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光伏产品发展之路 从反倾销到欧盟加收税款
10月20日从商务部网站获悉,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已于10月18日发布公告称,经过重新调查,认定自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对澳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可忽略不计,因此决定终止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申请人可在30日内向澳反倾销复审专家组提出复议请求。
光伏产品是什么
光伏是光生伏特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光转变成电的一种现象。也就是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根据这种效应生产的产品应该都可以算得上光伏产品了。
太阳能光伏产品:光伏模块及组件、光伏模块及组件生产设备、农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设备安装及配件、并网光伏系统及光伏输配电器材等;光伏电源/电池、充电器、控制器、逆变器、水泵、太阳能发电系统设备、太阳能转换设备、燃料电池、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原材料、光伏幕墙玻璃、电池板切割机、检测设备、各种炉子;风-光-柴-蓄互补电站系统、光伏海水淡化系统、太阳能电动车、光伏制氢系统、光伏发电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光伏发电系统检测设备。
中国光伏产品遭澳大利亚反倾销调查
2014年5月14日,商务部证实,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和面板发起反倾销调查,继美国和欧盟之后,成为第三个对于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的地区。此前,澳大利亚被中国光伏企业视为规避贸易风险的新市场之一。
此次澳大利亚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是为了弄清中国制造商是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的问题。该调查得到了澳大利亚本土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Tindo Solar的支持。该公司一位经理表示,他们将支持任何澳大利亚制造商寻求公平市场价格的举措。
“澳大利亚的市场并不大,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整体影响微小。”光伏行业人士表示,如果认定中国企业具有倾销行为,对于个别在澳大利亚出货量较大的企业仍将造成一定麻烦。
欧盟对华光伏征税将致中方损失超3500亿
6月4日,对于身处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暴风雪天。欧盟的“双反”之靴最终落地,并没有比预期好——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两个月后税率将升至47.6%。
昨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光伏企业“老总”后发现,虽然结果没有比预期好,对欧盟的决定也很不满,但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准备。
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的最大出口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市场,2012年欧洲市场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而超过220亿欧元的涉案值也使此次光伏双反案成为史上最大的贸易争端。因此,欧盟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和两个月后47.6%的税率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
“欧盟一旦征收惩罚性关税,势必导致大批光伏企业破产,这将给我国造成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和超过50万人的直接人口失业。同时,反倾销措施将造成欧盟当地损失近30万个就业机会,并对太阳能业内高达80%从事上下游组件制造的员工造成负面影响。”海外上市光伏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首席执行官瞿晓华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中透着愤慨。
11.8%反倾销税意味着什么
光伏业艰难转型
11.8%反倾销税对中国光伏企业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中小光伏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本就艰难的日子进一步受到打压。
“尽管有两个月的窗口期,但是11.8%的税足够把中国光伏产品挡在门外。”知名光伏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去年中国光伏产品过半流向欧洲,但是格局从此要改变了,改变的还有中国光伏产业更加严峻的生存状况。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司长刘丹阳指出,这个初裁结果对于出口企业会有一定的伤害,伤害的幅度正在计算。
但一个公开的事实是,眼下光伏产业竞争激烈,利润率比较低,11.8%的反倾销税对一些企业很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出口欧盟的光伏组件均价约为0.52欧元/瓦,已经很微利了。
据了解,面临行业危机的连锁反应,很多企业经营困顿不得不调整路线,裁员减薪消息不断。从去年开始很多光伏企业已经要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希望逐渐摆脱对欧盟市场的依赖。比如,英利今年一季度欧盟市场在该公司营收中的占比还是53%,从二季度开始将大幅度降低。
中国光伏产业崛起动摇美国对中国的能源控制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我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产量从2008年起就异军突起,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从2005年德国开始对光伏进行度电补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年产量几乎从零起步,到2014年,中国光伏产量已经达到30GW,保持着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在2005年到2012年间,美国和欧洲政府对于光伏发电的补贴,通过采购中国的光伏组件,至少有一半进入了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口袋。
在这段时间,美国和欧洲的光伏制造企业被中国的光伏企业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数百家光伏企业接连倒闭。风电企业的情况也类似。
但是,这还不是美国和欧洲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和风电企业进行“双反”的真正理由。
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除了清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随处可得。这种能源不像石油那样70%集中在中东,美国只要控制了中东就控制了世界。
而光伏和风力发电具有地域分布的平均性。虽然不同地方的风力大小有区别,日照强度有区别,但理论上,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光伏作为能源。即便是在北极,只要是白天,光伏一样可以采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光伏的应用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比例,比如占到了现有能源消耗量的20~30%之间,中国对于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大大下降。而如果可再生能源站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50%的话,中国几乎可以完全摆脱石油进口的局面。那样,美国所谓的“亚太在平衡”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布局,对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将完全彻底地失去意义。
虽然现在中国的风力、光伏和生物质能的装机容量才 100GW,也就是一亿千瓦,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8%左右,但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的总装机将超过250GW,即2.5亿千瓦,预计将超过届时中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20%。要知道,那仅仅是五年之后就将发生的。届时,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比现在减少30%以上,也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石油的需求将减少60%。这样的话,仅俄罗斯和里海的石油就可以完全满足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届时,美国对于中国的能源控制,将彻底失去意义。这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将影响美国自身的能源安全
让美国更为担心的是,中国的光伏企业在这不到十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成本低廉外,中国光伏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并不逊色于美国本土的产品。而且,中国的大型光伏企业,在鼎盛时期,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而不少企业虽然投入的研发资金比美国的同行少很多,但获得的成果却丝毫不逊色,不少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势头。
这样的情形如果发展下去,不仅中国自己将实现能源自给,也就是所谓“能源独立”,而且,会倒过来造成美国的能源会对中国企业产生依赖效应。目前,美国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就遭到了美国包括众多太阳能用户的“低价太阳能联盟”的反对,这意味着,美国光伏用户对于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依赖已经产生,如果美国政府不立刻断然采取措施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的话,这种依赖将越来越严重。如果美国大部分的新能源都依赖中国的产品的话,那么,到时候才采取贸易禁运措施的话,伤害的就将不仅仅是美国的新能源用户,而是整个美国经济。
此外,目前世界上除了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外,其它地区基本都是能源净进口地区,例如欧洲、南美、东南亚、东北亚等。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对于这些地区的市场渗透也十分深入。而这些地区的能源,现在基本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因此,中国的光伏企业如果这么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形成在这些地区从美国的“虎口”里夺食。虽然现在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规模对美国还远远没有构成威胁,但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这些非美国的国家一旦对中国的光伏产品产生了依赖,到那个时候,局面恐怕就完全不是美国所能够控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