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一批首发式在北京新大都饭店隆重举行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一批首发式暨第二批、第三批汇报会在北京新大都饭店隆重举行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的精神,把握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挖掘和丰富其完整价值,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念和方法,2016年10月20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二层华兴宫举行《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一批首发式暨第二批、第三批汇报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李一昕副司长、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丛书指导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主持此次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各省(区、市)住建部门村镇建设处负责人、丛书指导专家、各分卷编写组专家以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永旭、本套丛书相关编辑人员一百余人。
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深厚而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博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建筑传统,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国的现当代建设中,传统建筑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如何正确并深入地解析优秀建筑传统并执着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有效指导当代的创作实践,是现当代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编辑出版此类图书更加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策划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正是针对这一背景而出版的一套极具时代性与现实意义的丛书。丛书汇集了国内从事传统建筑研究与当代建筑创作的著名专家学者,指导专家包括崔恺、冯骥才、吴良镛、孙大章、陆元鼎、张锦秋、何镜堂、朱光亚、马国馨、朱小地、罗德启、何玉如、单德启、陈同滨、朱良文、郑时龄、伍江、常青、吴建中、王小东、曹嘉明、张俊杰、张玉坤、杨焕成、黄汉民、王建国、梅洪元、黄浩、张先进,全国共有750余名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了编写与调研工作。
丛书从2014年开始策划,在反复探讨了丛书的主题定位与出版意义后,在2015年陆续展开了编写工作,并在2015年10月与2016年3月分别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各省的工作交流会,协调工作思路、交流工作成果。2015年底,第一批开展工作的省份陆续提交终稿,经过严谨的校审工作,第一批书稿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
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系统解析了各地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地域覆盖范围大,丛书涵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地域覆盖最广,历史挖掘最深,建筑类型最多,通过对各地传统建筑的解析,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传统的丰富性与当代创作的多样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各省在基本一致的研究体例和解析维度下,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传统建筑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解读,并联系创作实践探讨了建筑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丛书论述内容从传统聚落到当代城乡,从空间结构到建筑细部,从材料技术到社会文化,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我国深厚的建筑传统与当代专家学者的思考与探索;第四,编写力量雄厚,丛书的作者包括来自全国知名院校及设计单位从事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创作、人文历史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识丰富、治学严谨,丛书内容全面、深入、翔实,研究方法也具有示范作用。
这套丛书从外部装帧到内文版式,从视觉形象到材料工艺,每一处细节无不经过精心筹划。古朴沉稳的传统韵味与典雅灵动的设计美感和谐统一,力求展现厚重的中国古建筑历史文化底蕴。读者在翻阅时,便能感觉到它的雅致与浑厚,既利于阅读,也易于收藏。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得到了业内专家与各地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以前研究传统建筑的专家、学者与从事设计的建筑师交流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两个群体融合到一起,不仅有利于传承的研究,更有利于传承的实践。有的老专家说,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国家组织这项工作了。
多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发行等工作。探索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难度极大的挑战,从“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尝试,建筑传统与当代创作的结合,一直是我国建筑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惠及当今,流芳百年,意义非凡的工作。梁思成先生说,“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本套丛书从传统建筑的深刻解析,来指导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将为这一问题的探索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