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住房消费 需化解区域分化难题
在中央及地方稳定住房消费政策的刺激与推动下,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交易活跃、价格回升的态势。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大多数三线、四线城市住宅交易清淡,去库存压力巨大。为进一步释放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化解楼市区域分化难题,既要避免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宅价格非理性上升,又要推动三线、四线城市住宅去库存进程。
区域分化影响
稳消费政策效应
楼市区域分化已经明显影响到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实施效应。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均在东部地区,而三线、四线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1-8月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1%,高出中部地区5.9个和西部地区4.9个百分点,表明住宅消费需求释放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2015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升的城市有35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升的城市有43个,一线城市住宅价格全部实现同比、环比上涨,且深圳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巨大。住宅价格下跌的城市主要还是三线、四线城市。
楼市区域分化加剧,已经影响到稳定住房消费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向一线城市集中,“地王”项目频频刷新记录,北京等一线城市城区住宅价格“被豪宅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价格上涨压力。但同时,一线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住宅拥有率较高,且拥有两套以上的家庭比例也不低,而中低收入人群购买力有限,势必在未来将导致供求错位难题,增加楼市调整的风险。即使是东京、香港、台湾等地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住宅价格大幅下跌的惨痛教训。另一方面,三线、四线城市住宅去库存进程缓慢,房地产开发资金逃离导致城市基建配套建设跟不上,又进一步降低了购房人的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住宅资源大量浪费。
楼市分化会增加
新的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全国楼市成交活跃并未带动房地产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上升。据A股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报告,14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67家收入同比下滑,74家盈利下降甚至扩大亏损,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普遍承受压力。特别是主要业务集中于三线、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来自各个融资渠道的资金链条断裂压力,恐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分演化成为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资产。
目前,房地产市场开发进一步向一线城市聚集。据中介机构统计数据,2015年8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大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1831.3万平方米,环比上涨19.3%。房地产开发企业扎堆一线城市开发,有助于增加市场供应量,缓和一线城市所谓的住宅供求矛盾。但土地价格过快上升,住宅交易价格被动上升以及潜在消费能力趋向下降的矛盾,也将在未来会逐步显现。而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大手笔竞标土地一级市场,也离不开金融体系资金的支持,住宅价格被“豪宅化”风险以及市场需求动力萎缩,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关注三四线城市
住宅去库存难题
住宅消费,从根本上说,还是人口流动问题。一线城市之所以在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刺激下交易转为活跃,主要还是城市本身,包括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状况、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文化等,对外来人口流入具备强大吸引力。三线、四线城市住宅去库存难题,除了住宅开发过于超前之外,主要还是城市对周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新型城镇化,并不必然导致三线、四线城市周边农业就业人口转移,主要还是城市本身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配套、人文环境、绿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因而难以带动城市人口流入。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阵痛期间,大多数三线、四线城市产业调整、转型压力更大,地方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缓解三线、四线城市住宅去库存难题,除了要改革户籍管理等限制人口流动的体制之外,还需要对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积极调整和建设。过去在房地产开发热期间,很多三线、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存在问题,与住宅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生态和人文环境建设也有较大发展空间,降低了购房人的兴趣。特别是在三线、四线城市本地人口住宅自有率较高,外来人口流入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激发本地人口改善性住房需求值得高度关注。
楼市稳消费政策
可向三四线城市倾斜
笔者认为,未来国家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可进一步向三线、四线城市倾斜,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调整空间,全力支持本地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包括在购买环节、装修环节以及配套家电购买环节的政策补贴与支持,鼓励本地居民住宅更新换代。加强住宅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将住宅小区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典范,吸引周边富裕人群和本地居民购买。适合本地特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大众创业创新,发挥创新驱动优势,为社会创业创新提供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持。适当放开二胎生育限制,为外来人口提供同等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做好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规划,避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积极引入新的创业投资模式,繁荣个体和民营经济。全力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加强社会综合环境治理,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