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地王频出背后的哲学思考

提要:在22城密集发布楼市调控新政后,10月9日迎来了调控背景下的首次土地竞拍。北京、成都各有一幅宅地均以高价成交。其中成都宅地溢价率191.67%,北京自住商品房地块经47轮报价,溢价率39.74%,楼板价2.08万元/平方米,已接近2.3万元/平方米(含全装修成本)的销售限价。

  文章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在22城密集发布楼市调控新政后,10月9日迎来了调控背景下的首次土地竞拍。北京、成都各有一幅宅地均以高价成交。其中成都宅地溢价率191.67%,北京自住商品房地块经47轮报价,溢价率39.74%,楼板价2.08万元/平方米,已接近2.3万元/平方米(含全装修成本)的销售限价。

  回顾近年来的市场走势,楼市的各种调控政策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诉求。当那些由于政策限制而没能买房的购房者再次回归市场的时候,往往又将迎来更加猛烈的需求爆发。

  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市场反馈,对于运营周期较长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调控政策的影响有限,这些政策并不能真正影响企业对地块的价值判断。房企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做地王找死,但是不做地王立马就死”的“江湖戏言”。

  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杰教授对此表示:“地王问题不是一两家开发商的事情,我们要问的是市场背后的逻辑。”

  陈杰认为,近段时间媒体上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资产荒、货币超发”等问题并不是人们理解的那么简单。毕竟,如果简单说央行印钞票就能产生这些事,那肯定是荒谬的。很多事情,放在中国,就应该属于中国特色的故事,而不是全球其他国家都能适用的问题。重要的是从房地产的背后看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就业形势等其他一连串的事物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疯狂的市场,疯狂的地王

  “今年8月,上海出现了一个地王,这个地王单价110亿元,买了3万平方米,折合楼板价11万元/平方米,我自己测算,扣除商业自持以外,可售物业楼板价每平方米13万-14万元。13万-14万是什么概念?旁边一个高端房源价格大概11万元/平方米,现在房地产面粉高于面包的价格已经司空见惯了,但这还是非常有震撼力,因为按这个价格相当于在赌这块地2-4年将来按照每平方米16万-18万元去卖,才能正常回本并有收益。这说明上海不夜城的房价未来三四年还要涨50%~60%。一些风险偏厌恶型的投资者会觉得这已经是很疯狂了,但只是一个缩影。”陈杰说。

  陈杰口中所说的这个拿下110亿元地王的房地产开发商叫做融信,在过去5年时间里,融信的增长率极高,据克而瑞研究中心(CRIC(微博))和亿翰智库发布的全国房企2016年半年度销售业绩排行榜显示,今年年初刚上市的融信在全国排名已经进了前三十。2015年一年融信的销售业绩更是出现了近100%的增长。

  “不仅仅是融信,今年的地王层出不穷,将来有可能售价5万元/平方米以上比比皆是,上海、深圳、南京、厦门这些城市中看上去深圳相对比较保守,这不是因为深圳那里的土地不值钱,而是因为深圳没有土地。上海8月份本来有土地出让,最后却都叫停了,因为如果继续出让肯定又会出现地王,不敢出让,说明市场情绪已经干柴烈火,稍微有一点火星,就会蔓延成熊熊大火。”陈杰举例说。

  在这个市场上,有部分人群觉得现在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但陈杰却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当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一起火热的时候,那才可以算是欣欣向荣,但像如今这样房地产市场一头热的局面,这不是一两家企业过度自信,而是整个市场、整个房企、整个开发商都非常狂热。

  地王背后的市场逻辑

  “既然地王不是一两家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要问背后的市场逻辑。大家可能在媒体上已经不断听到这些名词,比如流动性过剩、资产荒、钱没有出路等等。像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要追本溯源。所以我把我长期的思考拿出来,跟大家相互探讨一下。”

  陈杰认为,形成目前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货币超发,因为很多国家,如津巴布韦就出现过恶性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的情况却不太一样,一方面中国的部分领域出现了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除了房价,其他地方的流动性并不泛滥,或者其他的通胀其实并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放在中国,应该是属于中国特色的故事,而不是全球其他国家都能适用的情况。

