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盛大召开(图文)_新浪地产网
关闭广告

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盛大召开(图文)

提要:10月20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的“2016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活动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推动中国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

  10月20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的“2016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活动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推动中国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专家同仁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2016年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很荣幸主持国际会议。今天论坛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开放建筑理论、应用与实践发展进行介绍与分享。近年来,在国际领导和行业同仁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积极投身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推广开放建筑的理论基础下,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研发实践,在推动中国建筑业转型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发挥领军作用。今年恰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1956年以来,由中国政府主导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标准设计院,以推动中国建筑领域标准及标准设计的创立和发展,60年以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使命,引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做出卓越贡献。标准院60年之际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和行业组织,举办系列高端技术论坛的形式纪念建院60周年,真诚回馈行业与社会。

主持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本次论坛是对国内外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标准院建院60周年系列高端技术论坛周的一项重要活动。下面我很荣幸地向大家介绍莅临会议的领导和嘉宾: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原住建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百年住宅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窦意德)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孙英)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贾倍思

  韩国大学建筑系教授李在勋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范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静敏

  燕山大学建筑系主任孙志坚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邵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系主任鲍莉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窦平平

  首先,有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先生致词。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

  修龙: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到北京出席2016年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主办,由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作为标准院的母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此次论坛的举办鼎立支持。对标准院在建院60年华诞之际,举办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的形式纪念建院60周年,回顾历史,回馈社会,扩大交流,拓展合作的方式表示赞赏。我们相信各国的来宾和朋友,也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机会,围绕国际开放建筑的建设模式和住宅产业化的主题,以全球化的视野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达到聚集共识,相互借鉴,促进合作,互利多赢的目标。

  作为中国的一流工程建设综合服务商,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一直是中国工程建设领域技术与实践的引领者、推动者、探索者。集团所属的多家企业对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全方位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成绩斐然。特别是所属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开放建筑的理论与住宅产业化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与推广。迄今为止,标准院已在科研课题攻关,标准规范制定,工程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开放建筑和住宅产业化普及推广的重要引领者。

  多年来,编制中国装配式建筑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准规范。研发确立新型全面装配式住宅的技术体系,先后完成了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国家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上海绿地威廉公关、山东鲁能领袖城等一批中国百年住宅的示范项目。对国际先进的开放建筑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吸收转化和实践。标准院刘东卫总建筑师在苏黎士举行的2015年世界开放建筑大会上,作为中国开放建筑研究与实践者进行主题发言,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认可和反应。充分肯定中国在开放建筑领域取得的进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开放建筑的发展与实践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新常态下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广开放建筑理论基础下,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一体化的蓬勃浪潮中,交流是共同进步的基础,我们衷心的希望听到更多的前瞻性理念,看到更多开创性实践,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今天的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分享开放建筑发展的收获与成长,共同思考建筑未来的路径与方向,共同成就美好建筑的初心与理想。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和标准院60周年华诞纪念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建筑系名誉教授、Infill Systems US LLC董事长 Stephen Kendall(美国)

  Stephen kendall:早上好!今天发言是基于30多年来对国际开放式建筑发展的研究。今天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是在图像中显示出来的,但此类的图片不计其数。今天发言会聚焦一个话题,促进可持续性的决策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商机。

  在世界各地,住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压力是人们对投资的短期回报,刺激大量竞争增长。有的时候也会产生非常令人兴奋的成果,但现在住宅产业真正的发展向长远的视角来转变,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续的。

  我发现有两个领域是我们可以学习长远眼光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第一领域,我们对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仔细的研究,环境如何变化来去持久的存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在这里Habraken教授提出了建筑和邻里的自我更新的概念,现在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人群来掌控,这种控制权是被广泛地分散,甚至下到最小的个人的单元。

  第二领域,在寻找长期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看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我以公共事业和交通系统作为案例,给大家进行分析。我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计划和实施都是非常好的,但其中有一些原则是我们可以多多少少来学习的。基础设施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决策,这是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也考虑降低系统变化的风险,从而减少在其中的变量。

  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变化是建成环境为之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建议开放式建筑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基础设施式的思维方法。我们跟基础设施建筑一样,开放建筑考虑长期的效益,包括它的变化和多样性。

  基础设施规划和开放建筑共同的关键点就是使用层级,层级让我们考虑是谁来控制什么,从而进行建成环境的变化,这是五级的表格。包括我们熟悉的专业领域,城市的结构、城市的机理,城市结构是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城市机理是城市设计师的工作。家具和设备以及产品都是设计师的领域。

  在当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可以把控制权在专业人士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使用者也享有对内装和家具设备的决策权,其它的层级划分方式也是可能的。但问题是一个开放的,什么是服从于使用者意愿的使用者层级,我们一旦熟悉了这种层级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加细致地看每一个层级是如何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之间又是如何关联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界限。

  那么,出现冲突的时候,如何减少这种摩擦?城市的机理是属于城市设计师的工作,他们是界定公共空间,并且决定这个空间的主题,让个体建筑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有一定的一致和连贯性。还有基础设施的结构,它是简单的、耐久的建筑基础设施,并不承担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是为了随时间变化的多样使用者或平面布局提供空间。

  内装或者填充体,它是开放简单的建筑基础设施填充的过程,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家具是一个最大的产业,包括宜家、海尔等大大小小的制造商和企业。它们存在的所有原因都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内装产业对我们今天的讨论而言非常重要,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它在如今很重要,因为内装产业开辟新的道路,内装产业现在达到了开放建筑高效变化的目的而产生的命题。

  我们在建筑中有两部分建筑和家具,橱柜会归于我们的内部装修,我们有专门这方面的商业文化,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其它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办公楼里面家具的这部分,它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不仅仅是桌椅和橱柜,现在包括各种各样的设备。

  在不动产法中,这部分常常被人称为个人财产,或者说当使用者离开的时候,又他们进行处置并且掌控的财产,包括隔墙、门、橱柜、照明设施、天花板、线路等等。但是一定要指出的一点,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已经在零售业和办公楼中发生,但在住宅楼中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我一定要提出的一点,世界各国现在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住宅建筑的更新和升级。其中,很大一部分花销以非正式的方式来进行,不受到什么监管,也非正式的。但它们的建筑和它们的环境还持续地进行非正式的过程,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任何地方,都是希望可以阻碍或者阻止这种自然过程,这会造成骚乱和冲突。

  对试图强制执行这些法律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在很多地方由于执法不力造成社会对自身管理过程中的信赖和尊重感减弱。所以,让我们的住房可持续的第一步,认识到不同于建筑基础结构决策的内装决策层级的存在,我们然后再考虑内装的需求,从而满足需求的各种企业以及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性的难题。

  在美国至少是内装或者是填充体已经成为办公建筑及购物中心的设备与服务中常用的词语,在大门之后的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让它的空间是宜居的。在住宅中,装修是人们比较理解的。但现在对此类的服务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这种缺失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家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单元。

  最重要的一点,它也是做出决策的重要有关方。我们大家都知道家庭单元对国家的经济健康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刺激家庭消费是一个关键性的政策。不管我们说美国还是中国以及欧洲、日本、南非,家庭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这样?大型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公认的控制范围,而零售商店却有。

  现在让我们回到所说的开放式建筑与基础设施类似的观点上,基础设施在设计的时候,它的原则就是低层级的改变可以在不影响或者是不关闭高层级运转的情况下进行的。

  比如我可以拔掉家里的电源,但是不需要把家里的电闸给拉了。同时,我可以去雇一个电工,把我们的电力系统来进行一个更新,但也不会影响到我的邻居。但问题就是低层级的这部分,它们是有自主性的,这也就意味着饭店的老板他可以在不影响到隔壁商店的时候来去决定在自己店内的变化,建筑中所有的人共享生活的环境,如公用的空间或者是基础设施。这样的例子显示出控制力的分散是可以能够顺利地实施,而不是让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有所有的控制力,所以我们也学到了如果有人试图来能够进行统一的控制,他们没有办法成功的。要想自己控制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不会有独自进行控制的机会,但我们怎么进行控制力的分离或者是分散,然后在很好的合作中来进行共存。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对每一个人而言,在住宅开发的过程中同一时期或者是一体化的平面设计与建筑基础设施,往往是标准化的。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工作更加简化和高效,大家都想让事情变的更加简单。

  同时,还有什么可以比住宅更新,更加复杂,也许只剩下医院,与任何一个建筑类型相比,每立方米的住宅有更多的管道、电线和机械设备。在社会管理方面,住宅对生命的安全和税收、学校、停车场以及公共娱乐方面,也有更多的要求。

  复杂的过程简化,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来避免不确定性,这种途径就是通过标准和统一。想要来进行的用户,他们总是在考虑一个问题,他们总是想要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换一个门的位置或者有一个特殊的家具,或者是能够照到阳光的厨房等等。用户不断地改变他们的注意,而且用户的人数又这么多,所以大的公司和政府的部门在很早以前就学乖。

  平面的布局和尺寸,如果不是依据各个家庭特殊性来制定,那么由谁决定这些布局和尺寸?新生代的市场专家介入设计过程,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他们依照某一些共同的特性对人类进行分类,将每一个人类与一种功能表述对应起来。

  由这些功能的描述来控制及引导他们的资金、设计、规格、造价、估算、供应链和建筑等等。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让人群分类的方法,减少多样性,提高效率,简化过程,减少不确定性。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类也会产生变化。我们最后的房屋可能已经不太合适,不适用于将来的功能。

  我们希望能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见到的僵化建筑物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和管理的负担,它没有办法跟上快速的变化。当时代在改变,当技术和空间标准在变化,当人口结构在变化。当使用者的偏好在变化,老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再是高效的了。

  首先决定平面布置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是想要去进行分散的控制和分层级的决策是长期的关键,经济机构如何确保基于基础设施规划原则的投资不产生长期的风险。

  另一方面,房屋的建设过程如何高效地驾驭消费者不断增加和多样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在投资和消费能力上不断地增加,内装的公司、内装的产业是这些问题开放建筑的答案提供者,所以我在最后的部分要去讲讲这些公司是如何来进行运作的,我们如何可以来确保使用者可以让自己的住宅通过具有资质的内装公司,及时并且以很好的性价比来对自己的住宅内装进行更新和升级。包括一些展示厅,家庭成员可以去展示厅进行咨询,内装的部分可以在各个工厂中生产并打包,并且运到住户指定的地点,由专门的专业化施工人员安装。

  但,为了这些内装公司的发展,必须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个前提,简化的基础建筑结构,这并不意味着让建筑更加便宜,而是让它的建筑更加智能。它可以使用一些混凝土、不锈钢,只是让它更加简化。

  第二个前提,基础建筑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容量。意味着投资者必须要让工程师和建筑师团队在它们的绘图或者计算中来展示,它们有一系列合理的单元设计。在任何的一个楼层都是如此,这是被称为容量分析。在公共运输产业中,重要性等同于需求分析,这是指任何基础建筑结构都可以容纳多样的内装解决方案。即使是事先没有办法预料到的解决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任务并不是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是为不可预测的事情做好准备。

  第三个前提,管道和线路必须要理清。我们需要把这些技术系统理清分开,这样将会去适应长期的变化。第四个前提,有提供内装运输的方式,把旧的内装进行清除。我们有货运电梯,可以有通过外部的电梯或者是吊杆货车,通过外立面移除旧的内装,利用屋顶的轨道,类似于高层玻璃清洗这样的设施来实现。新的行业从来就不是被人发明出来的,它不是无中生有,往往是由其它的产业中分化出来的。

  有的时候是新生的,有的是衍生的,所以我想要向内装公司提出几点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原则。包括从事填充或者是重新填充固定的简单高效能的基础设施结构的相关工作。

  第一个原则,对现有的公司进行培养,现在的装修公司清楚地知道如何听从人们的需求,并且管理复杂性,维持它们的业务。它们应该得到国家认证这样的支持,还有制造公司他们可以有经济的产品进入内装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制造公司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所有的内装服务原因是因为制造公司不熟悉建筑服务,而内装还是一种设计和建设的活动,只不过存在于建筑物的内部。

  第二个原则,发展协调内装和基础建筑之间的交界。这个过程需要格外的关注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这样才能使各个内装公司采取很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或者是其它的解决方案。在这些努力的帮助下,内装产业才能繁荣发展。

  第三个原则,鼓励智能化的产品。将内装的产业进行标准化协调,将会有助于产业的发展。这些更加智能的产品会减少人们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价格竞争力和可选择性。我们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内装中的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路径规划上,这些解决方案也是成功的内装系统的支柱。

  开放式建筑必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命题,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认为防火构造应该是标准的做法。我们已经吸取没有规范和执行防火构造而引起的灾难教训,也适用于地震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领域。灾难由于不执行规范而发生,现在凭借各种激励措施零能耗、碳平衡建筑快速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趋势。

  包括全新的全球化绿色经济系统,中国也是系统的主要合作伙伴,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让开放式的建筑成为新的二十一世纪必然趋势。采取我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将会让我们能够对变化和多样性更加包容,并且以非常高效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

  与此同时,对新趋势的认同将会促进使用者及家庭,被重新引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像我刚才试着跟大家讲的那样,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从经济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我们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重新让使用者来进入到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会弥补公司和政府愿景与同等重要的房屋使用个体愿景之间的巨大鸿沟。房屋的使用个体也正是建筑师、政府和商业必须服务的对象,非常感谢大家。

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大学院建设工学专攻主任 南一诚(日本)

  南一诚:大家好!日本一直在围绕如何提高集合住宅的可变性问题上进行着一系列研究与开发,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相关研究开发的成果以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在日本,相关的研究开发在国家与建设省的主导下,日本住宅工团、大学和民间企业共同合作展开的。

  70年代前夕,日本住宅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之后,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改善住宅质量,70年代后期开始了开放建筑,进入80年代以后开始了CHS的研究,这些研究开发的成果都和KSS和2009年制定的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与促进相关法律息息相关。

  在日本的集成住宅,一般的住户房屋面积都为70-80平米,为了迎合孩子们的成长,让生活多姿多彩,大部分人都会对他们的房屋进行装修和改造。住宅可变性研究而言,日本住宅的特征是研究的背景,达到住宅长寿命的目的。

  下面,我对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与促进的相关法律做一些说明。2009年6月4日该法律开始实施,那时候虽然有约70万户住宅是基于该法律要求的技术基准所建设的。但大部分都是一户建的独立住宅,公寓这样的共同住宅并不多。政府制定这样的技术性方针政策,就共同住宅而言,由于法律法规要求公用走廊对设备管线进行维护和更换,而一般公寓很难适应这项技术方针,这导致符合法律的住宅数量无法增加。

  为了可以改变住宅的平面布置,公寓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确保2650毫米的高度,可以保证这样的尺寸就可以制作双层的地板。使得设备的管线得以贯通,厨房和浴室的位置可以改变。这是日本建设的第一栋符合法律的公寓,位于日本的浦和,我们可以创造出满足大部分家庭的房屋布局。

  下面就80年代日本政府和民众协作的百年住宅CHS项目谈谈,日本住宅的使用周期只有30年左右,时间非常短。由于考虑到环境、资源以及经济方面的因素,你只需要解决如何延长住宅使用寿命的问题。

  构成建筑的构件根据更新周期分五类,为了使指南短期内使用的建筑构件和零件不破坏长寿命的建筑构件和零件,因此,将它们设计的更加便于安装和拆卸。我们对1987年完成的CHS集合住宅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采访的方式对住户进行调查,询问了他们关于入住后的生活过的如何,是否进行过重新装修等方面的问题。

  我的研究室对CHS之前所开发的研究日本住宅工团的实验住宅KEP进行追踪调查。我们调查住宅区中,虽然都是同样规模和房屋布局,但有的住户的家里配置了可动式声纳墙和割断墙,有的住户家里没有。有这些配置的住户频繁地改变房屋布局,家庭的居住方式不断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确定为了在90平米左右的住宅持续居住,家庭会有效的使用可变的房屋布局系统。

  现在日本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住宅的改造问题,年久的住宅越来越多,这些住宅的居民趋于高龄化。可以预想今后的住宅改造会大规模的增加,另一方面日本拥有建设技能的人数量不断减少,现在正在进行替代人工作业以及降低改造工程费用的研发工作。

