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考验企业耐力
今年初,谷歌收购温控器企业Nest犹如一针催化剂,再次激发了“智能家居”这只潘多拉魔盒,吸引了众多玩家的进入。 这一次的主角是苹果和海尔。
6月初,苹果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家居管理应用HomeKit。有意思的是,向来特立独行,硬件、软件“通吃”的苹果却在智能家居领域采取了开放合作的模式,在其首批合作伙伴名单中,来自中国的家电巨头海尔榜上有名。
苹果看中的是海尔在智能家居软硬件方面的巨大优势。有消息显示,作为开放API的HomeKit目前可以直接管控飞利浦的智能灯泡、August的智能门锁,但在家电方面还未开发出可以直接使用的协议,不能直接连通不同品牌的不同产品,而海尔的智慧生活操作系统U+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海尔是国内最早涉足智能家电的企业之一,十年前就发起成立“e家佳联盟”;去年3月,海尔正式推出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和智能洗衣机等整套产品;今年3月,海尔又发布了全球首个智慧生活操作系统U+,通过这一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实现对家电、家庭自动化设备(照明、电动门窗等)、家居环境及安防传感器等设备的跨品牌互联互通。
巨头们的纷纷加入表明,智能家居已是一个人人争抢的大市场,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了现实的尴尬。迄今为止,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对智能家居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位。
目前,智能家居产业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尚需突破。
首先,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智能家居的追逐已形成一股风潮。然而玩家虽多,心思却是不尽相同。智能家居是一个多行业交叉覆盖的系统工程,各家企业为了获得独一无二的市场资源,往往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参照不同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来生产设备,造成各自产品不具兼容性,使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变得非常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智能家居的发展进程,使得本就还很遥远的智能家居变得更加不可企及。
同样,正是由于没有严格的、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家居产品鱼龙混杂,一些企业急功近利,进行着野蛮扩张和恶性竞争,引发“劣币驱良币”的后果。最终,智能家居产业还没有成熟,就被炒得焦糊,未来被提前透支。
其次,消费者体验也是推进智能家居亟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智能家居,本身就是想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更便捷、更从容的生活。然而有不少用户抱怨,产品虽然看起来像是高科技,但实用性较差,操作复杂,功能不切合需求,交互设计缺乏人性化。
用户在大多数智能家居中体验不到智能化高科技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有些智能系统反而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结果不少用户就把那些所谓的智能化停用,让产品最终沦为不合理又碍眼的“高科技摆设”。
第三,智能家居产品成本与价格不亲民。智能家居系统绝不是单纯的一次性投入问题,后续维护和维护费用支撑很重要。
整体来看,智能家居的消费人群仍然以高端富裕人群为主。在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看来,智能家居依然是属于“锦上添花”之类的奢侈消费品。目前安装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少则十几万,多则50多万,初装费用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后期使用维护更是一个无底洞,让普通家庭于智能望而却步。尽管智能家居从业者都已经认识到,只有平民化才能实现智能家居市场的井喷,但是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除此之外,智能家居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用户对之缺乏安全信任感。对于想尝鲜的消费者来说,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性是他们购入产品的前提。当你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来控制家居产品时,万一控制程序出现Bug或者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时怎么办?
从更谨慎的角度来看,所谓智能家居设备带来的安全威胁远远超过计算机。一方面,它们可能导致你的家庭“门户大开”;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的不像手机和电脑,有超长的密码保护和通过安全测试。因此,要想推动智能家居的普及,系统安全的保障任重道远。
正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阻碍了智能家居前进的步伐。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智能家居行业将来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但智能家居市场的爆发性增长需要多方相互融合才会产生。这个爆发期也许需要三年,也许需要五年,技术、营销、资金实力等综合实力将决定企业能否挺住这个等待期。居山