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32号街坊保护性改造 “苏联楼”再利用新思路
钢32号街坊始建于1954年,1956年建成,因其具有代表性的对称结构,尖顶、红砖、红色的窗框,被称为“苏联楼”或“苏联红楼”。在包头,这样有着深刻时代烙印的“苏式”建筑,还有多处留存。如今,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已经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路口,去留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钢32号街坊内已贴出改造后的效果图
工人们正在对地下供热管网进行修缮
近日,钢32号街坊保护性再利用修缮改造工程拉开帷幕,与以往的拆旧建新不同,这一次的改造,为这些见证城市发展的老小区改造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样本。
保护性修缮留住历史样本
91岁的赵彩香双手扶着斑驳的单元木门,看着小区里忙碌的工人,眼中泛起泪花。“从1957年搬进这个小区,已经整整57年了,我的两个孙子都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有太多的记忆。”赵彩香说,虽然这套房子才60平方米左右,但已经住习惯了,左右都是老邻居,有生之年她不希望离开这里。如今,政府投资修缮小区,改善小区居民生活环境,她感到非常开心。
事实上,钢32号街坊凝聚了几代人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坐落于钢铁大街西段、占地163亩、分为东院和西院的钢32号街坊,是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包头地区的项目配套工程,也是建国初期原苏联援建项目,因而带有浓厚的前苏联建筑特点,目前仍有居民住宅38栋共计1346户。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在一座又一座高层建筑在钢铁大街沿线拔地而起的当下,这座小区是拆迁还是保存的问题也讨论了多年。
今年4月份,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讨论终于尘埃落定,在没有房地产企业愿意拆迁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包头留存“苏联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群——钢32号街坊作为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改造要求按照包头市近现代历史痕迹和城市记忆打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建筑形态与材料的前提下,对小区内的公共场所重新进行现代化规划,提升整个小区的人居环境乃至历史人文价值。
承担此次修缮改造的设计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张鹏举介绍,钢32号街坊的修缮改造设计思路,充分考虑了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针对原有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我们主要侧重于对小区整体环境的改善,利用‘苏联楼’古典简单的风格,对小区的风貌进行改造,包括硬化、绿化、亮化等,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不改变,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窗户更换成现代铝质窗户,但是颜色也不会改变。”张鹏举介绍,整体的设计下来,突出了原来建筑的风格,而不是削弱。
将打造“苏联风情街”
钢32号街坊的改造理念,来自于沈阳一个类似小区的改造。
“我们前一段时间去沈阳考察,发现一个与钢32号街坊几乎一模一样,修建年代也相差无几的小区,当地政府对小区进行的改造就是‘修旧如旧’,保持建筑原有的风格,但是融入现代元素,并通过打造‘苏联风情街’和建立博物馆的方式来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昆区房管局副局长宋涛介绍,通过反复的论证,他们最终认为,修缮改造远比拆迁更具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事实上,在这次修缮改造中,主管部门也充分借鉴了沈阳老小区改造模式。作为为数不多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布局的工业城市,这个小区乃至这座城市,已与原苏联式建筑深深融合在一起,挖掘建筑中的苏联风格元素,并在修缮改造中体现出来,成为修缮施工部门的共识。在对小区旧有的设施进行更换改造的情况下,我市也将建设一条原苏联风格的风情街,并建设一座包含钢32号街坊发展历史、包钢发展历史乃至包头城市建设发展历史的博物馆。
据宋涛介绍,“苏联风情街”的位置在小区东院的包钢第四宿舍四栋楼前的长条形空地上,依靠包百商圈布置特色酒吧、工艺品等店面,打造都市休闲文化地带。“还有一个改造项目,将第四宿舍的一些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收藏一些包钢建设图片、实物,以及见证钢32号街坊发展的老照片、老物件,包括包头市城建发展的一些历史遗留物件等。这比拆迁重建更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宋涛介绍,目前辖区街道办事处已开始收集相关藏品,下一步可能会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
博物馆项目和风情街项目将在前期的修缮改造工作结束后展开。
修缮工程已全面展开
“现在小区内部建筑老旧,屋顶漏雨严重,供暖系统严重老化,道路、铺装破损,绿化、植被杂乱,小区管网系统整体跑冒滴漏严重,所以政府才决定投资修缮。”钢32号街坊所属的昆区前进街道办钢37居委会主任高丽华介绍称,从6月份起,街道办、居委会就开始前期的摸排动员工作,利用入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通过5次入户调查,收集到1200多户居民的意见,想拆迁的只有117户。
小区居民张大爷对主张拆迁的居民表示反感,他认为,一些人想要拆迁无非是希望能够多要些拆迁补偿款,置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于不顾。而且他觉得,从实际情况来看,保护性修缮改造是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改造方式,“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一两年之内拆迁几乎没有可能,但小区居民还得继续居住,而房屋和地下管网的老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就拿我家来说,住在三楼,每到夏天下雨的时候,漏雨都非常严重,我担心楼上的瓦片都会掉下来,冬天暖气几乎没有温度。这些都是迫切要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让这个小区留存下来是不错的选择。”张大爷认为,城市发展变化,总要给后人留下点记忆。
7月初,钢32号街坊修缮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工程共包括5项具体项目:上下水管网、直饮水、供暖管道更换,电量增容、窗户更换,屋顶防水、更换瓦片,楼道亮化、墙体保温立面维修,小区亮化美化并配备健身器材。整体项目从7月5日开始正式推进,预计在9月份水暖电全部改造完毕,最晚10月份所有工程交工。其中,屋顶防水工程中,因为原来的房顶建造属于人字结构,中间有部分加固的松木,很多居民将松木卸掉制作家具,导致房屋结构出现问题,修缮过程中将使用铁质材料进行加固。居民家中的窗户等也都会更换为铝质新型窗户。“小区施工难点是不能停用地下管网设备,现在只有供热可以停下更换,其他地下管网都是新建,建设好接通使用以后,再停用原来的设备。”宋涛介绍说,目前这一系列工程的各项预算正在计算当中。
苏联楼改造的新尝试
类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原苏联式建筑,我市还有很多。例如已拆迁青山区呼得木林大街一号、二号街坊,自由路一号街坊、少先28号街坊、一机文化宫、东河区老区委楼等,这些建筑何去何从仍存在争论。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海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应该有历史的痕迹,这样的城市才是完整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建筑是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城市历史与文明的最好载体。
尽管如此,青山区大部分原苏联式建筑已经在拆迁中完成了历史使命,剩余的建筑前途未卜,如今,钢32号街坊保护性修缮改造提出了另一种思路。“5年前,香港的宝龙地产就来了一拨人,耗时两三个月对钢32号街坊进行测量计算,确定该小区拆迁无法赢利。后来又有好几家房地产企业来测算,结果和宝龙房地产一样,没有房地产企业愿意拆迁。”宋涛说,当时就提出了两种思路,一种是拆迁,另外一种是修缮改造,没有房地产企业愿意拆迁,反而给钢32号街坊的保护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历史也将证明,钢32号街坊的保护性再利用修缮改造远比拆迁重建现代建筑更有价值。
张海斌表示,政府愿意斥资再利用性修缮改造非常有意义,“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对老建筑的处理方式都是拆迁,虽然有争议但是也都在这样做,而包头能够在昆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下面积如此之大的钢32号街坊,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我觉得从这点上来说已经走在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头。”张海斌说,其实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经济建设并不矛盾,保护好再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钢32号街坊后期将打造风情街等一系列措施,肯定会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钢32号街坊的改造,给我市50年以上的老建筑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具有试点意义,其他小区也可以参照这个小区的修缮改造规划未来的出路。”张海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