  日本住宅产业的特色是发达的工业化住宅和成熟的内装产业,工业化住宅制造商灵活地利用IT技术一家一家的为客户提供他们的使用特点,一对一的设计他们所希望的布局住宅方案。这些设计方案被送到工厂,在很短的工期内可以完工一座优良品质的住宅。为了能合理地达到居住者的期望,新建建筑建成后房屋布局进行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去年亚马逊设立了以网络为平台,工业化住宅制造者与内装制造者协力实施改造工程的网页。约有五千个一体化浴室,一体化厨房,厕所等住宅用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买和改造。可以说新的住宅产业已经形成。

  1971年英国建筑家也会的会长亚历山大戈登,说过长寿命,低能耗。这句话我认为至今非常有用。对内装进行改造,使结构得以被长时间使用。这与资源能源的合理使用息息相关。表明今后建筑应有的发展趋势。谢谢。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鲍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筑设计(BE)香港有限公司主任董事 贾倍思(中国香港)

  贾倍思: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主要讲一些传统建筑以及对新建筑的启示。开放建筑的目的有很多,对我而言比较重要的就是舒适性、个性化,舒适化和个性化结合在一起的。工业化,如何能够尽快地节省材料,可以进行建筑的改造和建造。可持续,建筑如何可以长久?前面两位发言人都特别强调可持续的性质。任何一个开放建筑都有很多方面组成,包括新技术和建筑设计。

  我的发言侧重在建筑设计和可持续方面,设计为主导的开放建筑。很多情况当我们有疑问的时候,总是看看我们的传统建筑。我们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大量的建筑都已经一百年,甚至更早。可是今天如果谈百年建筑很困难,很多时间我就会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谈一些百年建筑还需要做研究,可是我们的传统建筑自然就是百年的或者是二百年的甚至是三百年的建筑。目的之一就是想看传统建筑对百年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的未来长久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传统的借鉴有很多,一种是借鉴形式,很多人都是借鉴形式。到70年代、80年代有一些人在谈光是看建筑的形式不够,主要我们看建筑的一些构造和场地。我们传统在设计中的态度需要改变,不能停留在视觉形象上。继承这样的思想,我想看中国传统建筑有多少方面跟我们今天讨论的可持续建筑、百年建筑、灵活建筑、开放建筑相关的方面。

  Eberle教授一直在做可持续建筑,他的切身体会建筑设计不是创新,而是如何让一座建筑可以使用200年。我们下面的演讲结合一些传统建筑的图片,然后结合一些BE的设计。并不是说BE是学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才开始做的,好的东西大家是共用的,好的东西有共同的特点。如果我们谈长效建筑和开放建筑,无论是新建筑还是老的建筑都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特点非常重要,而不是说谁学谁,都是可以供我们作为一种借鉴。

  我讲讲城市结构和外部空间、建筑结构、立面和表皮、功能室内装饰设备。这四方面怎么划分的呢,Eberle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如果我们看我们的周围环境,时间最长的一般是城市结构和外部空间,哪怕是建筑改变了,可是它的城市结构基本上没有变。世界上有很多的案例,很多的老城都是如此,它的建筑广场和外部空间基本上都是四五百年甚至是更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结构如果我们做的好可以用一百年,如果我们做百年建筑或者让这个建筑的寿命可以长一点,我们看的不是下面的的功能,因为功能只有20年,20年就会变的。如果让功能来主宰我们的设计就错了,我们一定要把外部空间结构中间的立面要做好,因为这些才是可以保证建筑50年、100年或者200年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对功能主义的看法,为什么今天我们做百年建筑困难,就是因为我们过去这100年一直受到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主义的教育就是说你研究功能,做好建筑就跟今天的功能完全能够吻合,这就算好的建筑。功能主义并不主张我们做百年建筑,因为功能只有20年,如果20年的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寿命,建筑以后就很不好用,这就会拆掉。基本上从这四个方面来做介绍。

  我和学生在研究方面会觉得这些元素对外部空间质量非常重要。街道、外部公共空间、社会文化体现、高尚而集约氛围、形态。环境里面没有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文化,文化从建筑开始。一个环境出现灵魂,往往是从建筑开始。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功能问题,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问题,无论是单栋的建筑还是密集型的建筑都有完整的形态,形态里面有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是各种各样的,是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里面外部空间是这样的,有围墙和建筑树木。但最主要的就是看到外部空间和其它的外部空间有很多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很多街道,无论是在中国和外国都有的,但街道往往在城市建筑的平面是很小的部分,占6%。但这个城市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的好坏或者说建筑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部空间很狭窄的这些小空间。

  顶上看外部空间是如此,刚刚可以看到一点点,城市里面的外部空间除了街道还有一些重要的集散地,包括交通,苏州船与水体为重要的外部空间,我们今天不太用。有的地方外部空间现在还存在,我们还可以去看,知道好的外部空间大概是怎样的,什么是宜人的尺度。

  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包括庙宇。一个好的地方首先是由这些东西决定,而不是说一个单栋的建筑决定,单栋的建筑和整体的外部空间结合,为形成好的外部空间做出贡献。作为单体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你都可以发现有一个形态。大量的城市是有几种形态变化组成,保证环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从来没有说一个传统的空间是每一个建筑都不一样,然后堆在一起的,这基本上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这样的传统城市。形态简单的变形。我们BE有十个公司,建筑分布在欧洲、亚洲和中国各地。

  奥地利的小城,旁边是新建筑和老建筑,我们从建筑的角度看色彩有一些对话。最重要的不完全是色彩,最主要的就是平面。BE一致认为,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建筑应该是促进,对它有一些帮助,可以保护好的,对它进行一些强化优势。这个平面主要就是看建筑放在什么地方。很多BE的总平面图不把自己的建筑标出来,让读者看建筑到底在哪里。有的人很快就找到,有的人稍微找的慢一点。找到了以后开始想,为什么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这样处理。与老建筑的关系处理的不错,有两三个小的外部空间就在这个周围可以形成。

  我们不要看它的立面,我们只看基本的形态,因为最基本的形态是决定了建筑的好坏的第一步。在一个环境里面没有建筑的时候,你建筑需要给环境个性,所以对环境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就是环境好,我们需要促进它,保护它。如果周围的环境没有个性,我们通过建筑给它一个个性。而装配本身很重要,但最主要的就是外部空间。一个好的技术能不能为一个好的设计服务。我们建筑有很多内庭。

  社会住宅的密度相当高,这么高的密度一定是社会住宅或者说低收入住宅。BE开始的时候都是做大量的社会住宅,价格比较低的住宅。正是因为为比较低收入的人服务,我们才发现大部分的低收入人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来自中东,有的来自南欧,有的来自南亚,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Eberle很早意识到,按照每家每户的需要做一个功能不可能,干脆做开放性的平面,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这张图我想讲外部空间,密度很高,有很强的延续性,让它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结合。哪怕那么高的密度都有一些通透的视野,这还是作为组团式的建筑做的挺好。这都是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好坏决定这个建筑是否一百年,是否二百年。外部空间的公共区域一定要做好。

  结构非常重要,因为结构做好可以一百年,做坏的话建筑功能已经过时了,可是结构虽然还没有过时,但房子需要拆掉,构色设计非常重要,因为牵扯到功能。如何做到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开放建筑主要就是把支撑体部分和填充体部分分离,结构相对独立。结构的适应性,我们看传统的建筑有什么特别的特点,通适性,就是一个结构体系做所有的功能都是可以的。庭院为基本结构单元,外部空间为基本元素而不是说里面空间室内空间为基本的单元。

  今天我们做结构是为了建筑而不是外部空间。标准化说的很多,支撑和围合结构的分离,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大木作和小木作,装配式,里面的构件都是装配式为主。我们很少重视艺术和文化的结构,结构不是物质上的结构,而是承重就完了。结构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要当成文化的构建来做,而不仅仅当成一个工程必要的东西。我们看中国的建筑平面特点,开间往往是一致的,可以大,可以小,随着人口的增加或者减少。

  结构是两圈,中间一圈,外面一圈,中间这一圈和外面这一圈之间都是敞开的空间。Eberle说做完了以后都不知道这户大概有几个厕所,有一个厕所还是两个厕所对他而言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结构需要做好,节能、保温与竖管的系统做好。住户住进去以后自己协调,需要三间房还是四间房,还是三室一厅还是四室一厅。平面可以看到非常中性,可以做办公楼用,这个建筑是得03年的世界绿色住宅最高奖。15年过去以后,一部分改造成了老人院,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幼儿园。

  当时Eberle设计的时候都没有这个任务,我当时就是做住宅。但15年以后就可以发现功能有一些变化,变化以后很实用,老人院和幼儿园也是很实用。BE做了大量性的形态平面,各种不同的住宅我们都用了类似的形态。具体的细节不一样,因为场地和业主不一样。有的时候建筑师设计一两栋建筑可以做的很好,但Eberle作出了形态,他的形态做的很好很成功。特别是从功能主义的通风、日照的建筑平台转到了大平面,BE一下子占领先的位置。节能比较好,节省地,节省造价,做完了以后功能怎么处理,这也是很早BE就做到了形态比较成熟。

  苏黎士高工的实验楼,实验室的变化非常大,一个研究团队在里面工作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或者说是半年的时间,这个研究团队走了以后新的团队进来,所以灵活性的要求比住宅大很多。平面就可以看到是非常简单的,两边是实验室,任何一个地方隔出一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电、水、空调系统,不需要有太多很费劲的改造。中间形成了中庭,BE非常重视中庭的光。我们下面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做比较。中庭的采光,走道。这也是早期的灵活性更大的工厂,结构减到最小。

  平面非常节俭主义,只是一个表皮,但表皮和结构有脱开,之间是各种各样的管道。是非常通透的,功能性变化最多的建筑。阿姆斯特丹做的项目,也是国际竞赛,在荷兰是非常有名的开发商,已经做了四五十年的建筑。最后发现老的六七十年做的建筑要拆了,所以开始提出疑问,我还没有退休,为什么我的建筑都已经要拆了,所以开始搞长效建筑。建筑能够像巴黎的建筑一样二三百年不变。建造的形态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引起一些争论,因为BE一直比较现代,看到BE做成半复古的,很多人开始觉得建筑的风气是不是要转了。

  Eberle说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立面,立面跟完全复古的不完全一样,有很多细致的变化。没有时间感,建筑不知道什么时候建造的,他认为这个很有意思的。绿色建筑和今天的法律是有冲突的,有的时候搞开放建筑,有的时候搞绿色建筑受到惩罚。虽然讲开放建筑,但外部空间非常重要,包括走道、入口。毛坯房,办公和住宅都是可以。三个星期前我带客人参观,发现里面不仅仅是办公和住宅,而且还开了酒店。中间是核心口,上来以后两边出口,全部打通以后就是接待,一进门的入口接待,两边是餐厅。占了两栋房子,这边是其中一半沿着走道做成了客房。

  BE建筑给别人惊喜,别人使用的弹性非常大。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功能的要求。跟中国的建筑平面相差很远,过多的划分跟我们传统的建筑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跟传统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是在形态上而是在对建筑的态度。传统建筑子孙万代住下去,对时间的态度不一样,造成了平面功能不一样,平面的设计完全不一样。

  传统结构有很多的特点,大部分中国的专家都很清楚。大木作和小木作的分离,这在我们的建筑书里面写的非常清楚。包括构件的装配怎么做的,我们的建筑教科书里面写的很清楚。我们的平面是标准的,但坡面是多样性的,层高不一样,变化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建筑很有意思。平面上看都是很雷同的,但坡面上看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加上了内庭院以后,是中国结构的特点。梁的大小不一样,梁大小不一样不完全是因为承重,因为承重比较重的承载力的梁大一点,是我们今天很清楚的,承载力小一点的梁就可以细一点,但中国的建筑不是。因为梁很多本身就是文化,反映出文化和经济。结构和艺术以及装饰是不分的,这在今天很难想象把结构都暴露出来做成一个装饰性和艺术性的东西。我们以前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把结构变成文化和艺术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丹的办公楼,总平面也是典型的低平面,我们画几个结构其它的都是敞开的,我们不进行室内的划分,由住户自己解决。但我们非常强调外部空间,每天有500辆火车从旁边经过,旁边是办公楼,我们做了夸张性的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结构有的时候可以自由,不要完全是承载力的需要,有的时候可以夸张。因为我们还是需要做建筑,做外部空间和城市,这跟我们传统的工匠一样,结构表现业主的喜好和文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结构过于被动,结构除了中性和多功能以外,还需要有一些可能性对文化有促进的作用,这是我们传统建筑所告诉我们的。

  表皮最主要和气侯相关跟文化和功能相关,表皮跟其它建筑的构建不一样,它是室内和室外同期做,表现了文化和个性。文化讲了室外的集体文化,个性是室内住户个人的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你要谈它的技术没有什么好谈的,我觉得大部分的建筑技术都是非常落后的,特别是气密性问题,传统建筑没有气密性问题。有的时候建筑上的好坏,除了技术上需要提高以外,可是建筑设计我们从传统上还可以有很多借鉴。包括活动的外墙,中国用了很多的活动外墙。而且外墙既是一种分割构件也是室内外的装饰构件,室内也是装饰,室外也是装饰,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聪明的。婚丧嫁娶有很多的仪式在庭院里面办的,那个时候办仪式室内外的空间是敞开的。很多功能有灵活性的需要,我们今天考虑的就是稍微的少了一点。中国的立面丰富,有虚,有实,有的是可以打开操作的,根据气侯需要和人的心情。建筑是动态的,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这个住宅做了动态的立面,BE也是认为任何一个项目的钱都是一样的,钱对建筑师都是公平的。最主要的就是建筑师决定钱用在什么地方。BE认为要用在外墙,然后用在内庭的采光景,这两个地方可以花钱,其它的地方可以做的非常简单。对高密度的社会住宅来说,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视觉,没有视觉的私密性,从这家可以看到那家的窗户。什么时候需要私密性,什么时候需要通风,什么时候需要采光,用双层立面交给住户自己决定,觉得私密性更加重要可以把外表皮关起来,你觉得自己做秀也更好,可以把样态的隔板打开。

  建筑每天每时立面都在变化,都是住户使用方面有变化。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一些外墙的构件。但BE非常重视,如何把智慧用在当代的建筑中。表皮体现是为了环境,表皮室内人重要还是室外人重要?表皮认为对室外更加重要。现在的技术非常发达,只不过就是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玻璃的双表皮BE用的比较多,坚持功能中性,采用灵活构件,装配式大小木作,艺术、工艺体现住户的精神。

  室内非常的重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最主要的就是用户到底喜欢不喜欢。中国传统把宅捐出来变成庙,庙变成小的学校,小学校、庙和家庭住在中国的传统体系里面都是一个建筑体系,可以用不同的功能,建筑可以完全一样。里面非常豪华,如果有一点艺术,有一点钱就花在室内的灵活隔断上,可拆卸的,不喜欢这幅画可以换掉,是最优雅,最能够体现东方人的品质中国建筑是在室内。有很多的屏风,这都是视觉构建,分割构建,但同时又是一个装饰。

  BE做室内不是很多,我们在香港做了办公楼,全部做灵活构件,公司是如莲。所以做了一些开放性的设计,这些彩色的都是一些推拉墙。做完了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员工和老板总是在推推拉墙,用户可以参与到自己房间的塑造,根据功能需要。BE重视天窗采光,这都是楼梯间,各种各样的楼梯间都是大纵深很便宜的住宅。刚才看过了医院,医院里面有小的室外空间,走廊。中国传统民居有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庭院采光,既是通风和采光的需要,物质上的需要,更加主要的就是艺术性的需要。如何用光,这是一种艺术。室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主要的就是艺术。

  灵活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开放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和实践,我们做研究的就是非常专注在某一个点上进行研究。但实践,你作为一个建筑非常复杂,结构、空间、技术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都需要形成一个整体大家才喜欢,喜欢了以后才是好的建筑,好建筑才可以持久,这是我们做开放建筑首先需要把握住的。产业化和建筑设计,这应该结合在一起,利用好的建筑来带动产业化,而不要用产业化来带动建筑设计。

