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应采取的六项措施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自概念提出以来,智慧城市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大力建设,近两年在我国的更是出现如火如荼的建设状况。对于我国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弊端?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建设?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李广乾博士的一些看法。
一、“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但是,虽然已经过去8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在股市还有个“智慧城市板块”,其中的成分股往往是股民们追逐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甚至仍然还在规划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不久前住房建设部在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据说国家发改委将在今年发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是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李广乾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当前,还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例如,有人就专门撰写文章,阐述所谓的数字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区别,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高明、更先进,让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一种横空出世的产物。因此,如今的智慧城市好像成为某种噱头,成为一些企业、部门开展新的信息化市场、增加新的公共项目建设的工具。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近来,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对这个问题一直熟视无睹的我国信息化建设领域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2008年美国布什政府实施、2010年奥巴马政府部分解密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一种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退出市场)中产生的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更加地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IBM、Oracle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工作往往体现为几个具体的“Logo”。例如,初期是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是数字城市,从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和基本方向。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只注重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层面着眼(如成立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机构),而对于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等共性技术建设内容方面,则重视不足,缺乏统筹。因此,尽管信息化具有如此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体现,也就是说,信息化缺乏一个合适的落地实施的战略战术安排。这可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