进入楼市的投资者,自不用说。

  我已经不敢说,这就是最后一拨房地产红利。如你所知,随时寻找房地产溢价,担心错失某次房地产溢价的队伍,已然相当庞大。所以,一旦风闻某个地区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定会夤夜奔赴,就好像19世纪40-50年代的加州。

  我经常会想,这种群体性的投机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从房地产商品化以后,土地和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持续放大,城市通过级差地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资本;而市场经济下,每位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买房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只要资金来源合法,本质上也是无可指摘的。

  回过头看,过去10多年,房地产市场对资产和资本的迅速增值效应,有着极大的传染性。之于很多城市政府,形成了所谓土地财政的依赖症;之于个体经济人,完成一次正确的投资(买进-卖出),财富资产无异于一次45度角的跃升。

  我曾经多次说过,像我们国家这样,投资房产获得的收益,居然是全归个人所有的纯收益,在主要经济体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倒不是说在房产买卖环节没有税费,而是说,这些税费仿佛都是为买方设计的——卖方只关心钱哪天到账。

  人们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房产投资如此容易,几乎没有风险,挣的又是大钱,而且还是合法的,在和平年代,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买卖吗?理性的经济人天然具有逐利的本性,而快速增值的示范效应就在身边在眼前,由个体到群体的趋之若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个过程,投资完成了向投机的演变。

  相信你已经发现,这些年来,人们对私人财产的权利意识,日益强烈。住宅40年产权进而是住宅70年产权如何续期,引发全民关注,就是典型体现。我无意也没有资格对财产权利诉求本身进行评判,但它折射出的集体意识却颇堪玩味。

  与之相关,就是上文提到的,个体投资房产取得纯收益,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中分不了,事后就更加排斥。聪明如你已经发现,所谓“事中”是指交易环节的所得税(费),“事后”是指房地产税(物业税)。就好像这已成为天然的财产权利,不容讨论

  当然,讨论是有的,而且还很激烈。但当我们知道城镇住房自有率几年前就高达87%的时候,就会明白,反对声会有多么大。就好像,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物业税、遗产税,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性;就好像,无论他是有3套还是8套住房,都是他应得的,你休想撼动分毫。

  包括房地产税在内的财税制度改革、完善,理应建立在尊重个体财产权利的基础上。但经济人虽然号称“理性”,每个个体叠加起来却又有着非理性、短视的一面。悖论在于,这固然需要政策制定者持“脱敏”的中性立场,但无数个体的声音却也是重要的参照。

  没有人能超越时代的樊篱。200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从早期的50后、60后到今天的90后,共同汇聚成全球最大的受益群体。也许资产价格的上涨,是一个经济体在快速增长阶段难以避免的伴生物,但此间价格膨胀内生的泡沫,累积到你我都恐惧的程度,就清楚无误地表明,危机正在坚定地靠近。

  中国人的勤劳,举世公认。但浓烈的投机意识,正在侵蚀我们的奋斗精神。如同投机意识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消减、遏制则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每一位已经受益匪浅并期望守住不放的国民,敢于正视楼市投机的病因和危害,就是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

新浪地产
关键词:

投机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投机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