  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刘东卫:我今天从中国目前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工业化的未来,跟大家做分享。我们的研究和设计团队在开放式建筑领域做一点点工作,有一些思考。开放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思考。结合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如何思考今天大规模建设的未来,从可持续建设发展方向思考跟大家交流。第一部分讨论开放建筑在中国的简要过程。第二部分,在现在改革开放30年,每年以10亿左右的住宅开发建设量在增长。80年代中期在北京开始上学,突然之间30年的建筑都建满了。这些建筑这么快速大量的时候,虽然我们所有人也亲历这个过程,但我们必须思考这些建筑是什么,将来怎么办。质量品质更加长久,结合一些技术手段,给咱们所有人建造更加长久的房子。第三部分,我们一直在思考开放建筑是什么,有一点体会。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化大规模开发建设,住宅严重短缺的时期。开放建筑在国际上的实际研究被介绍到中国。80年代时期,东南大学包先生的团队做很多实践,我们院的马总90年代在北京翠微路做了项目。从学术上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进入特别繁荣的初期阶段,学有很多的文章。清华的(张守仪)在学报进行介绍。中国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学术讨论的比较少。开放建筑在中国的实践,2000年以后是一个特殊的时期,99年底国家的层面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通过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给老百姓建造出更加高品质的房子。新一轮在2000年以后的实践,很多学者从研究和实践上进入开放建筑比较新的时期。今天在座的贾倍思先生对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规模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标准院当时与日本,想以产业化的视野,引进日本的这些先进的产业化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建设高品质住宅。06年我们与日本实施中日技术集成型示范工程,实践在开始,主要想从高品质的住宅,从产业化的角度在建造技术方面集成。

  刚才讲改革开放这30年确实在中国匆匆忙忙,以特别快的速度建设大量的住宅,我们在身边经常看到这些住宅。这30年建筑的基本思考方式以及建筑本身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亟待解决。大建设量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和消耗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到了建筑寿命问题。可能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报道,中国的住宅和建筑的寿命平均是三四十年。当然了这样的统计不一定很准确,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在北京以及所有的大城市,基本上在三四十年前的住宅就是面临着重新建设和重新改造甚至是全部拆平。这在咱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些年,建筑设计的观念没有改变,咱们的建筑技术也是传统的办法。住宅本身品质非常差,使用寿命短,居住品质差,今后可持续和改造以及变化基本没有可能,难度非常大。

  由于产业的建设方式粗放和资源环境问题,至今还在持续大规模建设的焦点问题日益突出。最近的10年,我们团队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可能建设部的一些调研结合标准规范,尤其在实践上还是想从咱们的邻国产业化技术特别发达的日本进行学习,还想用工业化或者说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的技术,解决可持续和住宅品质寿命问题。这是借鉴国际的开放建筑思想和理念,我们标准院认为在国家的标准设计体系下实行支撑体和填充体。把建筑从产业的角度和设计的角度引进理念,从生产和建造方式上来进行转型和升级。这些年基于开放建筑的理念,重点在探讨以一种新的建造技术,用中国讲的新型建筑或者住宅建筑的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实践。左下角的图刚才南先生讲了,由于我们实践的项目基本性的研发调研和日本的国立机构来开发的,借鉴日本的百年建筑,长寿命的建造技术。让填充体部分集成内装部品技术,让它更加灵活,更加有适应性。开发的就是支撑体和填充体,以这种工业化生产为基础来集成不同的体系进行实践。

  随着我们和日本的国立机构,包括著名的设计事务所,以及在国内外的这些部品生产厂家进行学习,中国百年住宅建造技术。开放建筑,建筑的全寿命为基础,结合中国全力提升住宅的性能和品质,从建造技术、设计技术到施工建造技术,以及考虑到今后使用和维护,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集成技术,从而进行实践。以这种建筑产业化或者说工业化的方式,从而实现建筑的长寿命化品质的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建设一种更加长久的,可持续住宅建筑。我们结合开放建筑,主要是从三个基本原则来做的,开放建筑体系,从设计建造考虑今后的更加可持续运维和变化。让结构更加长久,我们现在做的示范项目尽可能把主体的结构耐久性设计做到一百年。考虑到在住宅领域的实践,因为住宅的装修部品和管线,可能5-20多年,最多到30年是需要变化的,让它更加灵活可变化,可适应未来每一个居住者的需求。

  我们现在在全国做了三个项目,项目非常小。第一个项目现在已经建成,设计和建造应该差不多是06年和日本通力合作建造的,这在北京是非常小的项目,在西四环五万平米。从调研到技术的整体开发花了五年的时间,这是第一个在新时期里面运用OB体系,用产业化的技术从内装到支撑体。结构很有意思,这是钢筋混凝土的砌块,完全把装修管线设备从结构主体分离出来。从内装的部品集成这是非常困难,这个项目之所以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当时关于内装部品以日本的部品为主,整合国内150家左右内装的部品企业,怎么把它从成本到技术系统化集成起来。

  从2012年开始,我们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最后标准院负责技术实施,我们与日本的日中建筑产业协议会签署中日百年住宅示范工程,目的就是看到中国现在大量在建设时期,从可持续的角度借鉴以日本为主的先进可持续住宅的产业化建造技术。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牵头,过去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挑了国内四家很领先的房地产商。这个项目的右侧是上海绿地集团,这个项目比较小,只有三万平米三栋楼,用百年住宅的建造理念给房地产品质技术转型升级,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上进行。

  北京的雅士合金项目,内装修施工全部都是干作业,都是用工厂化的部品。大家知道在日本的住宅内装产业非常重要的部品就是卫生间,当时这是国内第一个楼盘实现商品房整体卫浴。他们说用了整体卫浴,中国的老百姓不会买你的房子。我们一次一次的调研,一次一次的尝试,我们去日本看了,也在国内进行研发。这个盘586套房子,几乎被我们这些建筑圈的设计院的人一抢而空。

  整体卫浴工业化的产品大家都知道,传统技术来实现卫生间特别费工时,质量不好,会漏水,而且是永远修不好的。整体卫浴的产品舒适性和质量品质就不用说了,但确实在中国目前可能传统的技术和思维下做这些东西,从而实现,这是非常困难的。来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安两套,这是非常舒适的。最大的特点,今后对每一个住户而言,可维护性,可更换性非常好。20年以后如果整体卫浴要换掉,在工厂同样一个型号也可以。

  中国内装产业的基础和发达国家相比非常弱,坐便器和龙头做的很好,但集成起来非常困难。有产业链的问题,有施工的问题,我们做的时候所有管线都分离,没有埋在主体的结构。当时我记得我们的设计院老总说我没有听说电线管可以埋在主体的结构里面,没有办法设计。这对传统的建筑设计以及建造技术乃至理念和施工都有非常多的挑战。

  北京大兴非常小的公租房,利用开放建筑理念和支撑体、填充体的技术,从而实现公共租赁房在低的成本和造价,进行面向未来的思考。大家知道十二五3600万套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量不比十二五小,公租房目前是建的问题快速解决,今后可能最大的挑战就是可持续的居住,运维和管理的问题。我们借鉴很多日本UR先进经验,与团队不断的调研交流。标准化和产业化方面以及成本,怎样在中国落地解决中国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主要是面向未来。

  中国绿地威廉公馆百年住宅示范项目,虽然项目比较小,就是三栋楼,把房地产现在户型的主要面积系列都涵盖。有90平米,有140平米,最大的有190-200平米。前后四年的时间,三万平米。开始大量国内外部品商整合部品,通过设计集成起来,也是产业生产建设的过程。包括产业链施工的过程,中国传统做填充的产业,都是有传统的施工队,对干作业和部品根本不了解。室内设计这些从建筑而言,都是效果为主的,对工业化方面了解的不是很深。松下中国和海尔立柱都有国际的大团队,完全是从房地产开发建设仅贴住户需求,实际项目非常成功。国内房地产建设用传统方式就是好,利用工业化做起来就很困难,就没有多样化的适应。这些东西需要值得探讨。比周边的楼盘多卖了每平米三千到八千块钱,住户后来有一些调研,很多的住户不是为产业化的,很多在调查的时候购房者注意管线没有埋在主体的结构里,今后可以非常方便来维修和维护以及更换或者更新。

  中国开发建设,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是一个模式,迅速拿地,三个月半年以后必须开工,马上销售到前端。对产业、部品、技术、长寿命、高品质是完全不了解的,巨大的过程需要时间沟通。负责内装和成本的,有十几个部门全部都需要跟他们沟通。用了很多先进的部品,日本高品质的商品住宅是普及性的产品,呼吸砖硅藻系列,从设计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中国现在做住宅的时候,背墙板都做一个背板放在电视后面,可以方块来衬托,其实那个东西什么用也没有。把呼吸砖这个产品就用在背后,可以调解湿度,可以吸臭味和甲醛。

  中国老龄化是全国整体的老龄化阶段,北京常住人口四个人里面有一个老人。现在所有的既有建筑都要进行适老化的改造,加电梯,弄扶手。但每年十亿平米的普通住宅,难道今后还得再等到新一轮的老化以后再改造吗。示范项目是在整体推进,适老化学习西方和日本发达国家经验,当成通用设计在示范项目里整体推广。

  大家知道开放建筑是面向未来的建筑思考理论,从建筑设计和建筑师层面来讲,大空间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中国目前剪力墙体系,我们现在做的所有设计,里面的承重和抗震各方面都是不需要,传统的方面还是把承重墙放在后面。体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变化的,所有在剪力墙体系都做的是大空间的。我们与BE现代主导者Eberle先生讨论,这几年BE也好,欧洲也好,公共建筑和住宅领域几十年面临巨大的变化。过去建设一些小的住宅,突然变成一些大住宅,甚至这些住宅功能都有很大的转化。住宅楼变公建,公建变住宅楼,看现在的既有建筑,突然现在一些建筑师在实践的厂房变成公租房,可能有很多这方面的一些思考。我们与日本的产业化技术理念结合,共同研发现针对用户的集成体系。

  标准院在上海做绿地百年住宅,不仅仅是一些部品,与房地产用户的需求结合,虽然都是剪力墙体系,但都做大空间。开发商非常不容易,主体的作业非常不容易,说起来很简单,但改变行业包括设计界和建筑师的理念,这是非常困难的。从设计的整合来集成。中国现在老有不同的声音在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工业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多样化是矛盾的,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千篇一律。90平米的户型,我们完全可以做成三居、两居、老年人,适合不同家庭的。有的时候和开发商进行交流,在北京也有十几年前的开发商为了适应多样化,有100多个户型,总有一款适合你让住户来买。如果用开放建筑的理念和实践,根本就不需要这样。

  开放建筑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责任与时代主题和意义是多元和不断发展面向未来的。中国目前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时期,思考面向未来的开放建筑理念以及理论方法,我想这对中国目前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开放建筑在中国我们的团队人数很少,看到全世界的建筑师和研究所以及大学老师的思考。未来会进入广义开放的开放建筑学。广义开放建筑学的方法论,对城市建造更加长久的住宅有影响。中国的城市不是二三十年建筑都推倒重来,让人认不出来。

  我们邻国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日本对咱们的实践都有影响。我们这些年做开放建筑,在中国过去都是公共住房,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把房子卖给个人,产权和物权非常重要。现在建筑师和设计方法集合住宅的管线都在楼下,不仅是有这些漏水各方面的品质问题,还有产权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在座的思考。

  十间之间,我们的团队在努力。建成了三个非常小的项目。现在还有五个项目在建设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转型升级,住宅的供给侧品质改革与老百姓需求结合,进一步探讨。现在在天津、浙江、济南有一些小项目,中国目前面临每年几十亿的既有住宅,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居住有很大的问题。现在与首开集团在老的物业做既有住宅产业化技术。

  今天在座跟大家交流到这儿,大家共同努力。面向未来的开放建筑学在中国大规模建设中,一定会有非常灿烂的明天。

檀国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在勲(韩国)

主持人: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鲍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筑设计(BE)香港有限公司主任董事 贾倍思

檀国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在勲

  李在勲: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韩国大学建筑系的教授,非常荣幸在此作为重要论坛的发言人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是韩国基础建筑规划委员会的主任研究员。在这次发言中,我会跟大家讲一下在规划中的开放方式。

  当你们听到开放方式的词,在我们的政策中使用开放方式会想到政策平台,平台可以是云上的平台。不管是专家还是非专家,他们都可以以开放的空间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人工智能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分门别类,同时产生政策,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通过分工把政策进行实施,这是一种理想的开放方法,未来得以实现。今天我想跟大家讲的是,我们采取的政策跟上述有所不同。我们以两种方式开放,首先,我们收集大量和更为广泛的开放数据或开放资源,在我们决策的时候,包括首尔目前的情况和基本的数据收集中,我们都使用这种方法。另外一种开放,因为我们是以开放的方式来创造分配任务,这是非常密切的分工。换句话来说,我们是开放的行政,而不仅仅是公务员献计献策,普通的公民也可以参与到治理过程。我们希望有基础的建筑规划目标,使我们的建筑和空间环境,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空间环境包括街道、公园和景观。2016-2020年,5年期间的规划,这个规划是首尔的第二个基础建筑规划。

  我会跟大家讲讲关于首尔的背景,特别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采取一种开放的方式,我会继续跟大家讲一些在我们的基础建筑规划中的关键提案。对开放方式的背景之一,我们的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增加现在已经有所减缓,甚至从93年以来有一种降低的势头。现在人口大概是一千万人,但在20年代只有20万的人口。50年代的时候,人口增加到一百万。这意味着对我们的祖父母那代而言,土生土长的首尔人不占首尔人口的10%。换句话说,对在首尔的很多人来说,首尔并不是他们的家乡。我想很多首尔的居民,他们的思维就像是一个外来人的思维。我们的理论是这样的,首尔的公民认为,首尔是一个历史和文化城市,并且在四个大门之间的区间有600多年的历史,包括宫殿和实墙等等。但对首尔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会觉得历史文化城跟他们没有关系。宫殿和石壁可能有象征性的意义,但对他们而言是他们不需要关心的不相关的废墟。我们现在在首尔看到的很多问题,是由于首尔的居民并不觉得在这个城市里,他们是在家里。很难指望有外来思维的人想在这里打造自己的生活。为了改变首尔人外来人的思维,让他们慢慢的热爱并且把首尔看成是自己的家,我们需要让他们能够去作为首尔的历史和文化的倡导人,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需要自己关心,建立起自己社区的问题,并且最终能够成为真正的周围建筑物的主人。因此,我们相信一个开放的行政管理是有必要的。我们在开发项目的时候,鼓励居民的参与和居民的分享。

  在首尔人口结构变化,担任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担任家庭,尤其是在过去的15年中数量翻一番,由若干原因造成。包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结婚也越来越晚,也没有稳定的工作,离婚率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很多独居的老年人。开发商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他们为担任的家庭提供了新的住房。这些建筑物里面有非常小的房间,虽然他们没有非常大的停车场,也没有社区的空间。在这些地方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并不是非常理想,因为这些建筑物非常拥挤,而且没有社区的感觉。基础建设规划旨在提供很好的环境和社区生活,途径就是提供社区服务,尤其是在周围。这样居民就可以享受在社区中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首尔城市增长过程,这是非常快的,而且扩张也非常大。在图中的上部分你们可以看到首尔城市的扩张,由于人口增加非常快,所以城市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所有的行政办公室都开始大规模建设新的事物,这都是扩张时期的常规现象。在首尔的历史和快速发展过程中,现在需要改变自己的模式。我们非常习惯由每一个主管部门来专门为自己主管的任务建设建筑物,福利部只建设老年人的福利房,城市规划部门只需管理道路的维护,所以它们的工作是互不相干的。我们现在需要让若干的项目之间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提高城市街道建筑的时候,也可以为老年人去创造福利房。同时,也可以在综合的社区来提供廉租房,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支柱。现在人口增长停滞,所以对我们的政府部门来说,更应该把行政职能转换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的建设新的事物,使我们的服务更加一体化。我们2013年有首尔建筑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建筑是一个公共资产,所以我们的公民可以参与到建筑的规划过程。同时,这些建筑应该是具有长期的历史和环境价值,在这个宣言中的重点,居民应该是我们的建筑遗产保护倡导者。在他们家里有特殊的墙的装饰,或者说邻里之间有独特的栏杆,而不是只靠着城市的官员来保护和建设一个城市。

