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行动”两个“推广”东风吹来钢构春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从“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等10个方面部署了相关任务,方案明确,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交通枢纽、商业仓储等公共建筑中积极采用钢结构,发展钢结构住宅。在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大量采用钢结构。在大跨度工业厂房中全面采用钢结构。推进轻钢结构农房建设。鼓励生产和使用轻型铝合金模板和彩铝板。
方案要求,到2018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
方案强调,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本地区绿色建材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0个“行动”两个“推广”
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期内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方案指出,发布《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强调,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是拉动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方案由“建材工业绿色制造行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行动、水泥与制品性能提升行动、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平板玻璃和节能门窗推广行动、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革新行动、陶瓷和化学建材消费升级行动、绿色建材下乡行动、试点示范引领行动、强化组织实施行动”组成,值得关注的是,在10个“行动”中,只有“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平板玻璃和节能门窗”是“推广行动”,可见我国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
呵护生命的钢结构建筑
“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施工周期短、节能环保”等是钢结构建筑显著的优点,基于种种原因,在住宅、教育医疗、农房建设中采用的并不多。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发生6.5级地震后招致许多媒体发问:《6.5级地震为何伤亡巨大?》、《昭通震区房屋为何抗震差?》。许多专家不禁感慨地说:假如地震多发地带钢结构建筑居多,绝对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人员伤亡。“小震大伤亡”,令人深思。为了解更多情况,《中国建设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曾担任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叶耀先表示:“应建议政府修改相关法规,把农村住房管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王小东也向《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在地震多发地带,如果能够采用延性好的建筑,譬如,钢结构、木结构,能够规避一定风险。
可喜的是,《中国建设报》记者撰写的《假如灾区钢结构建筑居多》一文见报一年有余,两部委即明确了“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这不仅将给地震多发地带的人民带来福祉,也为钢结构行业“吹来一缕春风”。
用技术手段规避灾害可行
自2010年起,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肇毅即连续3年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在居住建筑建设中推广钢结构住宅建议”、“关于推广住宅产业化过程中应关注问题的建议”等,并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的批复。
张肇毅表示,住宅建筑的安全性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区分布较广且绝大部分城镇区都位于地震区。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极其短暂,发生的时间很难预测,且灾害后果很严重,根据工程实践,现阶段设计合理的钢结构或钢混组合结构的建筑能较好地抵抗地震灾害,从而减轻因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姚兵表示,地震灾害是检验各种类型建筑的一种特别方式,尽管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检验。如果能够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并采用技术手段合理地规避、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姚兵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生命是第一位”的准则。据姚兵介绍,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的九洲体育馆在汶川地震时不仅安然无恙,还成为当时抗震救灾的指挥部、老百姓的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