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乱象丛生 它是拉高房价的原因么
日前,审计署公告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多地政府也披露了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披露了19万套保障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而不能及时交付使用或闲置、全国共有5.89万户家庭不符合条件但依然成功骗取了保障房(房子骗了3.77万套、补贴骗了6000万)等问题。
为什么中国香港可以利用公屋政策控制地产泡沫,新加坡的组屋政策让其成为全球极少数拥屋率近乎100%的国家,而中国的保障房不但没有有效地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反而成了寻租者的灰色地带?
“问题出在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政绩工程,罔顾民生的实际需求所导致的。”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而资深地产专家段舒怀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保障房这样的阶段性政策在不久的将来会统一在市场化的商品房范围内,这样整个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持续地良性发展。”
??乱象丛生
花大气力推进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原本是为广大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但如今却乱象丛生。
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5.89万户家庭不符合条件但依然成功骗取了保障房,其中不符合条件的城镇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补贴超过6000万元,住房3.77万套;有6544套住房被违规销售或出租经营。数据显示,2013年骗取保障房的家庭户数为4.75万,2014年该数据为4.4万,而2015年,虽然政府一再重申严格保障房资格审查,但该数据仍然在上涨。
所谓保障房,主要是指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如果租,租金低于市价;如果买,售价也低于市价。而中间的差价,则正是造成寻租的灰色地带。
据了解,骗取保障房的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个是隐瞒收入,由于申请保障房对收入、有无其他房源、人均住房面积都有要求,所以骗房者在这方面要做手脚;第二种欺骗行为是不及时退出,即今年收入符合条件,但当收入提升后,就可能不符合条件,但这个时候仍然霸占着保障房不退出。
“保障房给了不应该保障的人,是保障房政策最大的失败。”业内人士认为。而政府的监管不力则是让保障房政策存在较大寻租空间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有的地方政府把精力集中在要钱、建房上,在督促检查上不下“深水”,甚至当“甩手掌柜”,管理人员不作为、懒作为,暗箱操作多、审核不严格,甚至凭借权力“中饱私囊”,与骗房者狼狈为奸;所以保障房乱象的出现,政府和相关部门难辞其咎。
??19万套闲置
而19万套保障房因种种原因造成闲置浪费,则是保障房政策的另一个败笔。
记者了解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除了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了保障房资格,还有19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
甘肃省审计厅最新公布了2015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其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跟踪审计发现,19个市县24766套已竣工验收的保障性住房至2015年底空置超一年,有县区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虚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我国从2007年前后开始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推进保障房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在资金方面作出了积极保障,仅2011年至2014年,我国为保障房建设安排了资金7092亿元,发改委累计批准发行企业债券贷款7000多亿元,银行累计发放贷款约1.6万亿元;其中,国开行发放8558亿元。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1-2015年,我国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全国保障房覆盖面要从当时的7%左右提升到20%。
早在去年11月就有报道称,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已经超额完成。2011年至2014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安置住房超过3200万套,基本建成2000多万套。加之截至去年10月底的数字,“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安居工程累计开工超过3940万套,基本建成达到2480万套。
然而,政府开足马力建设保障房,建成之后,却出现了大片空置乱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个小区虽已建成,但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不通畅,供水、供热市政配套管线无法铺设到位,加之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远,无法满足群众实际生活需求,所以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
质量有问题,也是造成保障房空置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很多保障房小区存在未按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偷工减料等现象,导致出现渗、漏、裂等严重质量问题,另外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申请入住的意愿。
业内人士认为,空置率高企,意味着大量保障房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保障作用,还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并且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必须对有关官员进行问责。
??保障房拉高房价?
保障房的设置,在管理层的意图中,原本有着抑制房价的作用,但目前看来,反被业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房价。
一个成功解决了城市居住问题的典范——新加坡的经验则值得深思。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机构成立以来已经建造了超过100万间组屋,为80%以上的国人提供家园,并协助九成的住户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让新加坡成为全球极少数拥屋率近乎100%的国家。
据本报记者了解,新加坡主要是住房双轨制模式:对占居民总数15%(实际少于15%)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占居民总数80%以上的中低收入者供应政府组屋,对占居民总数5%的最低收入者供应廉租屋。这种做法稳定了当地房价,因为严格控制在15%以内的商品房比重,无论房价怎么涨,也不足以动摇占据85%比重的组屋价格。
香港也是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有效解决社会居住保障问题的典范。据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年初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香港房委会共有75.6万个公屋,容纳206.55万人,占香港人口总数的29%。
新加坡组屋遏制了高房价,香港公屋也成了控制房价泡沫的利器,而在国内,为什么就不行呢?商业地块配建保障房是多地政府推出的举措,本意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却在无意中拉高了商品房地价成本。
有业内专家认为,“北京的土地价格已经过高,而造成高地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竞价过程中开发商需要竞争配建大量保障房面积,其中也包括自住房;但另一方面,已建成的自住房却没人买,无论是转为商品房销售还是政府回购,无形中都会增加开发商的销售成本或压缩利润空间。”
不过,段舒怀认为,保障房、廉租房、安置房等都是不同时期政府为了解决当期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推出的阶段性政策,无论是什么样的房,都反应出几个特点:其一,只是临时或阶段性政策,缺乏宏观和长远考虑,与现行的一些土地和房产政策相悖;其二,这些政策房与商品房在市场上待遇相差太大,存在明显的寻租空间;其三,这些政策不是普惠政策,不能与市场接轨,参与各方,尤其是政府与开发商缺乏动力,难免敷衍了事,质量问题的产生也是必然的。所以,类似的阶段性政策在不久的将来会统一在市场化的商品房范围内,这样整个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持续地良性发展。
破局仍在政府
保障房年年建,问题也逐渐加剧,怎么破局一直是一个让政府头疼的问题。
随着建设规模的逐渐加大,加之近年来我国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如果继续以实物补贴的形式推进安居工程,只会加剧这些城市的高库存状况。因此,很多城市开始推行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模式,不再大规模集中建设保障房,这样能够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
同时,也在加强审查和监管。近日,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相关管理意见,要求各地核验房源信息,已出售或出租的房屋,自合同签订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要将房源信息撤除。意见特别要求,中介机构不得为不符合交易条件的保障性住房等房屋提供中介服务。
宋清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只求完成中央政府交给的这项政治性硬性任务,如刻意追求开工和竣工数量等硬性指标,当作政绩。竣工后的保障房分配、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问题,因为不是硬性指标而很少用心对待,致使大量保障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等不正常现象。
“保障房终究是一场惠民工程,完成得好,不但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若它最终成了一项政绩工程,就与中央意愿背道而驰,也就没有建设保障房的必要性了。”宋清辉说。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给《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参考是:“在资格审核上,建屋发展局有一套严格、系统的制度和流程,没有居民可以越过这套制度而出现权力寻租。”
段舒怀指出,政府思维方式要转变,不能再大包大揽,用计划经济的管控方式必然会违背市场规律,而且会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