  我们的城市设计师项目,2014年有了城市主设计师的职位,行政级别是副市长,为市长提供所有城市项目咨询。这个项目没有完全的成型,但让城市的结构在质量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而城市的政府也去选择公共建筑师,他们可以跟城市的首席建筑师一起进行合作,为公共项目进行咨询,让城市能够直接地跟公共建筑公司来进行合作,包括咨询、参与、评判。我们的公共建筑师在去年做的其中一个大项目,对我们的社区中心进行改进,把我们的政府办公室和市政厅都转化成社区中心功能的一部分。在公共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可以让我们的民众轻而易举地参与。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一共大概有80个社区中心的项目,2016年将会有200多个这样的项目。城市首席建筑师的任务和公共建筑师的任务,这也是我们首尔的建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人们对我们的建筑师面向未来的观念感到非常激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担忧,会觉得有一种特殊的人群对城市的建筑发言权太多。首尔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的城市,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创造出一个项目,I.SEOUL.U,把首尔这个词用在各种不同的动作中,就像是我爱你、我需要你、我吃你一样。由这个口号被接受以后,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但把首尔做成一个动词,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我相信把首尔看成一个有各种行动的城市,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个口号也反映出首尔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它已经变的太大,不能只去代表一个价值观或者说一种想法。品牌的名字,我首尔你,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首尔的多样化,包括各种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家乡的人。我们在建筑中怎么反映出多样化,这样的城市中我们对多样性这么重视。对建筑而言,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路方向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基础建筑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建筑物他们是新建出来的,并且在首尔获得优秀建筑大奖。我们也希望首尔的建筑有质上的改变,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市民了解这些建筑物是非常优秀的建筑物。

  我们把这些问题考虑在基础建筑规划中,在以下是我们考虑的要点。

  第一,我们建议行政服务改善的时候,不仅着重量的问题,也要着重质的改变。从一个观点转移到多个观点,各个部门需要进行协作,而不只是看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有很好的城市环境。各个政府机构分享计划和预算,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有一个一体化的空间,这会成为一种开放的行政管理,从而打破各个部委之间的条块分割。这张幻灯片可以看到首尔市政厅前的广场,先前只是把行人的移动和地面的移动和地下的移动联系起来。现在它的分割只是考虑到民事部分,但没有考虑到行人的方便。相比之下,空间环境部现在建立起来一个项目,进一步的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他们的项目是一体化的,在地上和地下的这些空间应该做整体的考虑规划,这样他们可以去创造一个优良的城市空间环境。行人在行动的时候,可以非常顺利。同样,高速公路不仅仅是道路建设的问题,在首尔的火车站前的高速公路的样子。城市的空间环境部,它们也是希望进一步地改善行人步行的环境,政府机构希望可以打破在政府机构之间的屏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环境有一体化的功能。

  第二,我希望基础建设规划是开放的。我们可以更多的反映出居民的要求,居民的参与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建筑进一步得到优化。当基础的建筑计划是开放的时候,首尔的市民也可以有主人公和责任感,他们愿意参与到城市的建设,愿意把首尔当做自己的家乡。要达到这个目的,我希望有两种战略,第一种是教育型的任务,可以建立和分享市民建筑问题,市民可以进一步的扩大对建筑的理解。第二,为了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建设自己的社区,我们需要提供机会让市民可以提出建议,执行社区的改进计划。对此类任务集中的例子,为社区建立起一个亭子,在这个幻灯片里你们可以看到,市民参与到在城市中的亭子建设,帮助市民理解他们所做出的这些东西,对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鼓励市民增加对建筑物兴趣的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有开放城市竞赛。市民可以推荐在他们周围而且比较熟悉的建筑,我们选择了老的高层学校建筑。这让人们有很多年轻的回忆,在旁边选出一家经济型的咖啡厅,让市民可以在这里相聚。因为这可以去引起市民对环境和建筑物的兴趣,所以我们提议了这种非常有意思的教育性方案。

  第三,要想确保安全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并且带来市民幸福感,我们需要让首尔成为十分钟内的综合建筑群。我们可以让市民在十分钟的时间内获得他们生活需要的各种便利,他们也可以更多的使用在社区中的便利设施。现在280个社区中心位置,几乎覆盖首尔的所有地方。这是我们的社区中心位置扩大图,它的半径是500米,500米的半径内有很多区域没有被覆盖掉。所以我们的基础建筑计划提议这样的设施,包括公园、幼儿园、敬老院、图书馆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可以在500米或者是10分钟的步行距离内。我们希望法律系统能够更加开放,包括我们的分区法希望能够解除限制。我们也需要支持一个多功能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治理在目前来说都是由服务提供者角度进行的,但现在我们需要能够有一个角度的改变,能够从终端用户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规划从以目标为导向变成以参与为导向的系统,首尔现在从生产者为中心变成消费者为中心的城市。我们想说城市建筑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需要市民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也需要有工具可以建设我们城市中的建筑。我希望能够倾听市民的声音,鼓励他们参与到管理过程的监督中,谢谢大家。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 王明衡

  王明衡:谢谢贾教授。我要说开放建筑从观念方法到技术,一直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期待有更美好的未来,必须要先认识面对的挑战和采取适当的回应。

  开放的两端,一端是人,一端是人造物。我们今天谈的课题就是一群人跟一群人造出来的房子。我们过去人跟人造出来的房子,这是什么关系。我们之前是均值文化,人做出的房子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变化量比较少。在很小的环境里面,我们仍然看到变异,欧洲的房子可以看到多样里面有一些统一的特色。进入到现代以后,下面的房子我们已经不陌生,在大片的公寓里面很多人住进去。近代我们体验到市民的变化非常大,上个世纪后文化越来越多元,需要的变量越来越大。这件事上过英国法院的,最后法院说我们包容一下吧,但不会长期在那。现在很难说好坏,但在那就必须得面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Corbusier,他讲过两句话,房子是居住的机器。生活永远是对的,只有建筑师才会犯错。我想他讲的是对的,他也证明他讲的是对的,这是他自己在20年代的时候在法国帮一个大企业做的住宅。美国的福特公司、Facebook都有员工宿舍,提供多样性。盖完了20年以后,社会学家再看房子已经面目全非,生活永远是对的,只有建筑师会犯错,这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话题回到开放建筑,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重新面对它,重新看到这个挑战。居住是主体性的行动,住居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样品。个别的自由跟群体的协议,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一次订做跟持续的调试,这也是很重要的观点。19世纪欧洲的教育里面,启蒙教育就是算术读写。谈到建筑的主体性跟代理者,包括建筑师和营造者。个人和集体的协议,开放建筑被认为是盒子里面有很多其它的盒子,盒子里面再放其它的盒子。这个观念不算是错的,但也很危险。开放建筑其实关心个人的决定和群体的决定,某一些事是大家决定的。右边的房子是开放建筑吗?还是把很多的房子作为一个空间上的储藏室叠起来。大阪的这个房子是非常成功的开放建筑。我们看到两个层级,一个是属于大家共同决定的层级,关于走道、管线和公共设施,每一个单元的房子都有。公共的部分有一些类似于都市设计规范一样东西。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要的一本书作者亚伯提,城市是个大房屋,房屋是个小的城市。集体的协议和个人的自由,20年前我带着成大的学生做的游戏,游戏也是以前我跟哈布拉肯MIT发明的设计游戏。每个人拿了一些简单的构件,然后开始进行。有公共的部分,最后转化成建筑,所以有共同的部分和集体的协议变成都市的准则一样。我那个时候带着十个学生,每个人在做的时候找到左右两边的人一起来协议他们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一个人做旁边的人也要做,这变成了连锁反应。一次的改造跟持续的调试,这是很重要的观点,我想中国大陆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节目,而且他们做的非常好,而且里面很温馨,这是一次改造。

  技术的挑战、层级的观念、系统观念、界面观念。层级的观念,这是哈布拉肯发展出来很重要的观点。有实体系统和虚体系统交互结合的,你不可能知道什么叫做房屋,除非你知道建筑的结构体和建筑的填充体。没有一对一的事,永远是两个在一起的。关于大量制造,大量是多样系统,这是40年代德国一个有名的工程师,它发明了一个机器,这个机器是移动大量生产的方式。机器往前面走,后面的房子就出来,可以做到。这个是大量生产,但不是多样系统。有专家在20年代发明房子系统,有限的构件可以做出房子。这已经进入多样系统,不过样式非常有限。60年代,有限的构件可以做出更多多样的系统,这跟重复大量有效率的生产跟多样系统,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这是封闭系统,因为它没有任何构件元素是在市场现行可以跟人家分享的,一旦这个工厂不生产这个特殊的构件,整个产品就崩溃。每个人都发明很聪明的系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可以分享的东西。各说各话,结果就是这样的。因此,在谈大量的工业化或者产品化的时候,小心不要再走上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必须和人家分享很多重要的构建和元素,乃至于技术规范。

  建筑作为人造物怎么跟人相处,城乡还是以前的观念吗。一些人住在一个地方是城市,有一个黑暗的大地城市是唯一光亮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往那个地方挤,这个观念需要重新检讨。环境责任和文化与形式,这里要谈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在成功大学带的学生做的一些试探性研究。我们的环境责任很严重。集约,减少碳足迹或者生态足迹,包括怎样紧凑减少碳足迹。紧凑的直接反应就是把事情堆高,日照采光和隐私性,研究只是针对隐私性。不管你多高,到底我们中间有一个最小的隐私距离是什么,这是一个研究。你的高度一定和你的邻居日照有关,这是通风的问题。抓住这些参数做研究,建筑的类型和隐私的距离跟房子高度的距离。这里面的隔间都是开放的建筑,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独栋可以连接的,我们研究它连接的方式,而且保证它之间的距离,有一些在配置上各种不同的安排,可以相对对称或者是相对不那么对称,然后它的紧凑效果。室内层级的紧凑或者集约,这个观念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几厅的房子。每次只用一个空间,其它的都闲置。特别是当我们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的时候,需要那么多的房间吗,其实你每次只使用一个房间。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重新再想什么是家具,家具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变成一个复合体,这个时候是这样,那个时候是另外一个样子,柜体可以重新转化成床和沙发,还可以变餐桌椅子、处理台等等。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耗,这绝对是不聪明的物质系统。物质系统都是我们发明的,怎么可以变的更加充盈一点。这是研究外墙的,用有限的尺寸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外墙需求。形成几种简单的状况,然后得到的是测试,里面的关键就是只要进入十进位的系统里面,任何尺寸都可以抓住。里面大概只有几种重要的尺寸,最后要收敛,有一个墙面是430公分。怎么做一种接头界面,可以让各种角度的构件进来,而且不损伤材料。竹子有各种大小的口径,你不损伤可以构筑,而且不同的角度进来。用完了以后竹子是不碰的,又回到了原始的状态。这是我自己的小实验,我在家里房子经过改装以后,前一个屋主留下很多抽屉。我发明了活性系统,把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抽屉逐步的收纳起来。抽象化以后变数学模型,这是可以做到的。很简单的材料,夹板和角铁盖一个小房子,角铁跟夹板做柱子、板,它们的衔接方式。研究各种房间的尺寸,可能的安排方式,可以放在都市里面也可以在乡村里面,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这些都是属于更加集约的空间和更加充盈的物质,简单的、通用的可以再拆解再利用。我们面对文化问题,都市是怎么回事。在开放建筑立面有非常大量的关于都市的理论,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台北的老街,我们分解它的构成元素,然后找到之间的构成规则,按照规则来进行就可以重建或者验证规则的东西,这是可以做出来的。平面也是如此,这其实都是以前或者传统智慧,没有两栋房子是一样的,但它们都讲同样的话。没有两个人会长的一样,除非是双胞胎,但我们分享一个共同的形式结构。一旦你抓到内部的构造,一样可以生产很多不同的平面。可以找到构成的规则就可以生产,也可以进行改造,而且完全加入一个群体,但有自己的个性。台湾早期帮忙做一些原住民的研究,我们知道它的空间结构,也知道里面的空间分布结构。里面试着安排不同需求空间,外形可以逐渐成长。这是30年前做的台湾设计立面研究,我们从地方找到一些立面元素重新整理,然后重新组合。不是为了每一栋独立做的,而是后面有一个文化形式的系统。这是20年前我们研究新的形式工厂住宅,前面是联栋的住宅,后面就是一个大的工厂,每个人切一小块。我们看到里面有一些不同的类别,我们研究它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尺寸之下空间立面系统。这些类型可以用在现在的都市作为一种都市设计或者控制的形式管制的语言,这几种类型,可以了解空间构造的结构使用,立面形态,这是另外一种类型。这些可以变成都市设计管制的建设或语言,这等于是类型管制。类型管制是新都市主义,形式为基础的管制,以形式当作法律语言,规定你的尺度和尺寸。这是台南的老街区。我们做一些新的设计在台南市的积水部分,我们从地方找到一些类型,然后经过分析和研究。重新发展新的类型和尺寸控制,还有它的组合,形成新的语言植入。可以用来做老城市的管制,找到类型定尺寸规范,立面规范,重新植入,其实这就是管制。用这些方式进行改造,发明新的内装系统。这些老房子重新进入,有新的移民进来,我们做内装系统满足新需要。决定哪一些东西能动,哪一些东西不能动,研究它的楼板和尺寸有一点复杂。这里平面的尺寸分析,立面的尺寸分析。中间有界面的部分,怎么配合传统房子屋顶的界面。这是安装程序,这些事情做完了以后如果要再换,仍然可以重新移走。我们回到梦想改造家,一次改造还是可以持续的变化,每次变化不会有任何可以浪费的材料,不需要浪费任何材料,任何材料有自然的寿命。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范悦

  范悦:大家下午好!我讲的可能不是面向未来,而是面向过去的,就是回头看中国的建筑。国家现在不得不关注这方面的情况,通过研究回顾了解工业化四个唯度与SI住宅关系,介绍国外住宅建筑再生的到达点,住区建筑品质提升和开放建筑的关系。住宅工业化,为了快速和大量建造住宅,建成新环境。住宅再生,针对已经有的住宅环境,老旧住宅环境如何再生利用的问题。建筑机能转换,针对已经有的建筑资源和建筑资产,如何有效地利用。开放住宅。

  关于工业化我本人在国外从事这方面的博士研究,又做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工业化有四个阶段,涉及到SI住宅,我们国家有一些实践跟工业化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工业化方面的论坛我也介绍过,我们国家现在各地在推动工业化建造、装配式,出台一些政策。很多人都认为工业化就是技术问题,其实我在这里首先强调技术问题会在之后提到。工业化应该就是思想,我认为这是现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这张图在不同场合用过,大家知道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生很多产品,灯泡、留声机等等。他在上个世纪初发明了现浇混凝土技术,有专利,建造一些建筑物。莱特建筑大师,早期的建筑思想主要源泉是基于工业化。工业化思想就是现代建筑的思想技术,我们现在对建筑设计,尤其我们国家对工业化的方面,因为现在才开始要准备做,很多人不理解,就认为这是一种技术。我不这样认为,很多建筑设计如果品质有问题,其实就是对工业化不够了解,社会没有渗透或经过工业化阶段的洗礼。工业化在早期主要就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缺少住宅。这些国家推动工业化建造主要用一些主体结构打板,外墙等大型构件的预制化,从而实现快速建造的目的,这是主体结构。这张图可以看到,在后期的时候没有政府的推动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民间企业也研发出高性能的工业化技术,甚至在超高层或者是200米以上的住宅楼,都使用了这种预制混凝土技术。我们国家现在要推行的装配式工业化,大家肯定会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好的时机。部品多样化,工业化的特点,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由大型工法转化为部品多样性的追求和研发多了起来,右边的这些图是一些调研的场景。包括对一些表面材料的表情多样化,以及表现力或附加价值的追求,也是工业化的特点。大家可以看到图片里面建筑或建筑本身的表现力非常强。已经摆脱之前主体结构单一的效果。复合型的SI住宅体系,我们今天是开放建筑,其实这也是一个思想,我认为这是非常伟大的思想。SI住宅是一个产物,当时在日本这是实验住宅的情况,做了很多的实验,形成新型的SI实验住宅。新型复合结构SI住宅的特点,形成室内大空间比较重要的条件,高耐久性支撑体。高强度的混凝土形成大跨,或者长期耐久的结构体条件。填充体的技术和左下方的架空楼板,以及室内排水或者是厨房卫生间排布自由的新型排水系统,这都是一些标志性的技术,构成了新型SI住宅的必要条件。SI住宅其实是工业化比较高级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各地都希望做工业化和SI住宅。

