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区域经济大时代,地产格局长期利好
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濒临极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时代即将来临
快速发展让北京形成了一个拥有多个卫星城的特大规模城市,并且仍在不断扩张中。1949年,北京市人口规模仅仅为209万,市区覆盖面积25平方公里。经过65年的发展,北京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15万,增加了10倍,同时,市区覆盖面积扩大了54倍,达1,381平方公里,并呈现继续扩张的态势。2000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50万辆,2013年底迅速增长至540万辆,14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9.5%。
这样的发展模式如果缺乏详细而周全的规划,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对此类特大城市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大城市已经濒临可持续发展的极限,中国城市发展政策鼓励大、中、小型城市的协同发展,促使城市群的形成并发挥经济中心功能,使其成为大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其中,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区域将首先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圈。
非首都核心功能加速疏解
产业转移及资源融合加快实施
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是急需外迁出京的一类企业。例如, 部分建材化工、汽车制造企业等也已经或计划将制造厂迁至河北。
污染类企业和能源密集型企业也急需外迁。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2004年首钢成为第一批迁出首都的污染类工业企业。如今时隔10年,北京即将发起第二批搬迁,优先搬迁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业、水泥、建筑材料、化工类、家具家装及印染等生产企业。近期发布的限建令也对大型的低端产业提出要求。如政府要求将批发市场等对北京城区环境和交通设施带来巨大压力的行业也搬迁至河北。
京津冀一体化于房地产发展格局长期利好
2014年2月,中央政府将首都经济圈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决定加速一体化进程之后,最优先的政策受益者包括北京大兴区、天津武清区及河北部分县市,如廊坊、固安及保定等。
首都经济圈的房地产发展格局也将长期看好。日渐完善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有力促进北京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投资潜力;同时,随着热点城市北京的投资成本逐年飙升,投资者已经开始将目光移向周边廊坊、石家庄等城市,这些地区未来将经历产业-住宅-商业的发展过程。此外,首都经济圈的建立使得环绕在经济圈的区域和城市的过量办公楼和商业设施供应终于有了缓解压力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