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中国玻璃企业不妨让自己“归零”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本应有足够的资源、人力、财力让企业施展才华,可那些出众的企业却纷纷跑到国外建厂、生产、发展。近日在玻璃行业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球的事,某家玻璃企业董事长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10亿美元建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此话一出再度将中国实体产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向了舆论中心。
大逆转:高端制造业开始从中国出走
二十年前,中国制造强势崛起。然而,世异时移。2012年6月,谷歌在最新发布的NexusQ底部刻了一段简短铭文:“美国设计并制造”,这一信息被世界制造业解读为美国制造业从中国回流的开始。随后,摩托罗拉、苹果公司也将生产一款“美国制造”的计划付诸实践……在这个名单上,还有福特汽车、英特尔公司的名字。
于是美国波士顿咨询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获得了广泛认同,该报告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说明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尽管有人质疑BCG这个成本评估利用“79.2”这个诡异的数字胡乱加减乘除营造美国“风景独好”的假象,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从中国选择向美国或东南亚迁移。
绕不开的成本账
资本都是驱利的,哪里成本低,有利可图就会去哪里,企业家在计算利润方面精明的很。曹总的账算得很简单,虽然美国的工资高,但是税低、运费低、电费天然气费用低,还有各种优惠,最后的利润率,比在中国生产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对于美国而言,美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具有相当竞争力。比如页岩气革命给美国带来的能源成本的降低,配件成本、物流成本等也有较明显的优势。虽然人工成本仍然偏高,但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降低人工占比。美国的企业税负在发达国家当中也较高,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指数显示,美国的综合总税率(总税率是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达到了44%。
对比之下,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劣势也很明显。总体的薪资报酬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但优势逐步趋弱,高额的制度成本(包含税费负担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带来的成本等)让其饱受诟病。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指数显示,中国的综合总税率达到了68%,被称为“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如此高的税率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亏损倒闭。
中国制造的成本之殇已然揭开,但如果仅仅依靠中美成本数据就认为中国制造将大规模转移,为中国制造唱衰未免以点代面,一叶障目。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在上升,但基建、资金、市场、矿产及人力成本与劳动力供给的综合优势依然明显,并已经从廉价的体力劳动力向廉价的脑力劳动力转型,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外企纷纷在中国建立亚太或全球研发采购中心,甚至频频借调中国员工直接参与海外项目的原因。
转移美国是否将是“遍地黄金”?
中国企业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国际化战略不清晰,谋划不足,且对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虽有意识,但防范措施不力,特别是法律风险与政治风险。由于不同的国家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不同,在国家安全、反垄断、环境保护、劳工、税务、境外贷款以及行业限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而且相关政策与法律经常会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项目风险和文化风险也不容小觑,这都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加了潜在的投资风险和隐性成本,从而导致很多中国企业走进美国往往白交很多学费。
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
中国制造面临成本之殇,已经“未强先高”。如今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赚的盆满钵满,实体经济似乎成了人人嘲笑的弃儿。特朗普上任后,若进一步落实减税许诺,再加上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人工成本权重将大幅减低,美国生产的优势也将持续扩大,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企业家在美国设厂,甚至将重心转向美国。企业家是最宝贵的财富资源,无法轻易复制。世界老大美国尚且如此重视制造业,而“世界工厂”中国难道要一步一步将制造业驱离。
如果仅仅是中国垄断资源(土地、资本、能源等)价格和税收远超美国,目前国内的地方政府都在想尽办法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招商引资,既然特朗普政府可以减税,难道我们不能么?这方面大家吐槽甚多,在此不再展开,或许中国政府已有更长远的打算,关键是减负落实如何与时间赛跑?
其实,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成本,质量提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共同构成了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粗放管理比比皆是,质量体系和质量意识不过关,设计与技术的差距、品牌与营销能力等等都面临巨大挑战。无论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留下来”,都需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治理结构、流程再造、绩效考核等主要环节进行改革,借助智能化与信息化提高生产率,并考虑更广泛的供应链打造,重新评估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打造高科技、高性能、高品质以实现中国智造。
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中国企业不妨让自己“归零”。归零意味着创新,以创业者姿态对创意孜孜以求;归零意味着打破,不破不立转型变革应对互联网时代变化;归零还意味着坚持,对原则和初心的坚持,对企业价值与方向的执着。“归零”心态,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