  既然SI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它的过程包括四个维度有密切关联。如果没有工业化的步骤,单做SI的时候是不是全国可以做的那么好。如果在国内做我很担心施工过程和细节的把握,越简单的部品越难以实现高的指标。这里列举了SI住宅在日本形成的过程,包括从75年开始的一些研发。研发积累下来的SI住宅形成,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工业化和SI住宅的介绍。国外住宅建筑再生这也是建筑改造,针对当时的一大批工业化住宅,余剩下来以后又不能拆除如何利用问题。那时候调研一些欧洲国家,参与一些研究。2001年参加日本大型研究,关于余剩公建包括办公楼。办公楼陈旧以后,如何转化它们的用途,这几张图从上面可以看出,办公楼进行结构和管网的加固,变更以后如何变成可以让人居住的程度。这里有很多需要做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总结的类型,包括支撑体和填充体的改变特点。这是调研过程中看到的一些西方改建过程,包括外墙和增加一些房间和阳台的室内化。包括翻新外墙,屋顶翻新等等。刚才有比较著名的案例,工业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瑞典有比较著名的百万住宅计划,用10年的时间建造100万户住宅,这在当时是很有名的计划。这批住宅经过很多年以后都开始进行改造。有的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验,加层和节能改造。这是没有改造之前的外观,这是各种改造之后的外观。包括入口,入口的改变很重要,供孩子游玩、烧烤、停车、洗衣等等环境的提供和户外辅助设施的增加。这是法国的建筑功能转换案例,前后两栋房子就是由原来的办公建筑转化成居住公寓的案例。我在讲课的时候用过,让同学猜哪一个是改造前,哪一个是改造后。办公楼转变成住宅需要有阳台,靠近的房子是改造后的。这是日本04年调查过的改造项目,办公建筑转变公寓的案例。

  发达国家现在建设和建筑业的情况,投入在新建和改建方面的比例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黑色的代表用于新建盖新楼,白色的部分主要是用于改建。瑞典和英国、法国,白色的部分大于黑色的部分,不怎么新建楼宇,只是进行一些更新改造。过去工业化建造时代进入存量再生时代,我国面临大量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压力。自然科学基金有幸采纳我们的建议,获批这方面的重点项目,关于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这说明我们国家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品质提升问题由来已久,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共性。管网基础设施和小区的交通,停车问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室内的狭窄。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还有适老性的改造都亟待需要做。这方面的建筑存量巨大,我国现有的住宅存量是欧洲主要国家住宅存量总和,而且等于日本的四倍。我们现有的住宅有一半是砖混的,已经到了二三十年房龄的住宅情况。各地做不同程度的改造,暖房子工程和节能改造以及抗震加固。外围护体系,加楼梯电梯。管线与户外环境改造,增加一些活动场所,增加一些供暖。现在各地做改造,包括立面改造和立面的修复美化的整治,逐渐功能提升。多元化提升、品质提升,人性化开放住区的营造,住区活力综合提升。还有组织居民进行各方面的健康活动,包括学习等等。我国中小城市现在的住区建筑方面的改造尚处于简单的层面,大中城市好一些。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问题。这批住宅功能和环境品质滞后于时代要求,功能不能跟现在的新建建筑相比,设计寿命没有达到使用年限。节能标准低,受气侯的影响功能退化比较严重。现行的改造或整治对其机理老化了解的不够,对其复杂性关注也不够,推进的缓慢,基础数据缺失,没有研究的支撑和长远规划的支撑。

  左边是品质提升,右边是低碳化的问题。围护体系的物理性能到平面和室内以及空气品质,再到无障碍设计绿化和设备。主要就是针对我们刚才说到的建成居住环境,以及亟待形成一种面向老旧建筑的建筑学理论方法。我们分析的对象老旧住宅和环境,住宅整体品质有三方面,功能性大家比较了解,舒适性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物理环境性能的改进和优化。不能缺少文化场所,包括适应人群生活方式和心理以及美学要求的场所营造。我们的民俗文化以及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如何能够在改造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城镇、社区、街区、单元住宅到房间的层级,各个领域关心的或有决策权利的人群,如果跟品质建筑对应有公、共和私的概念。厘清环境中的公、共、私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建筑的理论和方法,把住区建筑里面的问题进行树立。

  开放建筑,建构居住环境中居民决策参与是非常好的方式。20年前我本人在国外从事相关研究,关于工业化和再生以及品质提升。多次参加国内外再生工作坊,日本06年的工作坊针对多模形成再生,邀请8国成员进行工作坊探讨。今年跟日本搞了再生工作坊,针对我们自己的小区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和规律,以便形成解决办法。星之谷团地再生项目,已经入选日本GOOD  DESIGN大奖,左下角的六个有望获得大奖的,其中就有团地再生,就是住宅再生的案例。针对50年房龄的小区进行品质提升,把住区环境进行拓展,植入交流空间,吸引年轻人进行活动。我们现有的居住环境需要大家的参与,这是通向未来的重要路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静敏

  周静敏:大家好!我来自教学,希望我的介绍跟大家分享。主要是我们在开放建筑的理念之下,我和我的学生通过教学有哪些感受和大家分享。我的题目是“既有住宅改造中工业化部品的应用尝试”。我讲一下国家,为什么做既有住宅的工业化部品尝试。

  我们是大学,从事建筑教育。2008年开始,我们和英国大学进行联合设计,带我们的学生和英国的大学学生共同做工业化住宅方面的设计和学习。首先,我们研究或者学习英国的工业化设计形式,还有一些手段,参观一些项目,也是请工程师来给我们讲课。这是我们在英国带着学生去的一些情形,我们到工地看很多关于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住宅怎样搭建,也参观很多现场。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或经过一些小小的研究,我们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对工业化住宅的概念,包括对设备的理解。我们发现和英国的学生交流,做共同设计过程中,英国的学生可能比我们的学生更加关注对水和电的管线处理。我们当时带大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是当时我们做的共同设计。我们在英国场地里做一个,然后又回到上海,通过新里程的场地也做设计,这是我们第一个尝试,怎样把工业化住宅设计放在我们教学中。每年都会在研究生住宅设计的课程里加入开放建筑的理念下,如何进行住宅设计的课题。半学期进行理论研究,半学期进行课程设计,把很多厂家工程师和部品体验的技术人员加入教学里面,他们到我们的课程上帮我们做讲座,帮我们的学生改图。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其中的设计,我们通过课程会去灌输一些开放建筑的理念。在这个理念下,我们也会关照全寿命周期方面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对住宅设计过程有一些理解,甚至让他们在这个思维下能够更多的挑战或更多的做一些头脑风暴。这样可能学生对教学也好,对设计本身也好,或者对他们的研究会更加有兴趣。这是研究生设计课大家的作业。这些学生对模块的概念,某一个单元单位都形成非常好的理解。他们对整个的建设过程,包括通过搭建模型,通过调研和市场中的现实问题都有非常具体的思考。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是经过工作的,或也在工作的建筑师。我们与现实中的设计产学研有比较好的结合,大家对构件有充分的认识,在设计的时候对构件和部品理解的很到位。

  我们对中国现状进行研究。开放住宅体系下,SI体系,如果直接跟学生说大家可能只是停留在一些对概念的理解。怎样更加深入地加强这方面的灌输,让大家有深入的理解,我们对工业化的实践和建成的小区进行后评估或现场调研。刘东(微博)卫总他们做的雅士合金大家非常清楚,包括上海威廉公关,我们硕士生对两个建筑小区进行非常详细的调研。对雅士合金进行不同类型住户进行调研,对建筑师、设计师和开发商进行深入采访,最后形成硕士论文。硕士论文获得上海市的优秀学生论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仅仅对学生的能力有所培养,而且对我们住区建设形成以后,居民对它怎么反映,我们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数据。通过调研大家解除很多困惑,我们想说一个工业化的住宅,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好在哪里,可能我们是通过一些指标,看看大家是怎么从它们的眼里评价工业化住宅和普通建造上可以带来的切身体会。通过工业化部品带来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渐渐地学生会朝着这方面走。刚开始大家觉得谁研究内装,谁搞部品,慢慢大家对它有非常好的认识。而且大家觉得建筑设计也好,住区的设计也好,真的是一体化的设计。每一个都不可缺。内装设计对居民和用户在生活过程中带来的舒适度方面的享受,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关注新怎么处理的,学生之前不关心管道从哪里来的,水压怎么回事。慢慢通过具体调研,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大家对此非常关心。在雅士合金的项目里面,它所体现的对公共管井大家的满意度很高,水压的稳定性问题也得到解决。对热水的出水时间,因为做了分水,它的稳定性都有非常高的评价。在供暖方面,保温效果包括管线的设置和维修,这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这看似不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在我们传统的建造方式下,那些住区都是有这方面的具体问题,而且是很难根治的。通过工业化的建设方式以后,这些都得到了解决。换气、排烟、噪声等都有非常满意的答案,大家通过户型的平面图和分析,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怎样处理水,真正优化住宅平面设计。通过一些实例,培养未来工业化住宅队伍,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整体厨房和浴室,大家非常关心。通过对雅士合金的调研,学生对人口结构和住宅进行调研,怎样灵活可感都有一些新认识。

  大家理论学习很多,对设计也有一些认识,怎么可以把这些东西落实下来。把我们学习的东西让大家看看,到底我们能不能做。有一些我们一直在讲说,目前我们的科技发展,包括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进步。中国没有的东西可能国外有,甚至我们中国很多都有,怎样把这些技术落实下来,其实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非常艰难的问题。后来想说要不要做实验,我们有机会做一些实际的项目,接一个工程,然后做一个改造。大家在讨论到底别人做小白鼠,还是我们自己做小白鼠。后来我们决定我们自己先做小白鼠试试看,能不能把这些内装的部品落地自己尝试一下。我们最后想自己做小白鼠的方式比较好,拿一个住宅单元来做一些实验,这样就把加固显示出来。一个毛坯房97平米左右,大家经常见到的高层建筑中的中间户型。在90平米-100平米之间的户型里,我们怎样才能把工业化的部品做进去,能不能尝试在既有住宅里面,可以通过工业化部品加在里面,看我们的品质能否得到提升,这是我们的初衷。决定这件事情以后,对一栋楼同样户型的上下做调研,听到响声进去看看大家怎么改的,这是非常粗放的方式。把我们自己的户型首先做了一些层级的拆分,一定要留什么,哪一些可以改。因为是既有住宅,一定留,本身的结构承重墙,管井和污水排水管这是不能动的,因为这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有一些局部的电线我们保留,大家看的重点是这个区域,我们是把能够打掉的尽量让它开放掉。这一套我们做了水区,跟水相关的我们都在这个小区里解决掉。卫生间那边做三分离,我们定了一些原则,希望大家可以把水渠的了解。排污管需要做同层排水、排水、排烟,都在这个地方解决。排烟直排,排污从这边走,这边有厨房的杂水。污水管我们在这个地方集中排走,阳台附近可以排洗衣机用水,这个管子我们保留。直接排水的时候我们通过这个位置和这个位置进行,排烟直接从这儿排下去的。同层排水排烟,大家可能对这个图非常熟悉,东卫总他们做SI的新住宅采用的技术。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都做一遍。

  户型我们做了半年,建设的误差非常大,所以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尺寸能不能做到或放在里面现场测量误差太大,为了把整体卫浴放在里面,绞尽脑汁地进行一些尝试。室内架空地面我们做到了,整体厨房和双层的吊顶,我们都有检修口。同层排水,排水管放在双层地面架空的部分,包括干式地暖和适老化的设计,包括给水的分水器,冷水我们做了七个分水点,热水有五个分水点,包括烟气的直排和地暖和整体卫浴和同层排水。同层排水我们找了这样的位置,背后正好是污水管,我们买了强排的马桶。内隔墙系统我们做尝试,右边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事情的根据,我们都做三次调研有600多份问卷。大家可以看看对这件事情的接受度,问题就是我们碰到的困难。现场的情形和问大家对这件事情本身的期待,这边是我们自己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我们做架空地面非常干净,现场没有脏乱差的东西。水渠和干渠采用不同方式,包括支角的高低不一样。我们体会多种工序需要进行协调设计,因为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费很大的劲,架空了铺设管线,头顶上和脚底下都是尽量的不要做到交叉。但个别的地方不交叉不行,不是说在SI体系下做的东西,有点根本不是SI的体系,我们非得把I放在里面的感觉。工业化的内装,有一些部品集中的给大家做展示。整体卫浴是我们一定要放在里面的,包括后来装修的师傅也说以前没有看过这个东西,接触了以后觉得还是非常干净,而且在小的空间里面可以起到很高的舒适效果。干式地暖我们找了非常专业的人,有半天的时间这些都可以做完。给水分水系统产品很难找的,如果说做一个新的小区,可能会有厂家来给你提供产品。但如果做既有住宅改造,特别是个体改造,我们市场本身寻求这些产品还是非常难的。好在有万能的淘宝,我们都有淘到这些东西。新风系统,我们本来跟中央空调结合,因为后来把中央空调放弃,我们改做壁挂式,但这也是做新风系统的技术人员跟我们共同解决,也尽量地避免了在室内安装管。我们局部在室内做一些吊顶,把管子包上,大部分还是另外尽量给空间。谢谢大家。

燕山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孙志坚

  孙志坚:祝贺标准院60年院庆,感谢大家探讨关于开放式建筑的问题。92年第一次在日本接触住宅工业化生产,90年代做课程期间目睹日本住宅生产工业化,从开始注重生产性到注重住户的多样性的转型发展过程。之后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应住户多样性住宅设计、生产体系的研究。但现实很多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住宅长期耐用化问题。我们的住宅经常是没有到生命周期就出现各种问题,最近探讨长期耐用化住宅的问题,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课题。今天主要就长期耐用化住宅的问题与对策,与大家进行共同探讨。

  包括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住宅多样性对应的设计和生产问题。但我今天谈的问题是计划性的修缮问题。今天谈几问题,住宅长期耐用化问题,耐久性与长期耐用化问题的认识,住宅长期耐用化的计划修缮模式。住宅部品群的划分,以及住宅长期计划修缮的周期模式与性能变化,包括周期性性能变化规律,从这三方面探讨住宅长期耐用化和对应的计划修缮模式。

  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16年,我们国家人均住房35平米,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计算住宅总量差不多480亿平米。这样计算下来,按照三口之家计算,现在的住宅总量够22.2亿人居住。我们现在的住宅量很充足,住宅的设计生产由量产时代向品质时代转型,到了这个阶段。所以我们的设计和生产体系,包括像维护和对应的支撑住宅设计生产的制度和规范问题,都应该随着住宅由量产到品质时代转型。我们随着城市住宅社会存量的增大,社会对住宅资产有效活用和维护等技术问题越来越重视。既有住宅,八九十年代大量的住宅是二三十年,由于社会生活水准以及社会技术水平的发展,大部分的住宅都已经不能满足居住变化的需求,大多进入资产修缮关键时期。

  由住宅设计生产以及可持续居住和管理等引发的住宅长期耐用化要求,这已经成为我们现在不得不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光对既有住宅,而且对我们现在建的住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现在盖的很多住宅都是超高层,这些住宅过30年,甚至再过几十年以后,生命全周期的过程都面临品质升级问题。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既有住宅的现状,无论是公共部分还是外墙,包括私密性部分以及各个住户的部分,都存在不同的老化现象。

