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翻倍
“到2020年底,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要从现在的4.6亿平方米增加到8亿平方米。也就是说,要用4年的时间,增加3.4亿平方米,每年就要有8000多万平方米的增长量。”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秘书长贾铁鹰12月17日在首届被动式节能建筑与多能源互补高峰论坛上,一语道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巨大成长空间。
贾铁鹰的这一数据,源于此次论坛举办的前一天,即12月16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指出,“十三五”将是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任务是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实现不依赖国家补贴的市场化自我持续发展,成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目标的重要力量。
其实,我国已经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大国。《规划》中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形成了材料、产品、工艺、装备和制造全产业链,截至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集热器年生产能力和应用规模均占全球70%以上,多年保持全球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制造和应用规模最大国家的地位。
“而太阳能热利用行业2016年全年只有4000万平方米的增长量,截至2016年底,我国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总量是4.6亿平方米,用4年时间增长到8亿平方米,这一目标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也让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贾铁鹰不无担忧地说。
贾铁鹰称,针对这个目标,他们与国家能源局讨论过多次,国家能源局认为这是最低要求,是必须要完成的指标。“我国要求整个太阳能行业的能源替代量要达到1.4亿吨标准煤,其中70%要求用光热来完成。所以,8亿平方米的安装量,才能完成70%任务的份额,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很多企业表示这个任务很艰巨,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作为行业组织,正在争取国家出台具体的、详细的支持政策。但最重要的是,业内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事。”贾铁鹰说。首先,企业要创新,现在很多企业产品几年一换,这不行,需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发展之首,必须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第二,要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应用领域,不能仅仅是热水,要向采暖、制冷、工农业应用等方面拓展,要从低温向中高温拓展。第三,要提高产品质量,太阳能产品的系统设计非常重要。以前企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设计系统出现了问题,结果产品系统失败,因此必须提高产品质量。
其实,对于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一直都在努力推进。作为太阳能利用的大省,山东省住建厅在2014年就与德国能源署签订了中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合作备忘录,在山东省设立11个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并大力推动太阳能与多能源互补新模式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
山东中科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介绍,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试点示范项目之一的中科蓝天新能源产学中心,目前工程主体已完工,将于2017年底验收,其采用了多能源互补的新模式,实现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联动制冷供暖、光伏发电等多能互补。“该项目建成后,总体节能比例将达到85%以上。”
王伟非常认可贾铁鹰提出的“行业大发展必须要创新”的观点。他认为,创新离不开科研的投入。“我们已经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专家级合作,在北京共同组建了中科蓝天太阳能研究所,由曾经主持过神舟飞船航天隔热保温工作的赵飞明博士任研究所所长,为公司在太阳能光电、光热方面的前瞻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