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让照明产业在阳光下“成长”
市场:杜绝猫腻需要监管的眼睛
某消费者:近日又爆出“雷士”出现造假产品的新闻,所以说,照明灯饰行业猫腻现象也见惯不怪了。倘若消费市场遭遇山寨物品充斥,哪怕没有价格水分和参数虚标,消费者也不会向大品牌伸出诚信的“橄榄枝”了。而对于工程招标的问题,政府更换LED路灯肯定是通过严谨决策才提出和实施的方案,市政工程招标有没有猫腻,作为普通市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更换了LED灯是有利于节能、环保,对人们有利的话就足够了。老实说,招标工程背后企业和政府之间有没有官商勾结,有没有权钱交易,普通市民也很难知道。消费者是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但权利能不能实现又得另当别论,如果真的发现市政工程招标项目存在猫腻并影响到个人利益,当然会尽力讨个说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
视点:谈及政策补贴和工程招标幕后的潜规则,行业相关人士大都避而不谈,都以“不清楚”和“不了解”以作回应。政府补贴类,分别采访了深圳、佛山、中山的几位企业老总,他们均表示政策补贴是需要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条件才有资格享有的,受访企业均没接受过政策补贴,因而不好回答。猫腻何其多,有理说不清。另外,在商品市场有的商家联合起来哄抬价格或者商家之间为谋取利益实行价格战、品牌战,甚至以伪劣仿冒产品来应战,战火纷飞,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将对LED产业的扶持鼓励放在阳光下
近期,一则杂牌军假冒“雷士”,佛山伪劣灯饰制造窝被端的新闻传遍大街小巷。其中标明“雷士”、“三雄极光”等品牌的灯饰,竟是山寨牌的杂牌灯饰,且佛山两个制造名牌LED灯的窝点被端掉,涉案价值约480多万元。这事件的背后不禁引起灯饰照明行业要“冷思考”一番,面对灯饰照明行业存在的这些猫腻,其产生的原因何在?作为政府、厂商家、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
工程招标的区域保护
随着国家对于LED产业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亮化工程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在政府工程招标类的事件中存在的“猫腻”着实令人头痛。以2013年广东省政府各地市的LED项目招投标为例,中标金额在上千万元的基本上都是大型的灯饰照明企业拿走,勤上光电、鸿利光电、德豪润达等几家上市公司分享了政府的“大红包”(详见表1)。
表1:几家上市公司2013年中标广东部分LED项目情况
鸿利光电:珠海市公共绿色照明3万盏LED路灯改造采购及安装项目(二标段);4293.31万元
勤上光电: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6亿元
达进东方:中山市东升镇LED路灯节能改造采购项目;973.92万元
德豪润达:珠海市公共绿色照明3万盏LED路灯改造采购及安装项目(一标段);4608.18万元
从表中可以发现,灯饰照明大企业在招投标中除了占有品牌的优势,而且地方保护主义也不可避免。以2013年广州惠州市的政府LED显示屏项目招标为例,据相关数据表明,其中有仅16个项目均为中山市本地企业获得,其余项目均被当地的LED企业获得。由此业内人士表示,“在质量和价格都在同等条件下,鼓励优先采购本地产品似乎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支持本地灯饰照明企业的‘潜规则’ 。”
同时经过相关资料搜集,LED工程招标类的“潜规则”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公开有讲究,如何发布信息有猫腻。对应当进行公开招投标的项目,招投标的信息应当公开,但招标方可以选择在何时公开、在何种媒介平台上公开,可以人为的进行控制。及时相关的竞争者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招投标信息,但在他们带着材料前去报名时,可能会被告知某些资质要求必须提供原件为由而筛选掉。
其二,准入要求“量身定制”,没有关系难入围。招标内容中会设定一些要求,比如招标方公司资质等级、多个同类项目经验等,这些要求都是和项目有关的,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有什么猫腻,但实际上是等同于为特定的关系公司“量身定制”,限定条件,让其他公司知难而退。
其三,围标陪标暗箱操作,评审打分拿红包。在和当地领导打招呼后,参加投标公司自己带着其他的公司前去围标,结果无论是自己中标,还是其他公司任何一家公司中标,这个工程都是他自己来做,而这参加投标公司的所有费用均由自己公司来承担,除此之外,还要多少给这些参加投标的公司意思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