  我们新建的住宅也应该关注,这是2014年建的小区,整个小区有27栋楼,现在关于住宅的公共私问题不是很明确,我们现在在住宅的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同一个楼盘,原来的设计者在这儿设了空调室外机组。但有的住户在装修的时候基本敲掉,变成了室内,把空调的部分变成室内。所以造成了建筑外立面出现了不同的凸起。还有在住户内部,有的住宅在入驻的时候,住宅有一些墙是不允许动的,但有的住户我们也是做了调查,有的住户把不该凿的墙也凿了。装修对住宅的主体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在新住宅空调位置不足,包括家电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我们目前大规模建造的超高层集合住宅,今后如何维护,如何进行品质升级,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住宅平均寿命问题,社会现有的住宅资产总量来除以每年新建住宅户数,得到一个值,认为是统计学的住宅寿命。欧美国家住宅平均寿命大于60年,其中荷兰有68年,法国85年,英国125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住宅寿命偏低,大致在三十年不超过五十年。我们基于住宅的统计学寿命约30年住宅只限于一代人使用,从社会资产的整备来看这是一种浪费。如何有效继续使用现有住宅,而不是大量的拆旧建新,这是今后住宅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我们现在住宅的问题主要有几个,大量的住宅虽然骨架还健全,但装修和设备都已经老化。这在我们的住宅中是普遍的。导致我们现在住宅的问题,除了设计、施工的问题以外,住宅使用周期当中缺乏计划性的修缮,不重视既有建筑品质升级,加之无计划的拆迁所造成的。

  要想实现真正的住宅长期耐用化,完善住宅长期修缮计划,探讨计划修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建立有效住宅品质保障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中国和日本都提出百年住宅计划,日本在百年计划基础上又提出两百年住宅计划,两百年并不是绝对的住宅需要是两百年,这只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一个概念,但有关部门也做测算。按照普通住宅寿命50年计算,200年住宅要拆建四次。

  随着200年住宅的实现,我四次翻建初期费用可以节省1/3,真正实现住宅长期耐用化,这在居住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品质的稳定,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做的简单分析,虽然普通住宅二百年期间可能拆建四次,但百年住宅二百年之间可能拆建两次。

  初期投资两百年和百年住宅大于普通住宅,虽然二百年之间普通住宅拆建四次,但在每50年的周期中只做短期、近期和中期的部品维修,不需要做关于长远期部品的维修。从百年住宅和两百年住宅的情况来看,需要进行长远期的部品维修,针对长远期的部品维修,造价问题比一般的部品要高。普通的住宅二百年四次,但维护费用并不高,每50年的周期都不高。但如果对长期耐用化的住宅,百年和两百年住宅而言需要有长期的和远期的部品维修。长期耐用化的住宅,修缮的费用可能会高于普通住宅。普通住宅二百年之间四次的维修形成了参考值,长期和远期部品群的维修,到底怎么做?这对住宅长期耐用化来讲,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住宅耐久性和长期耐用化。住宅的耐久性指建筑物抵抗物理和化学上的影响,确保建筑性能不低于所要求性能水平的特性,我们称之为耐久性。一般的住宅都有初期的设计性能标准,我们在建的时候达到了初期的性能。但随着建筑性能自然的裂化,导致了建筑要求低于所要求性能最低值,达到了这个期限是住宅的耐用期限。但我们实际上的情况,由于住宅部品的老化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导致住宅的耐久性之前过早的降低,性能标准随着社会发展会有所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提前达到性能的水平,我们称之为耐用年限。建筑物的老化过程,包括物理性老化和相对的社会性老化。建筑的耐用性是相对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与技术进步而产生变化。长期计划修缮缺乏,将造成住宅在耐用年限之前,过早的达到耐用年限的现象相当普遍。

  长期耐用化对应的计划修缮问题。住宅建筑今年略化,通过修缮和改良可以恢复其原有性能。但通过修缮得以恢复的性能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再次略化,不同耐用年限的部品群需要长期的计划修缮与之对应,各种修缮有效地构成建筑的长期修缮计划。

  我们从长期耐用化住宅部品群的分级和住宅全生命周期来看,可以分为短期五年,近期十年,中期20年,长期30年,远期50年。长期计划修缮是针对住宅部品的,基于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定期的计划性修缮。为了保证住宅的全生命周期当中品质的稳定性,我们采取不同的种类修缮。定为修缮的一般指通过维修,使得住宅恢复原有性能,我们称之为修缮,改良我们指的是住宅通过维修,使得住宅的性能得到绝对的提升,我们称之为改良,所以改良和维修是两个概念。

  我们住宅的部品划分有五类,在修缮种类上也是五年分为小修,十年是中修。中修主要针对短期和近期的部品群,大修是近期、远期和中期的部品群。这里还有关于长期大规模修缮,包括远期大规模修缮。在住宅结体之前,可能多种住宅的修缮构成针对建筑的长期修缮体系。住宅生命周期中,前期的维修主要是既有性能的恢复,而后期的维修将越来越复杂。对住宅的各个部位进行维修的年限,有的住宅耐久性比较短,可能到一定的时候要进行维修。

  关于住宅长期耐用化的计划修缮模式。住宅部品群划分对应的计划修缮,日本以两个不同的部品划分体系,日本的CHS和中国的百年住宅CSI。CHS分五类,中国的CSI也是分五类。虽然在部品很多细节划分上两个体系不一样,但在每一个层级上还是有一定的对应性。日本CHS体系,04型耐久年限在3-6年,适宜选择部品的更换年限是第五年,跟中国05型的5年是相对应的。6-12年的部品群,最佳的时间也是在10年。两个体系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在每一个层级的划分和确定上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唯一的区别就是在日本的CSI体系,它对住宅部品的分析上是按照时间段进行的,中国是按照一个时间点,05型是第五年进行部品的更换,日本04型是3-6年期间都可以进行选择。

  关于长期计划修缮的周期模式与性能变化分析。我们对CHS部品划分的类型进行分析,基于住宅性能的变化,在住宅性能下降过程中,当修缮结合改良,什么时候进行大的改修,主要有两点。当住宅到一定的程度,修缮和改良都无法使住宅的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根据部品群什么时候确定大型改修,部品群耐用年限进行分析。

  长期部品日本CSI体系分20-50年,针对长期部品20-50年部品群维修的过程中,在30、40、50,这三次节点都可以进行。三选一,对25-50年的长期部品群的维修,我可以在30、40、50过程进行。但结合远期,远期部品是50-100年,所以50我们需要进行针对远期部品的修缮。结合远期部品的修缮,可以将两次合并,长期部品群。如果我们在合并的时候,针对长期部品群和远期部品群,如果合并都在第50年进行大规模的改修,通过大规模修缮和改良,使得住宅的性能得到绝对的提升。

  第50年实施,不仅节约了施工的次数,降低扰民程度。这个长期计划修缮的方案,我们称之为最简洁的经济方案。如果不在第50年选择,在30年或者40年选择的话,可能第二次针对长期部品群进行大型的改修,有可能会在70年实施。如果长期部品群没有选择第50年进行上限进行维修或因为某种原因部品过早失去使用的能效,不得不选择30或者40年进行第一次长期维修的试点。第二次长期维修合理的试点应该在第70年进行针对长期部品,该计划修缮方案CHS生命周期出现三次大规模修缮。

  第50年针对远期大规模修缮和40年和70年针对长期部品群大规模修缮,这种安排保证住宅部品长期部品群的最佳性能,称之为最佳性能方案。无论最佳经济方案和最佳性能方案,在第80年的时候都出现最高的绝对性能临界点。百年住宅在生命周期中,都会有绝对的性能最高点,大约出现在第80年左右。所谓绝对性能的最高点,指的就是无论如何进行修缮改良,在住宅的性能曲线上都会出现绝对的下滑现象。住宅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提升空间有限决定的,这个临界点是最高绝对性能临界点,一般通过分析主要是在第80年达到。

  因为百年住宅到90年以后已经不做改良,主要就是做一些小规模的修缮。中国CSI部品体系,主要就是按照时间点来进行划分。所以对长期部品群什么时候进行修缮,不是说有几个选择,可能就是在指定的时间,比如30年和60年有一次修缮。CSI修缮安排类似于CHS住宅体系的最佳性能方案,除了结构体系的修缮,还需要两次针对长期部品的修缮。CSI与CHS两种体系,虽然每类部品群的划分大致相同,一个按照时间段,一个按照时间点,按照时间段可能会在选择长期部品群的大规模改修的时候,这是选择性的,而不是指定性的。

  长期计划修缮的周期性能变化规律做一个简单分析,这是针对日本CHS住宅长期修缮计划最大性能值的变化曲线规律。这点需要说明的是,它的性能初始点,我们一般长期耐用化住宅CHS、CSI,住宅的初始点高于一般的性能。一般CSI的住宅采用SI的体系,前30年的时候基本只需要进行恢复,只需要修缮,不需要改良。

  修缮保证既有性能的恢复就可以,所以前期的30年是平稳的曲线。第30年开始,由于每10年一次改良的出现,成了一条有一定斜率的斜线。随着每次的改良和大规模的修缮会形成有斜率的斜线,由于需要在第50年进行一次远期部品群的大规模改修,都出现了突变,性能绝对的提升。通过大型的改修,使得住宅性能得到绝对的提高。第80年的时候,达到了绝对的性能临界点,之后的住宅性能无论怎么维修或者改良,都无法避免性能的绝对下降,成为整个过程开始下降的重要拐点在第80年。

  百年住宅通过维修计划性的修缮,一般在80年达到最高的性能临界点,一百年达到性能极限。中国的CSI体系按照时间点指定,CHS的时间跨度不大,基本上前期的采用计划修缮还是属于采用定期循环式的。但只有针对长期部品群和远期部品群的时候,这个修缮大规模改修有一定的灵活性。CHS体系,采用远期和长期部品群在50年维修,下面的曲线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采用三次可以达到最佳性能的方案,可能除了第50年一次绝对大规模的远期修缮以外,在第40年和第70年还有一次针对长期部品群的修缮,这样使得它的性能又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样达到了性能改善的效果。中国的CSI部品群,由于耐久性幅度短,但它与日本的CSI相比非常明确维修的建议始点,操作性很强,始点明确,它的性能和日本的最佳性能方案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部品群耐用年限设定的不同,直接影响住宅长期计划修缮实施的可行性效果。

  短期、中期、远期部品群的计划修缮周期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长期部品修缮时间点的确定在住宅生涯修缮周期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修缮改良等住宅计划修缮方式是多样的,在各时期对建筑品质的升级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大规模改修计划的可行性问题是长期耐用化技术的修缮关键。谢谢大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邵郁

  邵郁:感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给大家机会,能在这里分享我们之前阶段所关注和学习到的内容。对我个人而言,对开放建筑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都在起步阶段。今天分享前面阶段获得的心得。今天分享的题目比较大,都是基于前面这些年看的时候和中间进行的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可变分离和适应性的思考。我自己称之为个人研究经历的1.0,经历了2008年、2012年、2013年三个过程。08年获得一个认知,通过把建筑分为可变和不变的部分,这种设计方法来延长建筑中部分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使得建筑可以可持续发展。08年这样的认知是比较浅的过程。12年,我非常有幸邀请到贾倍思教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做工作坊的训练,市井式的使用者态度的转变。

  我们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建筑应该如何适应历史性的生长。这是我们学生做的记录,非常有趣地记录建筑生长过程。很多之前我们自己没有注意过,很多都是日常在身边的建筑,当然这里也有学生记录校史馆演变的过程。哈布拉肯以前教程里面有一个小的序列,在这个序列里面选了三个原形作为案例,通过一些小的训练我们体验演变的情况。这是三层楼高的单体建筑。这是剖面的演变。我们选择的这几个,因为时间的关系是非常短的侧面,书里有很多这样的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我们所获得的认知建筑是需要生长的,而这样的生长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2013年,把工作坊进行拓展,去了贾教授香港大学那。当时我们做了可变的青年旅馆为主题的工作坊,这和2012年是完全不同的方式,让我获得另外一种体验的认知,怎么让建筑具有适应未来的功能。什么样的基本结构可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以及建筑的基本结构的逻辑是什么。这个说起来是一个很好理解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会面临很多困难。我们在真正做这个题目的时候,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在学校的建筑教育里面,在所有做设计的流程里面,大部分的情况下会告诉孩子,除了你在城市设计跟一个城市的关系以后,我们会喜欢用和喜欢介入的方法,一定是一种从功能出发的,让学生更好把握。无论那个形态的生成关系还是整个设计的逻辑,我们大部分的思考点是从功能来的。但这时候我们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面临难题,走到这一步学生不会了,因为这里贾老师出的题,你需要做出一个逻辑的框架。进入这个框架以后适应将来功能的改变,就是功能是不确定,这对学生而言问题是没有功能怎么办,从哪儿出发。

  大部分的同学会选择的一种方式不框架,将来框架怎么填充都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开放建筑的出发点。在后面的成果出现几组思考,这是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学生考虑一种功能上在将来会有所转变,这个转变根据季节的淡季和旺季,对宾馆需求不同进行研究。考虑功能在旺季的时候会转移成什么,淡季的时候会转移成什么。这几个同学有非常好的理解,后来其中的一个同学被你录取到香港大学。

  经过三次变化以后,比较基础的认知就是可变的部件分离,能够使建筑具有生长性和适应性的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分离方式,一般来说仍然会走到一种功能至上的结果。基本的结构建构逻辑和方式是能够实现空间可变的基础,这样的认知关注人在建筑中今后持续生长的过程所占的主体地位。反思过来,从这个问题看我们面对住宅适应性的要求思考。

  今天为止我们所能够见到和我们设计师也好开发商也好提供的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终端职能。不管我们提供多少漂亮的户型,漂亮的房子,作为用户而言它的期待值并不是说将来要改变的,或者说也没有多大的权利可以作主。其实在这块而言,我们有多少是可以了解住户的需求,住宅是最息息相关的。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有的时候建筑师能够给予空间和场所的输入是比较尴尬的。一线城市的精装房比较流行,二三线的城市里面,很多情况精装房也是被住户进行更改。

  对于住户来说,如果想做一种改变,这也是需要勇气的。对每个人的个人经验而言,无论是成长的经历还是家庭结构的改变,我们所需要的空间改变是一直在持续着的。但我们只能是适应这种空间不能给予我们满足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慢慢地承载到实在不能忍耐的程度,我们就剩下一个选择就是换房子。个性化的需求,最后让业主面临的种种不甘心的思考。这点让我认识到了开放建筑的观念,我们以前经常说以人为本,顾客至上,这一切在我们目前所提供的住宅产品中,这是没有做到的。所以在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存在博弈,这种博弈开放建筑的解决方法,对严格的建筑功能设计为终极目标的设计流程和方法所造成的压力和冲突而给予的一种回应。积极的应对用户对建筑未来进行的不可预期的改变。

  关于工业化与弹性适应的思考。2014年的工作坊中选定了哈尔滨的三栋建筑平面,根据三栋建筑的户型进行重新分析与拆解。拆解的过程中,我们把户型进行一些整理,从而去分析这里面的一些固定的要素。哪一些是对住户来说最重要的,重新整理它的管道,如何把管道系统和选定的基本结构体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能支撑后面进行可变的部分。学生做了非常好的研究,这是一组学生做的图,把对原来的户型里面的哪一些地方对住户来说需要更改的,需求最大的,变化的可能性会是最高的,进行了逐步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重新地把不变系统进行提取,提取出来结构框架和重新布置管道系统以后,进一步地对这样的系统之下可以发生的演变进行分析。最后发现新系统下可以进行演变的位置,以及可以出现了户型特征。2015年获得了刚才王教授所说的哈布拉肯教授给我们的住宅翻译授权,我们把这本书从英文翻译到中文,我的硕士研究生完成基于RFID理论的高层办公建筑标准化研究。通过这个过程发现在工业化开始的阶段,西方它也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标准化和工业化大面积来临的时候,最终我们会面临更大的尴尬,提供给了使用者越来越多冷冰冰的东西,心理的需求会更加被忽视,在开放建筑最初会考虑人的需求在里面。所以你在很早的时候,荷兰在艾因霍纹进行实验,通过把可变分离和弹性化和工业化生产这几个思路结合在一起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内装系统更加具有弹性适应,通过如何整合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方式,从而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是在标准化和弹性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点。我们知道在工业化制造,它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付出的代价就是给住户的权利和弹性更小。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一个经济和利益上的平衡。我们在下面的研究过程中,什么可以体现人人的关怀和使用者的利益,如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考虑弹性发展,我们选了一个点。在设计院的实践项目里面,我们想在它做同时市场的时候做一点研究。对于目前中国社会和建筑的发展状态下,我们想找到保持弹性的可变分离的分界点。

  我们在今年9月份期间进行探讨,大家看到非常常见的商住楼形式,一层和二层分别都是层高6.1米。一般住户会选择一个单元,选择了以后在400米左右的空间里进行改造,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这样的一个单元里面有6个基本的单元,在这六个基本的单元,我们做其中第四个模块的实践。

