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怪相揭露陶瓷行业不合理竞争
无促不销
每年春节过后的“三八”节,成为商家节日促销的第一个日子,接下来凡是节日必有促销,凡发生重大事件也必有促销,获得重要荣誉必促销,凡企业、品牌或是店面“生日”必促销,借这些幌子行促销的目的,以至于促销泛滥成灾,业界人士一边对“无促不销”颇有微词,一边却无法摆脱用促销手段促进销售的方式。
企业与商家对促销的危害和对品牌、正常市场营销的影响早已心知肚明,却经不住诱惑、或主动、或被动地踏入了促销的不归路。其实大家都清楚,频繁促销无异于饮鸩止渴,且促销也非低迷市场的救命稻草。促销不仅引发一轮接一波的价格战狂潮,更会扰乱正常营销和市场秩序,个别企业和商家为降低产品成本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行业危机。了无新意的促销,加之市场低迷的现状,已令陶瓷卫浴业的促销杀手锏失灵。
促销,说到底就是“价格战”的代名词,从促销到团购,从团购到砍价会,尽管不再用促销之名,却行促销之实,对品牌的伤害与造成无序市场竞争的因素依然存在。这样扰乱市场,养成消费者不促销、不低价、不购买的心态,也养成了消费者进店先问是否有折扣的“唯价是图”的习惯。这样也促成了厂家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生存之道,“无低价,不销售”甚至“不生存”的行业竞争态势对产业发展并非有利。
而促销也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提价再折扣,原本“明码标价”的市场基本准则却成为消费者最为怀疑的举措。
从促销角度讲,健康促销也有施为的空间和市场,但现在却身陷囹圄。促销要向赢得口碑方向靠拢,要向以更优品质提供更好服务转变。与其促销价格战,不如靠口碑、服务铸造品牌,不如靠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服务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正面竞争力,不如营销联盟,全方位的价值组合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逐步摆脱促销价格战的泥淖,远离无促不销的苦海。对于陶瓷卫浴产品的明码标价,虽一时难产,却值得期待。
疯狂授信
授信作为陶瓷行业营销的非常手段,行业内的企业几乎都有使用过。按照行业人士的说法,铺货赊销“成就”了不少企业,同时也“埋葬”了不少品牌,有不少陶瓷企业甚至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些陶瓷企业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往往经销商向厂家要了一批货,厂家就要走上艰苦的追债路,几万元的货款,厂家派人找多次,结果赔尽笑脸,说尽好话,磨破嘴皮子,仍是难以将货款要回来。有些厂家甚至是被经销商越欠越多。一位老板算了笔帐,货款欠得少的经销商每年都欠数十万元人民币,欠得多的则上百万元,高一些的甚至达数百万元。单一企业被欠的货款数目绝不是小数。最严重的企业甚至达到了销售总额低于授信总额的情况。
有不少经销商在面对新品牌的招徕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我代理你的品牌可以,你能给我多少授信?”陶瓷销售大户们已经迎来了他们主导陶瓷销售的话语权时代,他们对陶瓷制造企业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掌控着陶瓷销售终端的大客户们,开始对厂家在延续一贯的依赖习惯中,越来越加大了对陶瓷生产厂家的苛刻要求。而众多的陶瓷企业却犹如饮鸩止渴,对陶瓷终端销售大客户的依赖依旧。
授信情况不仅出现在陶瓷企业,对大多数陶瓷化工企业来说,面对陶瓷企业的拖欠款情况也同样苦不堪言。在陶瓷行业销售较好时款比较顺畅,一般2~3个月可以将货款支付给上游企业。但在销售艰难的时候,陶瓷企业的付款期限越拖越长,有的甚至将近10个月。
流动资金向来被视为企业的血液,血液被冻结或供血不足,轻则导致身体虚弱,重则生命垂危,经销商用授信“绑架”了私抛厂、“绑架”了陶瓷企业,陶瓷企业用授信“绑架”了上游的化工企业,整个产业链透露出不健康的气息。
N个“瓷都”之争
有媒体曾搜罗中国各陶瓷产区的封号,现列如下:广东佛山:南国陶都;广东潮州: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世界瓷都;福建德化:中国瓷都;辽宁法库:东北瓷都;辽宁建平:北方瓷都;内蒙古呼和浩特:塞外瓷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北方瓷都;新疆米泉:新疆陶都;新疆伊宁: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之都;河北高邑:华北陶都;河北唐山:北方瓷都;山西朔州:北方瓷都;山西阳城:北方瓷都;山东淄博:北方瓷都;山东临沂:江北瓷都;陕西宝鸡:西北瓷都;陕西铜川:西北瓷都;河南禹州:中国钧瓷之都;河南鹤壁:中国中部陶瓷产业基地;河南内黄:中原瓷都;河南长葛: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湖北当阳:三峡瓷都;湖北宜昌:中部瓷都;湖北蕲春:中部瓷都;湖北浠水:中部陶瓷之都;四川夹江:西部瓷都;云南易门: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江苏宜兴:中国陶都;江西高安: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浙江龙泉:中国青瓷之都;甘肃平川: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湖南醴陵:中国瓷城;山东罗庄:鲁南瓷都。
林林总总有30多个瓷都,其中同名同姓的可谓不少,这里面有相关协会授予的,也有产区因招商需要自我定位打出口号的,还有领导题词而来的。然而瓷都的标准是什么?却鲜有人关注。
奖项比品牌多
进入转型期的中国建陶业迎来了自己的品牌时代,企业品牌意识显著增强。自2002年起,建陶行业有100多个品牌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免检称号,提升了建陶行业的整体形象。在国际权威认证上,很多企业瞄准了“ISO”国际质量与环境管理的认证。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竞争手段不断丰富,对自身形象与社会评价也开始空前重视,各种评选与认证活动异常火爆,一些企业不惜采取各种不当手段去赢得各种评选,而个别评选机构也欠缺客观、公正的立场与严谨、求实的态度,甚至出现了专事炮制各种企业荣誉的非正规评选机构。企业不计代价的需要奖项衬托其品牌价值,一些不正当评选机构以此牟利赚钱,两股歪风相互助长。
奖项繁多已经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评选机构从行业内到行业外,从协会到媒体,不一而足;评选项目从企业到品牌到产品,可以涉及整个企业的所有职能;评选战线从上游到企业再到经销商到建材市场,可谓覆盖全产业链。
据了解,一个机构颁出的奖项可以几十甚至上百个,有位业内人士曾玩笑一样的粗略统计他所知道的行业奖项与数目,一年颁出的奖可达2000个左右,比陶瓷品牌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