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楼之争” 吴晓求为何输给任志强?
3月24日,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接受记者群访,在谈到房价时,吴晓求称:“2013年我和任志强有过一个赌局,未来5年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好,现在还有1年就到期了,我很怀疑我到底能不能赢。如果任志强赢了,只能说明中国的金融改革没有成效。”
应该如何,实际会如何,学者考虑前者,而商人多看后者。当然,即便在地产商中,任志强作为地产多头的名声也鲜有同行能够匹敌,去年年中,任志强甚至放言,“我有生之年不会看到房价大幅下降”。
任志强的预言屡屡成真,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成本之痛,这在当下显得格外真实,与之相比,吴晓求的期望更符合理想中的状况。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极为狭窄,在M2连年高增长的现实下,理应通过金融改革,让股市更好地吸纳和配置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而非通过居民加杠杆的方式推高房价—高房价短时间内或可拉动地产投资,但却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加重了实体经济的地租负担。
然而,楼强、股弱有着很深的现实根因,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2014-2015年,A股市场也曾走强,但牛市如昙花一现,原因何在?应该说,根本在于A股市场重融资、轻回报,市场中伤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事情屡见不鲜,但中小投资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合理的维权行为很难得到实质性支持。此外,A股市场限制股票供给,导致市场估值整体偏高,符合价值投资标准的标的为数较少,也很难吸纳大量的理性资金。
楼市和股市不同,楼市的金融属性是建立在刚需属性之上的,一线城市的楼市易涨难跌,根本上是由人口增量及预期决定的。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保持在80%左右,但我国的城镇化率是动态增长的,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近1%,达57.9%,在人口增长预期的推动下,房价的超前表现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房价中地价占比较高,而地价又是与户籍政策绑定的,在城市买房,买到的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使用教育等城市资源的一张门票,相比房子的居住功能,前者是更大的刚性需求。
不过,此轮楼市的过快上涨,作为一种货币现象是值得警惕的。2017年以来,股市交投清淡,外汇政策收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二线城市疯狂补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意外出现大幅拉升,实际上包含了我国居民对资产升值、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我国的M2连年高增长,楼市必然会成为吸纳通胀压力的蓄水池,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A股市场目前整体处于高位,居民投资难有好的去处;另一方面,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居民对食品以及其他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有充分的保障,居民对消费升级的需求远大于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因此CPI难以成为消化通胀压力的出口。
一般而言,虽然楼价过快上涨会损害城市竞争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但消化重点城市的楼价涨幅相对容易,而由于缺少产业支撑,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基层城镇的房价大幅上涨之后,随着新一轮房地产投资的跟进,未来仍有可能面临去库存的难题。对中国经济来说,当务之急是为居民提供更为多样、规范的投资渠道,使资金直接对接实体经济,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通过分流楼市资金缓解楼价的上涨压力及相应的风险,更可以通过创造更有质量的GDP,消化楼市价格过大的涨幅。
高效的金融市场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楼市承担过多的金融属性,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以股市为代表的中国金融市场并非尽如人意。就当下而言,A股高压监管、IPO持续放量释放了金融改革的积极信号,其中很可能也包括了化解楼市风险的一些用意,其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下一个五年,股市和楼市的失衡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