  楼梯间很固定,这个位置原来做卫生间管道的定位。这一户的设计比其它的进行晚,所以在设计之间我们对整个的情况做了一个调研和思考。我们希望用这样的过程,通过先观察不同用户需求想找到共性,看看究竟变与不变之间,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其它四户的情况,第一户对楼梯间的位置进行更改,把它放在这里。中间增加楼板,楼板的位置在入口的地方形成镂空,卫生间靠管道贴近墙放置的。

  在做了这样的改变以后,楼梯和卫生间的服务空间布局在于平面中间的位置,这样被服务的两部分空间就被它分割成两个部分。经过这两种分割以后,它的结果是所有的使用空间获得了最好的采光。但两边的可变性会变的比较小,这是办公的空间。这种布局基本上都是一个相对会在未来比较稳定的布局。

  我们尺度上进行拆解,发现在楼梯间的后面段落称之为A段,A段8米的深,空间形态做了四种布局,我们可以看到功能可容纳性还是比较好的。下面的区段是4.7米,这时候下面的径深的限制,功能的排布会比较少。它所做的装修是把封闭的楼梯去掉变成了L型的楼梯,楼梯的长边在纵向布置,增加了楼板。在这个区段来说,L型的楼梯只能是一个开敞的布局,交通空间占比较大的面积,并且穿越性比较强。B区段5.6米的径深,空间形态相对比较完整。第三户把楼梯间去掉,一二层做了旋转梯,三四层把楼梯的位置移到右边的侧面。

  因为后面加了电梯的影响,被穿过性增强,所以空间相对的完整性会弱。B区段的这边是三四层的B区段,它做了这样的改变以后,为了留出十米多的空间,可以做更多更加丰富功能的布局。第四户是买了两个单元以后做打穿,除了没有仍然动工的之外,住户的改变很丰富。我们前面的研究是把这些改变给叠合在一起,看它的结果。

  从卫生间的情况来看,其实几乎所有的卫生间都选择在原来的位置做,而只有一户把卫生间的位置前置。这样的结果是在进行思考,原来一直在探讨究竟什么东西在中国需要改变,什么东西不需要改变,这个问题在很早的时候该开始讨论。中国目前什么是住户想要的改变,包括卫生间和厨房的位置,我们要不要移动,这也是原来讨论的话题。大部分的情况下不需要移动,有的时候在这个位置是做了一个小的移动,其实是在一个很便捷的方式上可以得到。对于入口的位置,所有住户的改变都是相同的,都在这块取得天井。

  这个地方完全盖上了,一定造成大家都砸楼板,每一家的结果外面都有垃圾。每家都在立面做改变,有的进行了延展,使得二层和四层上面的空间做出很多的变化。原有的建筑里面给定的楼梯间的位置都被取掉,最初第一次所给的是有着非常大的不合理性。这种建筑的模式中,二层和四层都是要加层的,是不是第一次提供基本结构的时候,最后大家都要通过焊接的方式完成,是不是在第一个阶段可以做初始框架。后面通过开放建筑的方法进行适应性设计实验,用传统方式的方案。后面植入新的不变体,创造后面空间可变的过程。

  操作方法上开放建筑提供了操作方法,拉近工业化建筑和人的关系。提供建筑组织的模式,允许在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中让使用者参与,并且保证它能够改变的可能性和权利。从设计理念来看,开放建筑帮助我们认识城市建筑内部空间和家具的建成环境中,怎样通过变和不变的方式,使得在各个层面上形成空间的弹性成长。经济平衡问题,支撑体为了承载更多的弹性发展,必然会带来成本升高,影响开发者对开放建筑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经济的。

  观念更新,开放建筑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很远,包括观念的更新和法规的支持都是必须经过的历程。发展机遇,互联网快速发展和C2B的经济模式下,中国可能在面临开放建筑发展的最好时期,工业化预制或私人定制都是可以让建筑使用者更友好的途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副教授; 鲍莉

  鲍莉: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这几年做的科研工作,希望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我来自东南大学,开放建筑接触很多年,开放建筑的理论和理念以及设计,已经是个人血液基因。我做设计研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存在的,这两年有幸参加科技部支撑计划传统聚落更新的研究,把开放建筑的想法尝试着在新的领域里面,在传统居住建筑的领域中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快速城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传统的聚落在面临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某一些程度上可能甚至是一种困境。城市不断的涨高,但传统聚落以一种落后的姿态在推土机之下被碾平。江南地区这些小城镇逐渐地被城市所包围,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城市在不断的蔓延,很多离城区很近的小城镇逐渐的变成城区。

  像前面一样,逐渐的变成了城中村。原有的宁静和平和的生活氛围,其实已经遭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乡村传统聚落,我们的故土家园的乡村已经呈现很大程度的箫条和凋敝。与外来留守的山村不一样,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化比较快,这些遗留下来的传统聚落民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租住。

  原来生活的人和生活的状态以及生活的方式发生非常大的改变,但他们的居住状况实在是堪忧。不光住屋本身设备设施不全,管线设备也无序,房屋缺乏维修和管理。整个居住状况无论在城中村,还是在城镇在乡村,这都真正的呈现出一种破败之象。习总书记说留住乡愁,很大的载体就是传统聚落,我们这些人居环境的基底。传统聚落不太可能全部用推土机推掉盖成高楼大厦,既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它的现实实用功能。无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益的各个角度来讲,传统聚落民居的更新都是我们的形势之需,也是现实之切。

  传统聚落民居更新的目标,它与前面诸位专家提到的有住区的更新不太一样。有聚落风貌的保存,这个前提直接导致建筑作为物质实体,它的围护结构和结构体系都是需要被保留的。同时,我们也倡导应该更多的采用地方的材料来建造。同时,除了聚落风貌保存之外,更应该改善人的居住环境,这作为生活的载体需要功能空间进行完善,居住和住宅的性能进行提升,也需要有成套化的设备。

  功能和性能如何一起提升,这变成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从传统民居的经验往回看,有什么条件,有什么限制给我们。传统民居的结构独立,空间自由。模数单元,有生长性。很多隔板是灵活的,保证自然通风和采光。作为木构建筑,它的框架支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空间的架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空间和结构单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可生长性,这对用地的适应性,对你人员不断的增加,对规模的成长性都体现出非常好的手段。

  有很多灵活的隔板隔段,所有的门扇朝南的都是可以开启的,但朝北的都是不行的。右边是楼梯,梯板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放下来的,有一些灵活的割段。门扇夏天可以完全拆下来,有的地方门扇里面还有一些层是半高的,有很多灵活的隔段。空间的布局上会非常有经验,也非常有效的形成了一些风的通道,而且这些风的通道一般都会向着城镇的街巷。

  虽然是静静的院落,但可以有风的来处和去处,也会满足每一个房间的自然采光,会利用一些天窗明瓦,也会利用一些天井。这个地方是很小的天井。当我们面对当下的传统聚落比较混乱的居住状态时,我们把设计策略的研究对象放在三方面,主要的功能空间,辅助的功能体,天井和院落。这三部分组成我们建筑的物质部分。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提升和优化。功能空间的可变性设计,这里面具有一些可变性的要素,对墙体的重置活动的隔墙和隔板,以及移动的家具。这些可变的要素,他们可以有水平方向的分割,以及垂直方向的分割。从功能上来讲,它可以对空间进行重构使之符合现代生活的空间需求。

  同时,让空间变的弹性多变,对每一户的不同时间段都可以满足一些个性化的需求。集约的空间让它变的尽量高效和复合。我们利用纵向可变性的要素,可以提升建筑的热环境质量。还有光环境,整体化的设计。墙体完全是建筑设计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案例,这是宜兴南街的房子,原来住了几户人有的房子是闲置的,有的房子是浪费的,我们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蓝色的是保留的,红色的是加建的,还有一些是拆除的。这些活动隔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白天的时候作为起居室可以割断开起通风采光最好,可以调节阻挡部分的光线,或者相当于把风口调解增加进风的速度。

  移动的家具可以与地面结合,这是传统的地板和储藏的方式,屋架下储藏的方式学来的。可以有可移动的家具进行房间的分割,当然了家具有很多方式,也可以从底下堆,可以从上面挂。这些割断可以是水平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组织,可以得到不同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的对风的组织和引导,以及对光线的一些组织。这里面运用了活动隔墙,固定隔墙,用了一些滑动式的家具,可以滑到什么位置。这跟人在里面活动的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做组合的时候会考虑性能方面的要求。

  主要的使用空间在相对有余地的大空间里面框架的筑网的结构空间里面完成,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还有一类是属于辅助功能体,我们提出的策略是模块化的设计,模块是整合了结构,功能体本身的结构。它的使用空间,可能家具和设施设备等等,这个模块可以拆分,可以组合,也可以更换的。可以是预制的单元模块,它的目标也是功能的高效复合和性能提升两部分作为综合的目标。

  功能块分为厨房、卫生间、楼梯间和储藏空间,组织方式是一样的可以有纵横和垂直方向。功能上是为了满足成套化的居住,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那栋房子住在里面的人,这是个性化的需求研究。模块本身是具有空间的,自己的采光和通风也是满足,管线设备也是和功能空间需要进行整合。

  预制的装配有很好的可逆性和可变性、可替代性。数据一个是来自于规范和人体行为空间的尺度,来自户型设计,还有一方面是来自既有的传统聚落建筑本身的限制。传统民居的开间三米多一点,有一些相对明确的区间,尺寸的大小差不多在那个区间当中,但都不会很富裕。不变的部分以0.9、1.2、1.8、2.1作为基本的模数。厨房和卫生间都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的组织方式模块,有一个尺寸,它的高度没有提,高度基本上就是单层的高度,因为既有的建筑形式的规定,其实建筑住宅的民居高度是有限制的,大家都长的差不多一样高,3米左右。

  楼梯和储藏是另外一些,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模块尺寸来限定,因为它会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我们说研究设计的目标是提升现有的居住环境,这个提升未必能够达到我们目前别墅的要求。甚至有的时候住宅对台阶坡度的要求,可能都不一定完全地能够达到,不是每一户都可以达到,但相较有45-60度的斜度,塌面的宽度只有10公分,我们大大地改善原有的居住环境。楼梯模块可以和厨房卫生间和阅读空间,可以和储物空间,甚至可以和庭院结合。储藏的模块可以是相对集中的,可以是相对分散的,也可以是一些家具式的方式。

  刚才说L型的厨房模块,还有双排型的,可以变U型的。每一个开间晋升的基本单元,每一种类型的厨房模块,它适于放在单元里面的不同位置。有可能是不同的人家,有可能可以结合不同的天井和院落来组织,会有一些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模式,这些都是完全按照现代住宅的一些规范要求来做的,这是完全满足的。

  轴侧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比较多的建议把餐厨空间一体化,不太可能有完全封闭的就餐空间,大大地提高空间的高效利用。卫生间有一字型的,也有宽裕一点的地方,竖着放还是横着放,这跟外墙在哪里,跟你的庭院和天井在哪里,这和你在内部的空间组织都是有关系的。有的老人不想离开,但也需要改善,我们也做了最小模块的研究。楼梯间的方式很多,说白了就是如何利用下部的楼梯空间,有多种的可能,楼梯梯部的本身可以有趣味性的设计,带来更多使用的可能。

  储藏模块可以以一种分散式的方式放在屋架下,甚至可以和家具结合,做地台。原来的民居也有这样的类型,他们都是平面上横向的一种方式靠在一头,也可以是一种纵向的方式来组织,可能有小天井。这个可能是依据在宜兴几个镇做大量的测绘,对他们归纳出来的一些类型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是纵横交织的,有的放在中间,有的放在两头。这是宜兴古南街128号的案例,左边的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楼梯模块,厨卫模块和空调机位,阳台庭院和天井如何组织,可以达到住在这里的5户人家,每一户都有自己的晾晒空间,右边的图就是把家具全部都给它设计进去。实施的阶段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江南传统聚落民居中,大家都习惯院子是核心。天井虽小,但它的作用很大,院落天井可以组织交通流线和平面的功能,又可以满足非常多的生活需求,当然也是很好的采光通风介质,可以丰富我们的空间层次。在现代的混居的状态下,其实它更多的是成为分割不同人家之间的共享空间,可以有效的调节室内的气侯。

  我们对天井的空间性能一体化设计大致归纳一些雷擎,方的方式在一侧连廊,像天井一样在端头或者说在侧边的,还有较大一些的可以做庭院的公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尺寸可以承载的功能也会不一样,这是128号当中的院子,这是现状。改造以后在右边可以看出来,我们加了很多生活必备的设施和空间,让它在这里真正的有天有地,生活的很幸福,很有尊严。这是典型的采光和通风的天井,局部把屋顶拿掉做出一些平台和晾晒空间。原来一户人家现在变5户人家居住的时候,满足每一户的使用可能,院落成为最大的潜力。

  我们还尝试着做了一些被动式的设计设施,这是开合的,上层是透光,下层是百叶。我们提到了设备,设备是生活所必须的,往往也是最影响聚落风貌的空调机乱挂。怎么规整,怎么让它构建建筑化,使得我们的建筑和形体组织在一起。我们尝试了一些可以跟屋架结合,跟原有的雨棚结合。太阳能的集热管平着放在屋面上。

  这个民居有一层,住了四户条件非常差。我们的目标是成套化,公共楼梯间和院落进行重新的设计。这是重新规划出来的四户人家,比较多的尝试是利用院落,我们的太阳能集热器重新设置了公共的交通连廊,楼梯在这个位置集合了太阳能板和空调主机。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我们尽量保证上下垂直贯通,能够以最小的代价介入,最不影响公共使用的可能性介入,保证所有的功能空间都可以有自然的通风和采光。

  传统风貌聚落建筑的更新不同传统一般的设计,也不同于我们城市里社区的研究。我们希望对空间和结构以及设备、家具等方面可以有整合的设计。各方面的设计师是相互协同的过程,最终会落在主要功能空间,辅助功能体和天井院落等方面。传统风貌聚落民居的更新,在这个问题上它的支撑体和可变体的体系这和我们做新建筑概念不一样。

  因为它的支撑部分,不可变的部分除了结构本身外还有围护结构,它的屋顶是不能动,结构性的限定是我们民居更新的大前提限定要求。可变的部分,包括空间的隔墙辅助体和设备管线,可以成为空间性的划分,在实用功能上可以满足当下的使用需求,可以以可逆的方式,以重新再设计的方式满足另外15年和25年以后其它的要求。

  设备的整合也是这次课题研究中提出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传统风貌聚落民居的更新中,还是应该以设计优先,开放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无论对限定性的结构如何利用,还是对我们在座的针对多样性的个性化需求的空间性组织。设计优先之下,很重要的就是需要产品部件来支撑。关于部件更换的研究成果,有这样的成果出来非常好,有利于我们做新的更新。

  但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传统风貌聚落民居中,完全的工业化这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无论施工的方式,施工的条件和它的风貌本身的要求,这对材料的要求都只能是半工业化的状态。还会有部分手工和小型机械的状态,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你的产品部件会是以什么方式出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窦平平

  窦平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动态环境中的高适变性设计。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分析几个国外案例,这些案例并不一定是按照OBSI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但它们具有空间品质。后半部分会具体介绍正在做的使用后评估的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采用预制混凝土外墙的模块化系统。这是设计带动产业化的案例。我们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适变性的实践和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积极应变作为核心的相关概念,被建筑师和学者广泛地讨论探索拓展,涉及的概念相当广泛,大家使用同样的单词,灵活性、适变性、开放,背后的观念也不尽相同。概念的选择和它的多样,背后是观念的差异和更迭。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出我们开放性议题本身的多面性,展现当代城市的复杂多样视角。我们按照时间梳理一下适变性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每一个阶段第一次被提出的语境梳理出线索。关键性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建筑师,他们探索的方向主要在技术层面,关于临时性的结构,活动构件、预制构件。

  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者的研究和反思积极的融入了设计的过程,议题更多的囊括了社会性的因素。

  第三阶段,我们看到有更多的回溯性分析,设计的提案更加趋向于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我们在当下探讨适变性的议题,应该试图从过往的项目中对使用后的状态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更多更加充分的依据。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在单一的层面分析开放性的问题未免有点不合适。