  “中国到底有什么特色?这里主要看‘货币化’,或者叫做货币深化和金融化的过程。1978年的时候要推动1元GDP,可能要5毛钱,但是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要让经济活动起来需要更多的货币,而这个过程在当时是一个健康的好事,我们叫做货币深化,我们有很多实物分配,比如医疗教育、保险,特别我们的房子都是实物分配的,这部分进入到货币过程中,变成需要货币交换,所以产生了货币深化,但是这解释不了我们现在为什么到1999年,或者2004年之后市场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很多媒体上经常用M2来解释这一切,但是我觉得M2并不是个特别好的指标,更有意义的是用信贷资金去解释。”

  陈杰解释说,在2004年之后,1元GDP需要1元钱的信贷去推动它,但是越到后面越发现信贷推动的效率变低了,直到去年1元GDP需要2元的信贷资金推动,信贷资金慢慢地沉淀了下来。“2004年到现在,我们叫货币超发,或者叫流动性泛滥,2004年以前是实物交换变成需要货币交换,产生的货币需求,后面货币需求越来越沉淀下来,这是因为什么?”

  2004年之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老百姓钱多了,企业钱多了,政府钱也多了,市场上集聚了大量的钱,市场上也有很多需要钱的人,两者互相配对,钱就能被需要的人利用起来。按理,货币本身应该是周转较快的,但中国的金融体系却有着自己的规则。在这一规则下,资金不能直接配对到有信贷资金需求的人,而是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而银行信贷,尤其是国有银行,受到政府约束和调动,所以大量的钱更多地给到了国有企业,于是就有很多的钱到了国有企业被沉淀下来。

  信贷资金从银行贷款越来越少,因为银行贷款要优先保障国企,银行对它来说是比较低效的,在国内还没有给房企建立有效的融资,给房企的对接也很困难,所以2004年以后,大量的钱没用在国内,信贷资金将近20%被外汇占据。比如买国债,这些收益率非常低,但是没办法,如果留在国内更加没有出路。就这方面来说,银行感觉房地产在所有资产中是相对最优质的。

  房产定价权在于最终成交者

  对于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大反转,陈杰表示,上海、北京、深圳目前来看还是处于上行。但是对于未来网上喊出的15万-20万元/平方米的价格,他还是持保留的态度。

  陈杰说:“假设中国继续发展,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不断上升,我们确实可以有上升空间,但是在人类历史有没有见过这样非常陡峭的房价上升。我研究过不少国家,当然日本在1988年到1990年曾经出现过,一些局部地区带曾经出现房价在短短一年上涨70%~80%,但只是一个局部。上海这么一座城市,一年房价上涨50%以上。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能真的是绝无仅有。”

  从目前来看,这些房地产市场火热的城市还没有看到任何回落、停滞的倾向,不仅是上海,还有很多二线城市,长三角或者大长三角,比如南京、合肥、厦门这几个热点城市。

  陈杰解释说这个是动力的问题:“眼下这一轮的房地产形势跟以前还是有蛮大的区别,这一轮的房地产商不缺钱,来钱的地方有很多,即使是政府或者银行不理它们,它们照样花样百出,现在融资手段非常多,对银行依赖度已经非常小了。”

  据不完全统计,银行贷款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融资比重只有16%,如今的房企可以直接从各方拿到钱,源源不断地,各种渠道都向它敞开。

  回到最早的地王问题,当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地王的时候,就会有房地产自有的放大效应,哪怕这个项目不盈利,但是只要把地价炒起来了,其他项目就可以炒上去,用其他来补贴单个项目存在的风险,这是房地产行业所特有的。

  “房子到底值多少钱,谁说了算,最后是买家说了算。你说10万元,如果有人出12万元,马上大家就认为那个地方就值12万元,如果再有人出15万元,大家就认为那个地方值15万元,因为他拿出是真金白银。大家相信他不会自己蒙自己,所以房地产的特点是以小博大,只要边际上最后一个人提高的价格,所有价格就会被拉上去。某种程度上,这是房地产的特性,这就使得地王的出现非常有动机,把地价、预期炒上去,其他就好做了。”陈杰说。

新浪地产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