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公共服务 让城市应用更“温柔”

提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深度学习、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等AI相关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纪元。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深度学习、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等AI相关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之下,人工智能无疑也是智慧城市的一大应用。在公共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智慧教育、人口信息化管理等上已经实现了智能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应用,实现人性化、场景话、价值化的应用,使城市看上去更“温柔美丽”!

  公共服务资源一定是有限的,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所需覆盖的公共服务领域一定是多层级多方面的,总会有些细节和需求顾及不到或不能很好的满足。因此,需要引入社会资源进行补充或提高已有资源的使用效率。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也在快速推进。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大处着眼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治理模式从结果调整向预见型管理的转变;小处着手主要应用在公共服务效率提升、人文关怀、公共环境监测与优化等方面。

  HCR慧辰资讯TMT研究部认为,在多元资源提供者、多样服务角色执行者和多类需求接受者的情况下,与商业服务不同,公共服务需关注的不是价值流,而是在尽可能的保障人性尊严的前提下提供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的介入,让一些公共服务体现了温柔的一面。

  小应用1:智能“中介机会”

  人和人之间产生关系必然有纽带,人和环境之间建立关系必然有介质,这些社会纽带可以看作是中介机会(产生关系的可能性)。人和人的中介机会已经在商业领域被充分利用,包括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种商业衍生应用、SOLOMO服务等。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中介机会的利用主要有两个维度:监管和保护。监管包括对社会网络安全性的掌控和对“黑名单”人员的监控,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应用安全的保护则属于保护范畴。

  随着个人数据采集量和数据类型的逐渐丰富,中介机会网络被梳理清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公共服务领域智能“中介机会”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信息收集、建档、应用以及与公共资源或社会资源的对接。除此之外,还体现在对人和环境连接介质的利用。仅以智能路灯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4年,我国城市道路照明灯数量由1053.15万盏增加到3000万盏以上,预计到2020年智能化率达40%。装了传感器、路由器、智能摄像头并互联互通的路灯,功能设计除了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节电、维护、报修等),还有环境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以及个人身份识别和城市安全管理的功能。通过路灯这个智能载体,在个人身份识别方面就可将丢失人员查找与跟踪、突发事件信息采集记录与社区安全和管理系统等结合。

  小应用2:智能“识别手段”

  识别包括现场识别和持续性识别。通常所说的识别是指通过人佩戴的智能硬件(或植入芯片的衣物)所记载的信息和获取人的生物特征进行识别,持续性识别的则需要在识别文字、音频、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记录,已有文档资料的电子化也是实现公共服务数字化的数据基础之一。文字识别还包括协助老人进行文档填录,及在公共服务场景下对服务结果的反馈。对于老人和儿童生物特征(人脸、虹膜等)识别之外的辅助识别设备则有手环、儿童手表、植入芯片的衣服、鞋等,可以快速发现和了解所在位置、周边环境等信息。

  小应用3:智能“预警保护”

  智能“预警保护”包括丢失保护和疾病预警。丢失保护主要借助定位系统实现,疾病预警包括健康管理及慢性病数据监测及预警。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0-14岁人口约2.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3亿。目前照顾幼儿及老人的任务主要由家庭承担,基本属于多对一或多对二的情形,一些细节健康问题相对容易察觉。对于老人院等机构,面对一对多的场景,智能手段的介入将提高健康监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另外,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0万人,即意味着2000万个家庭将面临看护问题。

  疾病预警正在探讨借助传感器(植入服装中)获得行为数据,通过迈步、蹲起等行为的监测和观察结合心跳血压监测数据,提前预警诸如心脑血管疾病中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突发急性恶性疾病的发生。

  小应用4:智能“社区网络”

  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基尼系数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重新调整,分配格局相应剧烈变化。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逐步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单位,比如社区和街道。社区管理又包含家庭、社区、更大范围公共服务资源间的双向和多头交互关系。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人员通过群体内和跨群体间组织关系的可视化展现,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缓和矛盾,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激化进行预警。

  以上4个应用其实是一套体系,智能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将人-社区-环境充分相互连接,提供保障。

  HCR慧辰资讯TMT研究部认为,当社会财富已经积累到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也即当物质条件不再是最大的局限,公共服务的设计才开始逐渐体现出设计者的人文情怀和对个体尊重的意识。因此,智能+公共服务的发展还需要非商业性科技应用机构更广泛参与新技术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

  个人通过字体、影像、智能硬件、智能衣物、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及个性化标识,然后与社区、环境进行交互,通过智能化手段与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对接,实现基础保障同时展现人文关怀,有温度的智能服务将成为公共服务的未来。

新浪地产
关键词:智能  公共服务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