  按照建筑各个部分的性质,它的建造方式和使用的寿命,我这里采用了六个层级,场地、通路、结构、表皮、设备、内装。在场地层级的开放性,主要是关于布局,关于对单体之间或者单体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可能性。

  关注单体或者居住单元与它的邻里环境和社区的空间,城市的道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方向的探索经常和可移动临时性的概念相关联,这个案例是奥地利建筑师探索的,这是便于运输的伸缩自如的系统。3米的木结构箱体双层嵌套,将可拓展的空间内置,这是属于叠合状态的时候室内8平方,紧凑的厨房间和吸收间在一侧,当拉伸出来的时候有15个平方,可以形成比较灵活的活动空间。可以通过预制的或者说是现成的单元性空间进行灵活的组合或者重组。通路系统上进行开放性的策略,通常是关于连接,通过提高单元性空间和它的上一层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房间和走廊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新的可能性,增加可达性和连通度。经常关联的概念就是带定义的空间,这是一个公寓项目,以两组室外楼梯、外廊和多种多样的室内楼梯这一系列的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系统作为灵活的构架,为未来的用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100多个单元格局多样,有的是单层单开间的有双层单开间,也有三层单开间的,楼梯和贯通空间的位置有多种的选择。但把室内的分割和室内的墙体表皮处理系统都留给了住户自己解决,同时这样也降低了项目的造价。

  结构的开放性策略关于强度和容量,可以通过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来支持未来的家建,提供富裕的结构跨度和高度,以支持未来的空间拓展。结构层级的模数直接影响到其它的层级,尤其是表皮和内装。结构层级的开放性策略跟可拓展,可重构联系在一起。这是曼彻斯特联排住宅,采用了结构的整体预制,建筑师和住户都可以根据需求,在这个结构体当中对外墙和设备的各种配置进行选择和改变。表皮层级,它的开放性策略是关于维和和开口,开放性的办公空间通过云置的开创方式,使室内的空间可以被灵活地划分。

  设备的开放性策略,主要就是关注设备技术它的发展对已经建成的建筑产生影响,很多的情形中设备的合理组织和设备间形式的巧妙,会给其它的层级制造一些机会和自由。反过来,这也是会影响到其它的层级弹性。我们在设备层级里面听到概念是混合,我们看到伦敦的项目,这个项目中设计了活墙系统,活墙系统有80厘米宽,所有的设备管线全部都在活墙当中。项目有各种各样的单元,从100平方到200平方,但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单元。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建筑从办公开始,然后改到了学校,又改成了公寓,最后又返回办公。这对这种现象做了研究,对鹿特丹的学校建筑做了研究。发现当它改成办公以后,它的造价成本是总造价的2%,主要都是用在设备的改造。

  有灯具、水暖和空调以及消防喷淋设备,进一步分析得出1.8米的开间布置要比3.6米灵活很多,3.6米是荷兰常见的开间系统和布置设备的模数系统。如果有1.8米,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被满足,改造的时候不需要对设备做出改变。内装层级是末端的层级,开放性是关于细分,它们是在上五个层级框架的限定中,通过重新划分室内空间获得新的可能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推拉,可以拉深,可以拆卸。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加拿大的一位建筑师学者,他设计的两套住宅系统,一个是生长之家,一个是未来之家,都是为使用者提供了一整套的形式和手段,使得他们在入住之前和入住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变化,对自己的住宅进行非常简单易行的改变。这是伦敦的案例,采用了可变住宅较为常用的活动隔墙系统,在一个标准单元当中有两个设备核心、洗手间、浴室和管井都在当中。当活动隔墙从里面抽出的时候,周边的功能性空间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划分。

  层级的策略使得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周期之内,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提出不同的可变性、适变性的策略,满足不同类型的未来变化。层级的理论和系统是很好的分析工具,没有说一定以开放性为主要目的的设计体验,可以在框架中进行系统的分析。

  我们正在对山东威海的名座项目进行分析,由中国建筑研究院主持设计,设计在2006年,建成在2010年,现在2016年进行用后评估。项目的功能是以办公居住两用为主要,兼具一些商业的功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建筑的标准化、系统化、模块化,对建筑师追求的这种设计特征是不矛盾的。

  不仅仅可以兼顾,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带动产业化的探索。使用后评估这是比较常见的在欧美建筑职能部门,它们对建成的环境是否符合设计的承诺会进行一种考核研究。包括量化和质化的部分,通常会要求建筑被使用一年以上,然后通常会要求由甲方和建筑师之外的第三方来进行。

  进行使用后评估的主要建筑类型会是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和公寓建筑。侧重点在空间的利用效率,空间品质是否符合用户终端的需求和它的物理环境的品质。我们这次做使用后评估目的有三个,对建筑师设计的高舒适度和低能耗的实际效能和利用的状态进行评估,对开放平面在六年以后实际使用的布局状态进行评估,对模块化的混凝土外挂板用户反馈进行分析。我们采用具体的方法是对风环境和热环境进行实测,对现状的平面布局进行测绘,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一对一的问卷调研访谈

  名座项目层高主体结构的多样性,在维持建筑成本的前提下带来功能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7-9层5.2米挑高的空间,被地产公司进一步切分,租给小型的创意公司,小型的创意公司对建筑师设计的平面进行自主的内部分割,对层高进行各种方式的利用。七层六个小公司,八层是七个小公司,九层有四个小的公司。我们在平面上可以看到用于自然通风的设计,用于贯通整个17层楼的电梯间。

  风镜和楼梯间的关系,风镜的设计利用气流的基本原理,对流和气压差产生自然通风,建筑有五组西南、东北的风镜,希望可以引导夏季的东南风穿过内部进行降温除湿,最大回避冬天时候的西北风。高层内部形成关联,给建筑内部形成了分组的归属感,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在建筑现在的权属关系和模式上,1-6层是被整个的公司所有,它们不使用公共电梯,使用内部的电梯。

  7-9层条高的空间,被一些小型的创意公司租用,10-14层被一些小公司整层租用,上面的三层被一家公司所有。实验了几种外墙的策略,开始用了普通的幕墙系统,后来选择了模数化的预制混凝土复合外墙挂板,每一块挂板675宽,高度不一。一方面因为层高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建筑师希望这些模块在立面形成一些交错的斑块。大概有2-3层楼高,这样可以和旁边低矮的建筑形成相等的视觉尺度,对周边的居住区会比较友善。我们看到西侧的预制混凝土的挂板,采用了避免西晒的采光和折光的板片。可以看到幕墙跟东向和南向的风镜出风口有同样的尺度。

  看到南向和东向风镜的洞口,东向的洞口是观海景的平台,北向和西向是没有风镜的开口,北向的中间是电梯间的位置,斑块采用了平滑的混凝土挂板和周边的条纹挂板形成了区分。用于高层建筑的视觉尺度交错的板块,还用了LED灯作为夜间照明,这些LED灯也是整合在混凝土挂板中。

  每一个预制混凝土的复合挂板有配金和保温和防水,三角型的模块就是两个宽度,挂板系统在建造的过程中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现场作业,减少施工队对周围密集的居住区负面影响。同时,预制的挂板因为重量比较轻,减少了建筑的自重,所以也降低了建筑的结构造价。复合挂板减少后期外墙维护的费用。挂板系统种类很多,也有平滑、折光、通气。

  挂板的系统都是整面墙,宽度至少是一个开间的宽度,外墙的种类很多,有石材的,也有面砖的,也有完全是装饰性的。我们讨论模数的问题,它的宽度都会采用一整个开间的宽度,让我们想起前面说的1.8和3.6米的问题,开间的便利性对于建造过程的,建造过后没有灵活性。我们发现这个建筑在2010-2016的对比,看起来觉得没有任何的变化,外墙维护非常好。

  但我们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其实有很多模块内部的改变。1-6层被银行占用的部分,通风散热的模块其实已经完全被换成采光的模块,但因为系统在那里,框架在那里,所以我们没有发现。

  通风散热的模块在设计当中是建筑师设计,为了减少住户对中央空调的依赖,把空调室外机的位置放在每层楼的机位,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安不安装空调。外墙的挂板采用了混凝土和铝合金两种通风散热模块。被银行占有以后,安装了自己内部的空调系统,这些模块就不需要,把它置换成采光的模块。

  上面的公司因为有自然通风的风镜,所以夏季的温度非常合适,完全不需要用空调,换成了采光的模块。除了内隔墙的定制,我们可以展望外墙的定制,因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西向的落地玻璃幕墙,各个公司根据自己的使用性质。用于洽谈室使用率很高,如果是经常电脑办公常年处于遮蔽的状态。

  东向除了有观景平台之外,其它的地方没有整面的取景窗,有的用户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在室内有大的观景的窗。由于外墙模块的灵活性,6年的使用中模块已经进行更换,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怎样的调窗还是观景的窗,这是在建筑师更大的编码系统控制之下的。

  是不是可以由建筑师来设计一套比较稳定的编码,相当于语法的系统,让用户来选择和变换自己的单词,由建筑师进行统筹的再设计。在开放性的设计理念之下,建筑师的职责或者设计的范畴是不是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设计不仅仅是在建造之前,也是可以延伸到建成以后。

  建筑师的设计策略可以跟开放性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开放性的理念之下建筑师的观念还是需要进行改变。开放性的建筑,应该对建成的结果保持开放,将一部分的设计控制权,从建筑师的手中移交到用户的手中,从而保持一种有意义的不完整性和功能上的积极模糊。因此,建筑就可以根据社会的变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开放性的建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是单体建筑的未完成,但这是城市结构和城市规则的延伸。

南京堂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葛文俊

  葛文俊:今天给大家带来我们研发的产品,魔墅。房子是可以移动的建筑,运输体积特别小,使用的空间可以变大。为什么做这个东西?我跟大家分享开发历程。

  五年前我去西藏的纳木措,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700多米。晚上满天星空,特别接近天堂的地方,景色非常原始,几乎没有人类文明的痕迹。那天晚上我住的地方也是离咱们人类文明非常原始的地方,类似于蒙古包的活动建筑。在这个建筑里面一个很小的房间有四张床,大家必须得很多人分享卫生间,而且一百块钱每天。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么贵,为什么品质那么差。他给我的回答是一样的,我们从秋季到春季都没有客人,我只能做夏季一个季的生意,我们根本不能赚钱,所以需要贵一些,我们赚不到钱升级,所以品质只能这么差。所有的问题都能归结于超常的淡季。

  我们作为建筑师问自己的问题,如何让酒店运营者能够盈利,如何让客人享受到非常舒适的体验。建筑固定的东西也有可变的东西,可变都考虑到经济或者是城市或者是人的需求改变,Movilla也是这么考虑的。Movilla,为什么我们需要移动?我们做了全国的旅游景点广泛调研,65%以上的景点都有非常强的季节性。除了旺季的季节,没有人没有理由去到这个地方。

  粉色的部分是旺季,我们放大到中国的西南地区,举三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云南的德清可以看梅里雪山,可以去林芝和纳木措我们做了旅游的线路,冬天在德清,春天到林芝,夏天到纳木措,秋天到林芝,运费是小于等于一个月的房费,损失的时间是18天,但我们得到的是你能在最好的季节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林芝的春天看桃花,纳木措的夏天和梅里雪山的冬季。如果考虑全年四次18天的运输时间,全年的入住率依然可以达到85%以上。刚才我们的论证让酒店运营者盈利,但如何让客人享受到非常舒适的体验,这就是Movilla的另外一半。我们发现其实在面积的角度上来说,半挂的卡车它的面积比所有的酒店都大一些,唯一的数字差别就在于宽度上。

  所以我们认为运输的便捷性和居住的舒适性矛盾在于宽度,先研发Movilla的酒店产品,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让自己的宽度拓展到2.8倍。大家可以看一下运输尺寸和居住尺寸的比例,这几乎是2.6倍的拓展倍率。这是自动卸车系统,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只需要按一个按键可以一键拓展。进去可以看到它的概念有点像俄罗斯套娃,展开了以后形成了几乎三倍大的空间地板是竖直的方向,地板的系统是独立的,可以获得全屏的室内空间。

  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都在工厂里面完成,然后紧凑运输,自动卸车自动拓展。工厂里完成省材料20%,人工损耗可以省到80%。如果我们将来量产到量很大的情况下,这是有可能比起在基地上做同样精度的房子价格更加低廉,更加可控。这是我们跟市场上类似的产品的比较,大家可以看到黄色的是属于最好的部分。我们的房屋是自动拓展,它需求的时间特别少,而且根本就不需要专业的人士,只需要经过一些训练的司机,能够指导其它人来做一下简单的拓展。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可以重复使用同样的房子。我们的面积受到拓展机制所限,室内差不多是40平方米左右,室外是23平方米的半室外空间。但这么大的空间非常适于一个酒店,或者说是适于一些城市环境中的商业活动。质量非常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需要基础,因为我们结构的设计并不是按照建筑的结构设计来设计的,而是按照房车的结构来设计的。我们可以做Movilla的酒店,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之中,因为我们无需基础,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任何的破坏,可以保持土地的复耕性。

  Movilla图书馆,我们现在和爱德基金会合作。图书馆是城市的产物,当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才有理由花很多钱去建一个图书馆放很多书在里面。但乡村是一个散落的状态,不仅仅是中国,可能国外也有同样的问题。不可能有多样性,不可能有专业的人去管理它。15个村子共享一个Movilla图书馆,两天在一个村子,一个月可以完成循环,孩子可以在一个月中两天的时间里,在这么漂亮的空间中欣赏图书,跟老师交流甚至是用因特网,再借一本特别好的书,一个月以后再还掉。

  晚间的时候我们会有戏曲和儿童剧的演出,Movilla展厅我们在伦敦首发,两分钟之内就从一个像集装箱一样的房子变成3.3倍拓展面积的室内空间。在里面我们展示了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雕版印刷,这是伦敦市长参观我们的Movilla。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做功非常精致,当时伦敦市长到我们的空间里面,他们说中国制造真的让他刮目相看,因为建筑加工的精度基本上是超过了所有在基地上加工的这些建筑,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汽车的水准。

  绿色技术是共享经济的概念,一个门进去是卫生间,一个门进去是卧室。两个门框一个门,其实这个理念跟我们是非常类似的,因为这样的巧妙设计省一块门板的制作。一扇门不是关着的就是开着的,我们也是在反对一句话,建筑是凝聚的音乐或者说建筑只能在一个地方出现。一个硬件可以在多点应用,解决临时建筑的问题,可以解决永久性建筑的建设量,从而能够省去很多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的Movilla算类似于房车的产品,在这里面有很多跟环境友好的策略。这是一些被动太阳能的设计,设计的标准是按照建筑的标准,而并不是按照房车的标准,无论是长相还是居住体验,热供性能,都是非常接近建筑的性能。轻量化的设计,现在的重量比较沉重大概10吨左右,但我们将来会把很多的力量放在轻量化的结构和材料设计上。

  我们非常引以为豪的无基础设计,Movilla的盒子是用了类似于卡车的桥架,两边的支撑杆是全挑出来的,Movilla放在土地上,只是把它放在那,没有必要有任何的地基,两边出挑出两侧的盒子不会碰到地面。下雨房子歪了一点用千斤顶顶一下就可以,地基的下陷不会对建筑造成任何的伤害,我们这是非常自由的产品。南京玄武湖做展示的样子,因为我们是非常自由的,对环境非常环保,所以我们可以进入公园进入非常自然的环境之中,享受很特殊的感受。

  Movilla是房车营地的一种,不受到建筑规范的限制,不需要申请建筑建设。跟着房车营地的规范走,审批的对象是地,所以说审批层级特别低,特别容易拿到地。土地使用成本非常低,有可能在景区里面或者在景区的周边能够做这种独立的别墅,所以居住的体验上跟普通的酒店建筑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视觉和听到的虫鸣鸟叫,包括出去触碰到的自然都是跟普通的集约式的酒店非常不一样,我们希望把精致的生活带到人迹罕至之地,明年春天会把Movilla带珠峰大本营,我们会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奢华型酒店。这种反差完全来自于Movilla的变形性能,最终可以获得这样的感受,还是在纳木措湖,但可以拥有美丽的景观和非常精致舒适的生活。

关键词:建设模式  建筑师  商品房  上海绿地  标准院    

建设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建设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