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双重夹击 冷修停产成玻璃行业常态
自1989年起,中国平板玻璃产量持续位居世界首位,目前产能占全球产能的60%左右,但消化状况却并不理想。早在2009年,玻璃行业就被国务院列入了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名单。
但这份名单并没有扼住玻璃企业的投资冲动。在国家“四万亿”激励政策出台以后,很多玻璃企业更是以高透明玻璃投资等为名义,纷纷开辟新生产线,由于工艺未有改进,成品与平板玻璃无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
据中华玻璃网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玻璃市场中,高端玻璃的产量最多有10%左右,中端玻璃在20%左右,普通加工玻璃比例为30%左右,而低质量的建筑用玻璃至少在40%左右。
对于刚刚停产的华尔润,产能过剩是其最大杀手。无独有偶,就算净利润在第三季度回升的企业,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公司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平板玻璃、工程玻璃及太阳能光伏业务,各产业均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玻集团”)证券代表马丽梅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其实,2015年初,我国玻璃行业已经开始了去产能化。据中国玻璃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10月16日,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21条,总产能为11.89亿重箱/年,但是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与合理的产能利用率水平85%~90%仍有不小差距。
产能过剩已经使玻璃行业甚至是制造业不堪重负,在过去的一年里压垮的中小玻璃企业不计其数。而去产能化缓慢的节奏与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水平,又使得玻璃企业无处觅得退路。
“由于房地产等需求的减少,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凸显,如果还维持很高的产能,即供给面不减少,也只能使效益越来越低,从而使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产能增速降低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张佰恒如是分析。
当问及怎样的玻璃企业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时,张佰恒给出了这样的展望:“我最不愿看到的是同质化,我希望玻璃企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大而强,不单单是规模大,而且要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达到国际玻璃跨国发展的水平;二是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围绕某一个产品做深做透,形成特色化做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