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绿色化更要擦亮“工匠底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辞旧迎新之际,无论是回顾还是展望,建材行业始终关注的都是人们“居住”这件大事。在2017年短短千余字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最牵挂”,其中涵盖了关于“住”的牵挂。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以及建筑用能数量巨大,建筑节能已经是世界性的大潮流。而要实现中国建筑节能低碳,核心是坚持绿色生活模式和绿色建筑用能使用方式,发展与绿色使用模式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从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开始,中国建材建筑行业一直在追逐如何构建生态、绿色的人居生活圈,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居概念也逐渐走俏,三升房、被动式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等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质疑。有专家评论,目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炒作之人多于实干之人,生态建筑大多是在标签化。无可厚非,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面对质疑,生态建筑是否有擦亮工匠底色的勇气。
何为工匠底色?底色是绘画时第一层着色,换句话说就是最真实的一面。而工匠则是“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极致严谨、追求完美”的体现。在工匠底色的引领下,人们对标准的制定严谨甚至于苛刻,对细节的关注精准甚至于执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圆珠笔,都尽显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新、完善的功能,努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使用体验。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至臻品质才能成就百年品牌。历数世界制造业的那些“老店”,无不依靠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才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实现了基业长青。
其实,在中国建筑领域不乏工匠底色的体现。在内蒙古响沙湾的莲花酒店就是非常好的一例。该酒店是地球上的唯一不用砖、瓦、沙、石、水泥、钢筋而建造的绿色建筑,环保生态生态型酒店。莲花酒店仅仅是响沙湾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在沙漠中建成生态可持续、水电资源自给自足的封闭资源系统的沙漠建筑的话,也就向下一个阶梯“沙漠城市”迈近了一步。
发展生态建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从建材生产、运输,到建筑施工、运行,再到建筑维修、拆除、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行业有所呼,变革有所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建材建筑行业发展的难题,当然不能因为利益的羁绊而将其束之高阁,也不能因为情感的纠葛而长期“一事一法”。否则,一些问题可能会积重难返,失去变革的最佳“窗口期”,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行业和人民利益。
发展新事物,新产业,不能缺乏面对“底色”的勇气,而是要在现实面前捡捡“芝麻”,本着“工匠精神”真正站在行业角度、市场角度,把问题想足,把办法穷尽,让前沿概念与现实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求解好一道道现实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