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吃人”:谁来守护稀薄的安全感

当地媒体报道称,事故直接原因在于电梯正在检修,由于铺板忘记连接螺丝而酿成悲剧。“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墨菲法则”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最坏的结果一定会发生。

  新闻来源:惠州日报

  乘坐手扶电梯的母子二人,在行至尽头踩上踏板时突遇垮塌;跌落的一刹,30岁的妈妈托起幼子递上高处,自己却被电梯无情吞噬……从前天开始,湖北荆州某商场一段长约50秒的事故视频,在网络空间快速流传,也令无数人痛心至极。

  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的突然陨落更令人悲恸的了,何况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离开。而如果这种意外与责任勾连在一起,那么人们除了难过、气愤,更有权利责问。

  当地媒体报道称,事故直接原因在于电梯正在检修,由于铺板忘记连接螺丝而酿成悲剧。仔细观察视频,为何检修中的电梯还处在运行状态?商场是否尽到了告知义务,为何没能阻止顾客乘坐电梯?而在人不幸陷落之后,一旁的工作人员为何没及时按下紧急制动按钮?电梯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日常维护是否埋下隐患,安全培训是否到位?这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有关方面在周密细致的调查之后,作出认真、全面的回答,给死者和公众以负责任的交代。

  很多人每天都要跟电梯打交道,事故发生后,一些网友回忆起亲身遭遇的“电梯惊魂”,表达出对搭乘电梯的恐惧,甚至留言“以后都不敢坐电梯了”。实际上,类似“风险节点”,又岂止电梯?置身现代都市,没有人可以远离公共设施而独善其身。“防不胜防”的感觉背后,其实是“谁来保障安全感”的深沉命题。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作出判断,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在步入“风险社会”。这样的风险是科技进步的伴生品,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是“人造风险”或者“文明的风险”。从这个意义出发,对每一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到新闻后,暗自庆幸悲剧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是虔诚祈福自己永久远离危险,而是自觉从内心唤起公共安全意识,真正绷紧安全这根弦,并为改善身边的安全环境而付诸行动。毕竟,现代社会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是别人“安全环境”的一部分。

  在安全面前,任何相关主体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可“揣着明白装糊涂”。让我们重温安全生产领域的两个著名法则。“海恩法则”说,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墨菲法则”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最坏的结果一定会发生。

新浪地产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